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12-29董旭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5期

  编者按:那天,张朝阳完全抢去了两位新人的光芒。
  是炒作还是潜伏偷拍都已无关紧要。在大S气势汹汹的“怒斥”背后,我们确实看到了张朝阳为搜狐微博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从给明星送iPhone4,到疯狂搞活动、投广告,他大手一挥,说:“都是小钱,不怕。”以搜狐微博现在的风格,像“偷拍”这样的恶搞不会是最后一次。
  为了拯救微博,张朝阳几乎可以不要“Face”了,但除了秀自己,似乎也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他坦言,微博是洪水,不是守的问题,必须冲上去,因为门户已经受到威胁。
  微博,门户伤不起啊!
  
  无论是新浪微博进入市场的时点、产品与中国用户的习惯符合程度,还是泛关系体系的架构搭建,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它今日的成功。新浪微博的成功不单单是单一产品的成功,它带动了新浪整体品牌的价值提升。这让其他门户感觉到了生存危机。
  
  新浪微博的媒体化诠释
  
  通过名人效应的带动,在泛关系体系的支撑下,新浪微博在短时间内度过了产品资源积累期,迅速成为个人用户实现个人动态、社会事件播报、社会热点讨论的阵地。更多的新浪微博个人用户从信息受众变身为资讯发布者。
  2010年,新浪以媒体化方式诠释了微博产品,使其在短短一年内,用户数出现惊人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也纷纷开通企业账号。微博营销也成为营销专家和广告主共同关注的新型营销方式。同时,新浪微博开发者大会又像兴奋剂,对第三方开发者和发布商形成强大的吸引力,第三方应用的增多又反过来吸引更多的新用户,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有用户的维系。新浪201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量达1亿,而这一数字在4个月前只有5000万。新浪微博在用户数量增长和品牌价值提升上的成功,从不同侧面肯定了微博媒体化这一产品思路。
  
  抓狂的搜狐
  
  2010年下半年,腾讯、搜狐、网易三大门户也先后推出微博产品,尤以腾讯和搜狐为代表。传统媒体广告、邀请名人代言、协助会议微博上墙、微博活动……腾讯和搜狐通过各种方式希望在短期内实现微博用户快速增长。在QQ体系的产品联通、人际网络推介等作用下,今年春节期间,腾讯对外宣布注册用户过亿。与新浪微博以名人用户、精英用户吸引个人用户所不同的是,腾讯微博一经推出,便以“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的口号,将腾讯微博打造成草根形式。
  在主流门户网站中,腾讯帝国的架构日益完善,无论是在产品体验还是用户使用率上,腾讯很多产品都走在各产业的前端。网易的邮箱产品及其用户质量,也成为其整体门户的核心价值,但其在门户业务上的发展与其他三家相比稍有逊色。而新浪、搜狐是在媒体化道路上推进得较为深远的两家企业,在这次微博战役中,搜狐受到了最大的威胁。张朝阳抓狂了。
  2010年下半年,张朝阳宣布全力发展微博,将失守的微博业务尽早赶上。其策略为利用名人用户吸引个人用户注册,并通过社交、互动等方式,打造大众化的微博服务。同时,搜狐微博在线下做了各种努力,“来搜狐微博看我”的广告语贴遍了大街小巷、与1039合作的微博互动每天在电台播出;微博相亲、发微博领红包、微博抽奖等在线活动也在一直进行;另外,公司内部也将资源一定比例地向微博业务倾斜。然而,前段时间的“阶段性汇报”并未看到搜狐微博业务的实质进展。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新浪和腾讯的微博注册用户均达1亿,网易为3200万,而搜狐则仅为2000~3000万。
  搜狐在互动、草根战略指引之下,凭借其界面设计、产品易用性等方面的跟进,以及各种时点性事件的微博活动,刺激到一些个人用户注册,并在活动期间不断活跃。但活动结束后的用户维系成为搜狐微博的最大问题。有人总结得好:新浪是将微博当“饭”吃,网易是当“菜”吃,腾讯是抢着吃,搜狐则是你吃我也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搜狐微博的差异化思路是最不清晰的,整体发展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搜狐微博究竟如何落地,或者说,如何在用户的吸引上形成规模效应,而不是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日益捉襟见肘,显然还在摸索之中。
  
  平台开放是下一个战场
  
  如今,凭借单一厂商的产品研发和服务,已经无法跟上互联网产业的步伐,这催生了开放平台的快速发展。通过开放,平台提供商能够实现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使用户黏性和活跃度得以保持,并通过第三方应用,进一步挖掘个人用户的付费意愿。对于第三方开发者来说,开放平台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广平台,并在盈利模式上不断进行尝试。所以,开放平台成为各个实力厂商竞相争夺的又一个战场,包括网络安全、内容下载、运营商等各个价值链环节,都在通过开放平台战略实现自身的整体布局。
  凭借微博,新浪成为新一代用户互联网入口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微博于新浪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其价值将通过产品支撑和平台扩张被逐渐放大。而在这一维度,搜狐的发展将会在新浪扩张之下逐渐变得艰难,除非它能够找到实现突围的互联网新兴产品,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搜狐产品,但显然,搜狐微博已经不具备这一特征。
  目前看来,新浪微博仍然呈现向上的势头,腾讯依托原有体系,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而搜狐微博则仍处迷局之中。当务之急,张朝阳需要思考的是,撇开大战略不谈,产业之中是否真正存在差异化的生存之路,目前能够想到的创新点能否真正支撑起一个产品的整体模式,实现流畅运营,并在未来为企业创造盈利?这些将是决定搜狐微博成败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