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大班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1-12-27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小精灵幼儿园

当代学前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美的美术幼儿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小精灵幼儿园 毕 莹

促进大班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小精灵幼儿园 毕 莹

幼儿期是审美教育的关键期,它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息息相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如果我们能有效地抓住这一关键期,积极地引导每个孩子,让他们自然地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那么他们的整个人生会因此受益无穷,也会因此终身与美同行。基于此,我们开始了促进大班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将幼儿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和提高幼儿情感的方式,通过走进欣赏,积累经验;创新活动,彰显个性;挖掘材料,激发想象等多元化的策略来促进大班幼儿审美能力发展,开启孩子那颗爱美、求美的心灵,让审美教育伴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幼儿 审美能力 活动 策略

审美教育即欣赏教育——这是一个早在50年代就开始的学校美术教学内容。在今天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21世纪,这一内容重新被提起,而且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教师们的普遍关注,它表明人们已从被动地接受某个教学内容发展为普遍的审美需求,反映了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幼儿审美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幼儿期也是审美教育的关键期,它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息息相通,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可见,审美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何等重要。如果我们能积极地引导每个孩子,让他们感受美,自然地去表现美、创造美,那么他的整个人生会因此受益无穷,也会因此终身与美同行。因此,审美教育应从幼儿抓起,让审美教育伴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目前,幼儿园审美教育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其主要表现在:幼儿的审美体验由教师“主导”,教师既是承担者、设计者又是实施者,这样幼儿所处的审美环境,虽然美观、完整,但却导致幼儿参与少、感性体验少,对环境不感兴趣,教育作用也相对不明显、不稳定等问题;而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诸多偏颇,有的教师想教不敢教,有的重技能轻感受……总之,审美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未真正发挥育人的功用,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我们开始了促进大班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们将幼儿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递和提高幼儿情感的方式,通过环境、材料、活动等途径及多元化的策略来加深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审美感受,从而促进大班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一、感受美——走进欣赏,积累经验

欣赏是一门视觉艺术,幼儿对美的体验是从欣赏开始的,也可以说欣赏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幼儿大部分活动是在活动室进行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造用感官去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听、多看、多尝试,从而达到发展幼儿感官、丰富幼儿生活,使他们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同时还应注意在活动室环境的创设上使幼儿在欣赏中产生一种富有情趣的审美感受。

(一)在大自然中——积累幼儿审美经验

感性认识是积累经验的基础和源泉,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经验当然愈多。”因此,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才能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众所周知,大自然是美术表现的丰富源泉。基于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小眼睛看世界”实践活动:春天我们和幼儿一起走进植物园欣赏绚丽的鲜花嫩绿的小草,飞舞的蝴蝶、飘荡的柳条;夏天我们引导幼儿观察戏水的金鱼、亭亭玉立的荷花;秋天带幼儿观赏片片落叶,盛开的菊花,累累的果实;冬天带幼儿欣赏雪后的松柏,傲放的红梅……各种自然界中美好的物、景,正在幼儿的心中悄然定格。

(二)在环境创设中——丰富幼儿审美经验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于是,我们利用环境的创设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例如:更换季节的墙面布置,使墙面布置与季节特征紧密联系,让幼儿感受到墙饰的色彩美、形态美,又使幼儿获得的季节特征得到巩固。这样幼儿获得深刻具体的感受,就有可能在绘画活动中较明显地反映出来。又例如:金秋时节,我们把墙饰的内容与主题活动“果娃娃闹秋”结合起来,将“果娃娃大变身”作为命题画。由于幼儿之前对水果已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所以幼儿并不是十分单一地画出圆苹果或长香蕉,而是有的画出了长着头发或穿着花裙子的苹果妹,有的画出了香蕉船等等。在开展主题活动“多彩的鱼”时,为了加深孩子们对鱼的认识,我们首先邀请家长把孩子带到水族馆,让孩子们与鱼儿零距离接触,欣赏各种各样鱼儿的外形和色彩。之后,我们又通过科学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到鱼儿的生活习性。再后来,我们提议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去收集有关鱼儿的艺术作品并举办了一期展览,孩子们在欣赏交流中,萌发了自主创造的欲望。最后,我们开展了美术创意活动“鱼儿总动员”,让孩子们画出或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出自己喜爱的鱼……经过这样的活动流程,我们发现幼儿呈现的美术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而其表现手法也多样。如果用传统模式,幼儿就有可能只会画教师教的一种鱼的画法,作品就可能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内容贫乏。因此感性认识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就必须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

(三)与大师对话——拓展幼儿审美经验

欣赏教育是培育幼儿良好审美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艺术作品,与大师直接“对话”,这样不仅使幼儿发展的起点高了,眼界开阔了,而且对美的知觉和选择也会更为敏感了。于是我在选材上从大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三方面出发,选择了在艺术领域中占重要地位的中国画和民间艺术这两类作品为切入口,其中中国画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而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幼儿生活题材为中心,如齐白石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李可染画的牧童等。民间艺术则以剪纸、扎染、壁画为主。同时,运用校园电视网、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和与作品对话等方式,让幼儿在环境和个人之间不断的交流中,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并提高对美的敏感性。

