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虎门寻觅

2011-12-27陈世旭

小品文选刊 2011年11期

  江与海的交汇处,两面苍茫的岸。历史从岸边出发,岸上的现代风景不断生长,一座城市在历史与梦想交织的波涛中,一次次挥洒让世人惊叹的笔划。如神话流传。
  短短几十年,户籍人口不到十万的临海港口,成为常住人口超过50万的南国重镇。水陆空交通无不便捷,1小时车程可抵珠三角各主要城市,是珠三角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是永远向世界敞开大门的粤港经济走廊;配套完备的产业集群,包括服装、电子、物流、会展、五金、塑料、玩具、彩色印刷、电线电缆等30多个行业,6万多个品种;有“世界第一跨”的大型悬索桥、五星级国际大酒店,多类主题公园、歌剧院、高级休闲度假商住区;2010年GDP达285.2亿元,各项税收总额43.84亿元,有12个社区村组两级净资产超2亿元。
  中国“千强镇”之首。
  这就是今天的虎门。
  几十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来此寻觅财富,寻觅梦想,寻觅纸醉金迷。
  虎门,因卧虎成门而得名;因销烟血战而闻名;当今之时,因经济成长的虎虎生气而享盛名。
  我是迟来者。2011年立春刚过。此间已不知历经几度沧桑。
  倚天长望,波澜壮阔,水逐风云,山浮日月,森森光芒动星斗,风在海的背上寻觅。
  来寻遗垒残石的创痕?来寻江口掩埋的折戟?来寻屈辱漂浮的碎片?来寻悲壮拍打的海魂?
  硝烟池上的青烟穿透时空。那一片青烟,点燃了整个世纪。钦差大臣在万众簇拥中岿然端坐,骨子里深藏骄傲,佩剑拨动的心事铮铮作响。“原知此役乃蹈汤火……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张开双臂,一手挽住历史,一手挽住未来,与大地作亘古的拥抱,大海和蓝天是永恒的伴侣。
  战场的回音与苍凉,早已落定。虎门寨下的石板路,沿着东校场的断壁残垣盘旋。明坑暗道,铁锁铜关。黑色的硝烟在副将父子头上沸腾,黑色的火药在水师提督胸膛引燃。生铁闪烁黑色的光泽,浸透兵勇的鲜血。将军利剑已经出鞘,砍刀因亢奋而颤抖。孤舟百战久低昂,噀血衔须下大荒,披发何人诉上苍!呐喊刚刚发出便凝噎,羸弱的王朝怯怯跪下。烈马悲鸣孤绝。
  号角沉寂,威严沉默。兵已歇,血无痕,唯有海风猎猎。咸腥的铮铮誓言,吹打年年月月。血肉堆垒起记忆的基座,立在中国近代史首页。不朽的竹简,留下不朽的刀刻。
  乍响的惊雷,带着雄浑海风的气息,漫天洒落。掀起将近两百年的帷幕,再也无法辨认所有的细节。平夷靖寇的大炮,怅望着江海。阳光远远斜来,把无边楼宇的森林,笼入茫茫雾霭。
  海面一片迷濛,身边人声鼎沸。涛声依旧,皆与血和火无关。节兵义坟,已是如此寂寞。
  壮士的尸骨在悸动。曾经的漫天火光,留下灰烬覆盖已逝的冬天。那年,壮士倒下,沿着枪弹散射的方向。被罪恶攻陷的城池,是另一种死亡。古老的石碑,裹进丝绸般柔软的烟土。灯笼熄灭。
  但道路活着。勾勒出大地最初轮廓的道路,穿过漫长的死亡地带,来到我的脚下,扬起了灰尘。不断涌出的泪水,遮不住通向远方的门。古老的炮台上,冰冷的铸铁,保持着冲动,呼唤雷声,呼唤从暴风雨中归来的祖先。千万个幽灵,从地下长出大树,树冠覆盖炮台,根须爬满了老迈的城墙。
  是谁曾壮烈殉国?是谁曾血染珠江?是谁曾让浊泪流过蜡黄的面颊?是谁曾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是什么让那样的清瘦弥坚弥高?
  销烟池应该是永不愈合的创口,烙在每一张发亮的面额。
  炮台上弯月如钩,经历风雨站成路标。
  折断股肱,只需一纸诏书;倾倒大厦,亦只在转瞬之间。
  造就一个经济奇迹,只要几十年;造就一个民族精魄,需要几千年!
  终于明白我们最大的寻觅:不仅仅是拾起历史失落而又复苏的梦想;不仅仅是凭吊烈士的热血、忠贞和气魄;最重要的是在这块荡气回肠的土地上站起一个真正身心强健的民族。
  选自《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