“千禧音乐”向死而生
2011-12-29刘铮铮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5期
经历过死的企业,更懂得生的意义。
14年过去,肯特。瓦格纳(Kent Wagner)的唱片商店“千禧音乐”(Millennium Music)成了时间的弃儿。那是2008年7月的一天,肯特站在位于美国查尔斯顿市商业区的门店面前,若有所思。这是他最后一次在心底里呼唤自己的唱片店了,曾经承载光荣与梦想的门店(高峰时达7家),很快要幻化成记忆里一缕灰烬的余烟。
同所有唱片店一样,“千禧音乐”遭受着数字音乐浪潮的冲击。变革势头如此之猛,全球五大唱片公司的业务不断萎缩,苹果音乐商店iTunes更是敲响了音乐CD的丧钟。早在2006年,美国最大的唱片连锁零售企业Tower Records就宣布关闭全部门店,转入线上销售。现在,“千禧音乐”最后一家门店在租约到期后也将不再续租。数字音乐时代,期望一家唱片店每月支付3万美元的房租,确实有些不切实际。
一门优雅的生意
“千禧音乐”创立时,CD机还是音乐爱好者的必备物品,索尼随身听仍旧风靡全球。店内有乐迷们在别处很难找到的老唱片,有大量的古典与爵士乐唱片,店员们熟悉各种音乐类别,熟知各种音乐掌故,出售唱片的同时捎带传递音乐知识。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肯特常对员工说:“一家唱片店就是一个教堂,音乐是连接心灵的纽带。既然人们来这里,就要引导他们找到内心的声音。”——听上去,一点也不像一个生意人在说话。
最初几年,肯特的经营哲学落实得很好。“千禧音乐”每年营业收入增长20%以上,鼎盛时期,连锁店分布在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几个城市,雇佣超过100名员工,最高年销售额达1000万美元。除了销售唱片,“千禧音乐”的业务还扩展到书籍出售与DVD光盘出租,位于查尔斯顿市的旗舰店成了当地的文化活动中心,店内常有现场爵士乐表演,增开了餐饮区和酒吧区。
如同咖啡馆滋润人的日常生活,唱片店影响人的人文生活。唱片和咖啡豆一样重要,逛唱片店是一种生活方式。“千禧音乐”的门店有散发原木香味的唱片架,有艺术家亲笔签名的音乐海报,有慵懒舒适的店内音乐与沙发,让人流连忘返。知名乐队现场签售的日子,歌迷一早在店外排队等候,他们的热情感染了路人。有人在“千禧音乐”结识新朋友,有人在“千禧音乐”邂逅挚爱,经营唱片店真是一门优雅的生意。
可是,一块石子坠入湖面,涟漪四散,宁静消失了。Napster就是这样一块石子。这一革命性的P2P软件让人们轻松获取联网电脑里的音乐文件,撕开了版权保护的一道口子。尽管日后遭遇五大唱片公司诉讼,Napster宣告破产,可是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数字音乐共享已是大势所趋。唱片公司、音乐从业者、音乐设备制造商、唱片店,产业链各环节均面临生死考验,肯特唯有自我暗示:“整个音乐行业在衰退,但我们不一样。”
事实证明,“千禧音乐”没有什么不一样。千禧年过去,“千禧音乐”的艰难时日开始了。肯特做了能做的一切,然而只是徒劳。连续7年,营业收入大幅减少。一年一年,损失不断加剧,公司持续流血。肯特和他的搭档克莱顿·伍德森(Clayton Woodson,时任市场部主管)不得不作出决定:要么关掉生意,宣布倒闭;要么试着改变,进入完全不一样的领域。
希望悬于一线。
对于拥有iPod的音乐爱好者来说,曲目复制出来以后CD就没有用处了。于是从2006年开始,在经营新唱片之余,“千禧音乐”开始回收二手CD、DVD、书籍,再在亚马逊、eBay和其他一些网站上出售这些商品——一张唱片的售价比在iTu nes上购买该唱片所有歌曲的价格要低得多。“千禧音乐”开出的交换条件很是诱人:135张CD换取一台入门级的佳能数码相机,750张CD换取一台47英寸的高清电视,25张CD或17张DVD换取一个iPod shuffle音乐播放器。顾客还可以选择兑换现金,一张CD平均价格为2美元。
二手音像制品回收业务很受欢迎。业务虽小,好歹赚钱,虽不能拯救实体店,却是希望所在。肯特和克莱顿决定坚持下去,因为不行动就是坐以待毙。可一想到沦落到了倒卖二手货的地步,心中不免一阵悲凉。
2006年,“千禧音乐”开通二手音像制品交换网站FeedYou rPlayer,com,很快引起Digg和Tech等科技网站的关注,流量从最初的每周几百名访问者增加到每周1.5万名访问者,网站每周能收6000多个包裹。吸引全美国的音乐爱好者出售手中的旧音像制品,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在网上重新销售,再赚取其中差价,这是FeedYou rPlayer盈利的核心。这一模式能够成立,有赖于完善的版权保护体系。肯特的野心是收集全球的二手音像制品,进一步拉低iTunes上歌曲的售价,为音乐爱好者带来更多实惠。