二、表现美——创新活动,彰显个性

(一)主题相融——促进幼儿审美表达

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充分地得到了美的滋润和熏陶后,教师则应开展各种活动,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大胆地表现美。如何将审美贯穿幼儿活动中去呢?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观察、探讨后,我决定针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遵循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环境创新为突破口,每月安排1~2个主题活动,并大胆尝试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即分组体验式教学。它打破了以往“教师教、幼儿学”、“一刀切”等传统教学方法,而是以幼儿为主体,采用“发现法”、“体验式”为幼儿创设与教学相适应的环境,并在投放操作材料及教师的指导上下功夫,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大班美术活动“青花瓷瓶”,如何让幼儿通过欣赏青花瓷瓶,充分感受青花瓷瓶细致的纹饰,流利的笔画,让青花瓷瓶成为幼儿美术创作的源泉呢?首先,我把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花瓶,布置成了一个艺术展台,以参观的形式使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极大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给予了幼儿自由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在自主交流中对花瓶有了更深的了解,并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其次,我采用了观察法、提问法,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观察,充分感受了青花瓷瓶的色彩和图案的美,轻而易举地发现了青花瓷瓶的基本特征,为接下来的创作活动奠定了基础。再次,在幼儿创作活动中,根据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幼儿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我采取了分组教学法,让幼儿在古典音乐的渲染下,自由地选择立体材料(如玻璃瓶)和平面绘画纸,尽情地“想”,尽情地“交流”,尽情地“创作”,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精品活动——支持幼儿审美表达

活动是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根本途径,也是支持幼儿审美表达的最佳手段。基于此,我们积极打造了多个独具特色的精品活动:

1.异彩纷呈的美术节活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审美情感和艺术表达能力,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和谐发展,2009年12月我班举办了首届大班幼儿美术节,本着家园合作、师幼互动、亲子配合的原则,通过“美术节吉祥物的征集”、“亲子手工制作”、“综艺展示”、“作品义卖”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鼓励和引领幼儿积极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大胆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与家长、教师共同分享艺术创作的欢乐。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本次作品义卖所筹到的善款三千余元,捐给了经视直播的“谈笑基金”。这一活动不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一粒爱的种子,更使我们的“美术节”活动意义深长。

2.独树一帜的串串乐活动。

毕加索说过:“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其实儿童的世界就是创意的世界。我们用孩子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开创了每月一次的美术“串串乐”活动,采取打破班级界限的活动方式,来搭建幼儿、教师进行创意活动的舞台,在交流、研讨、展示中使我们的美术创意活动推向了高潮。

3.释放童心的美术工作室。

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怎样唤起孩子天性的本质,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然地融入创作呢?美术工作室无疑是一个最佳的供孩子欣赏、表现、创作的场所。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大家自编、自创、自制了大量的艺术品和墙壁文化。经过两个多星期的筹建,一个充满创意、充满童真、充满艺术氛围的美术工作室终于创建成了。如今这里已成为孩子自由感受、自由想象、自由表现、自由创作的最佳私密场所。

4.不拘一格的户外写生活动。

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这一亲临大自然的美术活动不仅带给了幼儿无穷的乐趣,更让幼儿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如金秋时节,我们组织幼儿到武汉市植物园去写生,孩子们背着画板围绕在繁茂的菊花丛中,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地开始了写生。丰富多彩的户外写生活动,不仅留下了孩子们不断探索的脚步,专心作画的身影,还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促进了其身心健康。

三、创造美——挖掘材料,激发想象

我市风景秀丽、物产丰富,孕育着丰厚的人文、自然资源。如何利用生态的眼光,将这些资源带进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之中,并使之成为幼儿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呢?我们开始大力倡导: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以幼儿周围生活中的资源为主要材料,并强调与美术教学活动间的有效整合,使美术教育回归幼儿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其顺应幼儿成长的规律,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将环境创设与美术活动中的材料分为了以下几个活动版块:

1.自然材料创意活动:主要是立足社会特有的自然资源引导幼儿开展的艺术创作活动。主要通过自然资源中的树叶、小草、松果、丝瓜筋等材料开展自然材料创意美术活动。

2.生活用品创意活动:主要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开展的美术创意活动,让壶、碗、瓢、盆、报纸、塑料袋等成为生活中美的元素,创造着生活的美和美的生活,经过教师和幼儿的巧手打扮,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以成为好看又实用的工艺品。如在创意美术活动“宝贝厨房”中,教师将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搜集起来,请孩子发挥自己的创意,大胆运用各种作画形式,将这些锅碗瓢盆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这样,这些生活用品不仅成为了一件件艺术品,而且还成了孩子进行“宝贝厨房”自主游戏时操作的活动材料。

3.色彩游戏创意活动:我们在开展创意美术活动中,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开展玩色活动,各种工具、技巧的综合运用,水粉、水墨、蜡笔等材料本身的肌理变化和自然渗化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画面效果,能形成新的生动的艺术境,从而激发了幼儿的表现欲望,丰富了幼儿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幼儿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每一次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效果,每一次尝试都会带给学生新奇与喜悦。如色彩活动“蔬菜印画”活动中,幼儿印画出不同形状的蔬菜,通过几笔添画,这些蔬菜印画有的变成了一辆花车,有的变成了娃娃。

经过一年的尝试、探索,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起来了,在审美活动中也一直处于主动的状态,大班幼儿在共同体验、相互协作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美的感受,又提高了对美的表现力,同时还激发了创造美的欲望。这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只有支持幼儿的审美活动,才能使幼儿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美,并从中获得对美的自我体验。

《促进大班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策略的研究》触动了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这一转变来自教师的实践与反思,它是自省的不是外加的、强迫的,而是内发的、主动的。我更深切地感到审美教育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影响力虽然是隐性的,但它却像海绵吸水那样融入幼儿成长的生命中,既是一种熏陶,又是一种积淀。爱美是人的天性,审美教育就是让人爱美、求美的天性得以健康的发展。教师应该去开启孩子那颗爱美、求美的心灵,并给以适宜的阳光、水分、养料,使之长成参天大树。

[1]屠美如主编.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猜你喜欢

美的美术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