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福州市为例

2011-12-29蔡朝双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关键词:福州市民俗文化遗产

蔡朝双(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以福州市为例

蔡朝双(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福清,350300)

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发展成为当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向,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福州市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进行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福州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重要财富,由于其活态、流变的特点,容易随时代的变迁而成为被淹没的文化记忆。因此,如何保存好这些传统文化,使其继续彰显文化内涵和魅力,并不断发扬光大,旅游开发则是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对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归类整理,提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福州市的旅游注入新的活力和文化质素,以期实现福州市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称谓,国内外学术界曾使用诸如“无形文化遗产”、“民间传统文化”、“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概念,但大多数和主流的意见是认可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明确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

王宁、龙先琼等学者在尊重公约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相关阐述,[2,3]在结合众多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可以这样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长期形成和发展,以传承人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以外化物质表现为传承载体,体现特定民族(族群)精湛的技艺、独到的思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涵,并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能够唤起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认同感和历史感的人类文化遗产。

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一)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在参考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所划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口头传统(民间语言、民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活动(民俗、信仰、人生礼俗等),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医药)和传统技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5大主类,11个亚类,68个基本类型,如表1所示。

(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1.种类齐全,覆盖面广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包括民族语言、民间传说两类民间文学类资源;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传统表演艺术类资源;还包括民间美术、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开发丰富多样的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福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种类齐全,品种多样,其覆盖范围也相当广,6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虽分布不均衡,但分布于福州市所辖地区的每个角落,为每个地区的旅游开发注入有活力的文化元素。

2.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部分,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物质到意识,从生活到艺术,如民间地方戏剧、歌舞、民俗节庆、民间工艺等。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观赏到独具个性、原汁原味的文化是一种享受,如欣赏民间文艺、民间歌舞等,重大节日期间,民间艺人舞狮、舞龙、车鼓舞等精彩表演亦令人流连忘返,但若能亲自参与,体验那些充满情趣、活泼欢快的活动,更是一种美的体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具有强烈的动态特征,适合广大游客的参与;传统制作工艺如寿山石雕、软木画等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也极具体验价值。

3.品位较高,文化意义大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种类齐全、品种多样、参与性强,还拥有较高的品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闽剧、十番音乐、寿山石雕、罗源畲族医药、聚春园佛跳墙制作工艺、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等4大类12个项目名列其中,其品位等级之高为开发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另外,福州市作为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马尾——马祖元宵节俗是我国首例海峡两岸以传统节俗方式共同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源于仓山区的临水娘娘(陈靖姑信仰)被推为江神,也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这些由两岸共同孕育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融入到旅游开发当中,对促进海西文化建设,增进两岸乡情,加强两岸交流与对话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表1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表

三、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明显,将其为旅游开发所用,既能保持传统文化,又能为旅游增添特色。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有相似之处,以此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并借鉴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出以下开发模式。

(一)静态展示开发模式

静态展示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要素集中起来,建立以收藏、展览和研究为主要目的,供游客参观,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博物馆。博物馆既可以作为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又可以作为国民教育、科普宣传的重要课堂。

博物馆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一些手段,将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有形的形式表现出来,搜索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以全景式采制方式在博物馆中展现出来,归类存档保存,为人们提供观赏、研习的场所。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脆弱等特点,对其进行开发,必先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博物馆形式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进行有机结合的一个节点,所有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可以通过静态展示的形式存在于博物馆中,让游客参观、研究。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口头传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文字记载、影像录制、图片展示等形式归类存档保存,传统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将表演时所需的服装、道具等文物静态陈列与动态表演结合起来,传统技艺通过在博物馆内现场展示并辅之以讲解的方式展现制作工艺的全过程,其他各种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微缩景观的方式展现。当然,博物馆的建立可以分为综合博物馆和专题博物馆,即将国家级、省级、市级诸多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于一个博物馆,也可以将某一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征集、收藏、展示于有特定专题的博物馆内,如福州民俗博物馆。博物馆是一种静态展示、游客观赏为主的模式,在满足旅游者的参与体验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