2007年,在线业务带来了40万美元的营业收入,卖到英国的二手唱片比卖到南卡罗来纳州的还要多。这一年,苦苦挣扎中的实体店损失了将近100万美元。在线业务的增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手的紧张,肯特开始从实体店抽调员工填补空缺。当年9月,他召集全体员工(此时唱片店尚有50名雇员)开了一个大会,宣布公司未来的发展重点转入线上,近期实体店继续营业,但大部分资源将投向FeedYourPlayer,克莱顿全面负责在线业务的开拓。
尽管早有准备,员工们听到这一消息还是很受伤,因为他们习惯了引领潮流。肯特理解他们的感受,连他自己也存在抵触情绪。他的心里残存一丝希望,幻想通过缩小规模或迁移店址保住商店。这种情绪很自然:对过去的留恋,对未来的恐惧,都将阻碍人们的脚步。技术更迭总会清洗掉一批企业,大部分落败者的主要精力都花在摆脱缠身蛛网、寻找突围方向上,它们不是死于抗争,而是死于精疲力竭。
“千禧音乐”的顾客逐渐离开了。唱片店一家家关闭,仅存的旗舰店转向二手商品买卖,不再有最新的音乐作品出售。2008年夏天,肯特和克莱顿作出最终决定:关闭旗舰店,公司搬离繁华商业区。在肯特的办公室,他们为在线网站取了新名字“AbundaTrade.com”。公司正在进入一片蓝海,必须给人全新形象。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冒险过深渊的举动。他们拔出了浴缸的塞子,水可能很快流干,可已经顾不上这些了。
旗舰店关闭前的几个星期,“千禧音乐”举办了一场告别晚会,名为“谢谢你,查尔斯顿”。肯特邀请了“千禧音乐”的一些老顾客来参加,一些附近的居民也来了,包括查尔斯顿学院的学生和陆军军官学校的学员。交响乐爱好者挤满商店的古典音乐专区,一边聊天一边品尝香槟,员工与顾客分享啤酒与汉堡,这是一次苦乐参半的聚会。
路越走越宽
业务转换的速度很快。上帝无意间开了一个玩笑,经营的产品变旧了,经营方式却变新潮了。原本舒适安逸的传统零售企业变成了秩序井然的高科技企业,AbundaTrade收集二手CD、DVD、书籍,除了提供iPod播放器、高清电视、摄像机,还提供其他兑换选项,如与百思买、苹果等公司合作发行的消费卡。用户只需要在线注册,输入将要出售商品的条形码,估定价格,几天后会收到一个邮资已付的纸箱,把二手物品装好寄给AbundaTrade即可。公司也从唱片批发商或倒闭的唱片商店那里收集二手光盘。根据肯特的经验,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市场,单在查尔斯顿地区,就有大约1000万张CD可回收,数据相当可靠,因为“千禧音乐”卖出了其中的一半。
成绩令人振奋。AbundaTrade每周大约收到1.5万件包裹,二手音像制品销售到了海外市场(日本顾客购买了很多重金属音乐CD)。2009年,AbundaTrade营业收入达300万美元。“千禧音乐”最后剩下的30名员工中,有12名在AbundaTrade得到了新工作。唱片店的老员工罗伯特很高兴有了新工作,不过偶尔也会怀念一下旧时光。他以前是门店管理者,现在负责仓库的存货管理。他说:“就感情来说,有些残酷,我们不再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我们做的只是将物品移到门外。”
相比唱片店,这确实是完全不同的世界。网站很大程度上按指令在运行,在AbundaTrade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仓库,20名员工中的一半在检查运入的二手货品,看看有无刮痕或瑕疵。实体唱片用起来不如数字音乐方便,送货速度更要加快,公司因此昼夜不停地发货。
创立两年,AbundaTrade回收了超过100吨的CD、DVD、书籍。不过业内人士担心,尽管每天有上千笔交易在亚马逊达成,但毕竟二手CD的供应量有限,没有足够多的产品支撑公司的长期战略,怎么看也只是一桩临时买卖。另外,一家以销售最新版本音乐作品为荣的公司,改为销售二手音像制品,听上去确实有些滑稽。
然而肯特和克莱顿并不介意,他们的商业目光延伸到了更远的地方。其实,网站由FeedYou rPlayer(喂养你的播放器)改为AbundaTrade(富余物品交易)已经描绘出了未来的发展空间。2010年,网站开始回收塑料制品,如使用过的酸奶杯和其他一些塑料容器。
AbundaTrade要让美国消费者投入产品再利用的大潮,在皮夹子与生活环境之间实现共赢。这一“聪明的消费主张”已有成功先例:电子产品回收网站Gazelle走的就是废物再利用的路子。消费者在GazeIIe输入将要出售的电子产品的相关信息,就会出现该产品的价格曲线图,网站根据综合情况出价收购。通过在线低价购入多种电子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LCD显示屏等)再出售,Gazelle实现了商业上的极大成功。
没有公司命中注定被淘汰,经历过死的企业,更懂得生的意义。肯特说:“我们已经死过一次,适应力是我们的长项,我们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