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商业契约精神

2011-12-29

中欧商业评论 2011年12期

  从表面来看,《妈妈咪呀》现在的社会反响度及市场影响似乎不错,但深层来剖析投资方未必能够从中获利,更不等于所赚的钱达到资方的预期收益目标。于是就可能形成一种项目策划方和操盘方的胜利(因为被受众和社会认同)而资金投入方的失利亏损(最终因投入的巨大和回收的有限)的悖论局面。
  文章中提到的文化市场的融资不畅和投资困难不能全部说成是资本投资人的“短视”或“有待教育”,作为操作资本的投资人,首要目的一定是获得利润,资方事先对这个行业做预判和预期估值无可厚非。
  相比来看,艺术作品的深刻度、警示意义和社会影响力等不是投资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和投资决策时的根本判断标准,投资人最关心的是资本投资的安全性和获利性,也就是能否回妆和盈利。比如,中国电影业目前的现状是票房收入的33%(税后)归投资方,所以即便是《十月围城》这样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也让投资方将面临亏损接近七八千万元,叫人怎能不对文化产业敬而远之。更何况电影还属于大众消费性的艺术文化产品,有很大的市场和受众;而歌舞剧市场较为高端和狭小,那么资本在其中希望盈利的可能性就更需要小心的判别和细致的运作了。
  而这种“亏损”的内在核心问题其实“商业契约精神能否得到双方的共识和双赢可能”的问题,否则文化艺术行业就只是昙花—现的资本投机市场。一方面制作团队总是想花费最大成本去成就最华丽的剧作,以证明自已的“艺术创作能力”。
  但另一方面,艺术影响力和商业收益并不成正比。这也正导致了投资人“见好就收”、“短线操作”的玩票现象,很难达到资本“滚动运作”的良性循环。
  庆幸的是,在电影业中,冯小刚与华谊兄弟的合作就体现了“商业契约精神互利”的合作模式。华谊采取的是股权捆绑的激励制度,将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理念捆绑在—起,当然这建立在相互信任以及资方逐渐培养起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另外,文中提到了艺术人才缺失的问题。在西方,影视业产业都有行业协会的保护,保证维护“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艺术创意能力。而目前中国只有演员的酬劳不断涨价,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是不可想象的窘迫,这才导致了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难觅。
  我们应该正视目前文化艺术行业这样一个现实——合理的生态圈还没有建立、却已经被资本冲垮;而另一方面,资本又给所有的人洗了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要打破这一局面,只有建立充分的商业契约尊重,维持合理的分配方式,文化和资金的结合才会繁荣,人才才能被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