(二)动态参与开发模式

动态参与开发模式主要是为了弥补静态展示开发模式中游客参与性、体验性略显不足而采取的开发模式。静态展示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环境相脱离,缺乏真实的环境感应,动态参与模式则能让游客置身于孕育非物质文化生存的文化空间中感受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游客参与的形式进行开发。

传统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将这些特色资源融入到旅游活动中,集参与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调动游客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游客身着表演服装、手持表演道具,感受表演艺术魅力。

福州市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比较丰富,包括2项民间美术和23项传统手工技艺,这些资源采用动态参与的开发模式,通过感官感知、感受和体验传统技艺特有的文化氛围、制作过程及其载体,并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而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参与开发模式首推民俗村和节庆模式。

民俗村按参与性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实地民俗村和异地模拟民俗村。[4]实地民俗是在民俗集聚地就地展示,展现原生的文化现状,强调本真性,能较好地满足旅游者欣赏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需要;异地模拟民俗村则是运用人工的方式,将各种民俗文化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风格加以集中反映的人造景观,典型形式是主题公园型的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将民间艺术、民间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于一体,使旅游者在短时间内领略文化精华。

节庆模式主要是以一些民俗节日、活动、赛事等的举办以及在活动举行期间进行的舞蹈、杂技表演等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旅游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利用自身举办节庆活动,也可以通过其他节庆活动将非物质遗产融入其中。如福州市在闽都民俗文化节上除了展示闽剧、评话、伬唱等常见表演外,还上演了闹元宵、打肉燕、打鱼丸、磨刀、补锅等传统民俗,“线面春”展示了制作面线和品尝长寿面、迎春面的民俗,“接春”展示了福清特有的接春、放米斗、迎春等习俗。

(三)综合开发模式

综合开发模式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内部的整合,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旅游开发。单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影响力、吸引力有限,整合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综合开发,系统性强、影响力较大。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内部整合,通过口头传说故事与传统表演艺术相整合,传统手工技艺、民俗节庆与传统表演艺术整合等形式,在特殊街区进行整合展示。将祭酒岭、孝义巷、能补天的传说故事编写成剧本,在故事的发生地,通过闽剧等传统表演艺术表现出来,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内容。传统手工技艺、民俗节庆与传统表演艺术的整合,可以围绕马尾——马祖元宵节俗进行综合开发,在元宵节期间,开展送花灯、闹花灯等民间习俗,进行传统手工技艺的表演(花灯制作)以及闽剧、评话、伬唱等民间戏曲表演活动,既突出节日氛围,又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吸引力和影响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进行开发,主要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整合为旅游吸引物或依托物质实体类景观来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头传说中的人物可以通过雕塑、石刻等物质实景形象展示出来。

(四)物品开发模式

物品开发模式主要是针对旅游商品进行开发,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旅游商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工艺性、纪念性、实用性等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品开发主要体现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上,其物化成品除了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展览,还可以作为商品进行销售。如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寿山石雕、软木画、木雕等,除了作为工艺品进行展示外,还可以成为深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商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品开发除了这些艺术品的开发利用外,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医药类的相关医药商品的开发以及传统表演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像制品、印刷品作为演艺活动的附属商品进行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对旅游开发具有深远意义。通过探讨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以丰富福州市文化旅游的内涵和活力,促进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EB/OL].http:// www.ihchina.cn/inc/detail.jsp?info_id=5.

[2] 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学术界,2003(4):51-54.[3] 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47-52.

[4] 徐文燕.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J].商业经济,2008(2):96-97.

[5] 蔡朝双.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

About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 Case of Fuzhou

CAI Chao-shuang

Combin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newtrend ofcontemporary tourism,culturaltourism activities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It has become a tendency to develop tourism combining with culture,cultural nature is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ourism activitie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ourism development.This paper,taking Fuzhou as an example,discusses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development;Fuzhou

F59

A

蔡朝双(1985-),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开发。

猜你喜欢

福州市民俗文化遗产
冬季民俗节
与文化遗产相遇
民俗中的“牛”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福州市冯宅中心小学简介(二)
以生为本 立德树人
——福州市冯宅中心小学简介(一)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民俗节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