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面埋伏何以突围

2011-12-26陈文波

民生周刊 2011年17期

“食”面埋伏何以突围

上联:苏丹红,吊白块,孔雀绿,染色馒头。

下联:地沟油,皮革奶,瘦肉精,三聚氰胺。

因为写稿的需要,顺便回顾了近些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大事件,没想到信手拈来几个关键词,居然能组成一幅对联,横额为:“食”面埋伏。

化学这玩意儿很专业,咱大部分老百姓掌握的化学知识很少。但是这些年,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无形中却让全中国的老百姓进行了一场化学知识的“扫盲运动”,不少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出关于“吊白块”“皮革奶”的一二三来。4月20日,卫生部等5个部委发布联合公告,首次下达了“三聚氰胺”在所有食品中的限量令,因“三鹿奶粉”事件而闻名的这个化学名词,再次被普及。

不过,这种“扫盲运动”却是一个悲惨的过程。还记得2005年,媒体揪出“苏丹红”,管理部门信誓旦旦,民众出离愤怒;3年后的2008年,“三聚氰胺”露面,有关部门豪言壮语,民众却从愤怒变成了无奈;又过了3年,到2011年,皮革奶、瘦肉精、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等热词集中亮相,民众已从无奈变成了漠然,甚至调侃,正如我编的对联一样。

从愤怒到无奈,再从漠然到调侃,我们在反复遭遇打击时,常常会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公众对近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反应,心态正经历这样的微妙过渡,到现在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是因为我们真的已经肉身百毒不侵、心灵异常坚强了吗?当然不是,之所以见怪不怪,是因为我们从以往的经历中看到了太多的“类似”和“轮回”。

“类似”的不仅是主题,更在于问题出现模式和应对方式的“轮回”:媒体曝光——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有关责任人表态——偃旗息鼓、风波平息——迅速遗忘——下一事件曝光。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过去,似乎都没有“留下一片真情”、“带走一片云彩”。

以前,只要出现食品安全事件,老百姓总是责备法律体系的缺失,政府监管的不力,企业良心的丢弃;我们的呼吁除了打击还是打击。近日,有从事食品安全监管的“内部人”透露,部分监管人员从事的是“养鱼执法”。执法中即使发现造假也不能罚死,所谓“罚太狠了,下年找谁收钱去?”从当下的现实,我们不仅看到了食品安全乱象背后的监管缺位,更是意识到这种缺位是部分监管人员的“刻意”而为。通过“养鱼”而参与分肥的监管部门,已经完全背叛了自己的责任,站到了老百姓的对立面。

更有意思的是,几乎每次涉事的大公司,都可谓“两证齐全”,甚至还拥有“重质量守信誉”“国家免检”等荣誉和奖牌。

说实话,食品生产的确是个良心活。无论现代化的流水线,还是传统的小作坊,生产过程都可谓“天知地知良心知”,而消费者只能“眼不见为净”。然而,在98分钟猪肉变“牛肉” 、一公斤瘦肉精获利万元的巨大利益驱使下,良心立马被丢进垃圾桶,用色素化妆的馒头,也就能够堂而皇之摆上大超市的货架。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说:“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土壤,是社会价值底线的失守,道德体系的坍塌。

“染色馒头”热气尚存,“毒生姜”仍在熏制,“兽药豆芽”还在疯长……

“食”面埋伏,何以突围?除了完善法制、调整体制、加强监管、加重处罚这些已经存在的手段外,更需要在全社会重塑社会诚信体系与价值体系,需要全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唯有如此,才能铲除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土壤,才能从源头控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陈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