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研究*

2011-12-25陈东芝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梯田变迁

陈东芝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研究*

陈东芝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借助SPSS统计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及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主要表现为对“旅游对梯田影响”、“歌舞表演因子”、“服饰与精神信仰”、“节庆习俗”等9个方面的感知;不同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的作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对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主要驱动因素.

民族旅游地;文化景观;居民感知;感知差异

民族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独特性明显,类型丰富,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加大力度发展旅游是目前民族地区优选发展的重点.近年来,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持续升温.目前,民族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影响等方面.就民族旅游影响研究而言,研究主要探讨了旅游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文化景观不同于文化,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区别于文化的概念,研究者很少关注民族旅游地文化景观的变迁.笔者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村为典型案例,通过对被访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分析归纳民族旅游地居民对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并通过对不同个体特征的感知差异分析比较,揭示和检验不同个体特征对被访居民感知差异的影响,提出民族旅游地文化景观良性变迁的建议.

1 研究说明

1.1 研究对象

大寨是龙脊梯田的核心景区,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距桂林76公里,距县城12公里,与龙脊、平安毗邻.截止到2009年,大寨共有15个村民小组,294户,1194人,绝大部分村民为潘姓,全寨为红瑶.在旅游未开发之前,大寨主要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农业为梯田农业,手工业主要有造纸、打铁、木工、石工、酿酒、纺织等.梯田的灌溉来源于茂密的森林,为山涧水和泉水.[1]2001年开发旅游,村民通过开旅馆、背包、卖手工艺品等各种形式开展旅游经营活动.2009年游客达到11万人,旅游门票总收入为800万元,人均收入2600元.广西大寨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是独特的民族旅游地类型,且处于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其为例进行居民旅游感知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2 问卷设计

问卷为自填式问卷,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关于旅游开发后民族旅游地文化景观变迁因素的调查,共分为自然、聚落建筑、梯田、服饰、制度精神、歌舞表演、影响程度7大类,共31个问项.要求被访居民对每个测量项目从“1——无变化”到“5——变化很大”采用国际通用的Likert五级量分法来进行打分,分值越高说明旅游对样本地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程度越大.

1.3 数据收集

本研究于2009年11月11日至11月16日在广西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寨进行.调研采取实地问卷调查,现场填写,现场回收,现场访谈,对当地建筑工匠、旅游经营能手、村干部、寨老进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有效问卷率为97%.

通过借助SPSS17.0对调查的数据进行 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样本 KMO值为0.769,大于0.7;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原变量适合因子分析.

2 民族旅游地旅游文化景观变迁居民感知分析

本文按照“因子分析的共同度—因子分析的总方差解释—因子分析的碎石图—旋转前的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过程来进行因子分析.现在主要考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1仅列出因子载荷值大于0.5的因子载荷值.

表1 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据表1所示的因子载荷结果,将31个度量指标归为9个公共因子,并对其进行命名,即旅游对梯田影响因子、歌舞表演因子、服饰与精神信仰因子、节庆习俗与表演因子、相关仪式因子、梯田因子、房屋功能及卫生因子、房屋层数与面积因子、自然环境因子.

3 民族旅游地文化景观变迁居民感知差异驱动因素分析

导致被访居民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2]外部因素是指旅游地地貌类型、旅游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社会学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等)和旅游相关性特征(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等).本文主要对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暂不考虑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选择被访居民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家庭年收入水平等6个因素来检验其对旅游感知差异的驱动作用.

3.1 性别与文化景观变迁居民感知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性别对于旅游文化景观变迁居民感知的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2),对于“降水和河流”因子,在方差齐性检验中,P=0.159,P>0.05;在均值 T检验中,P=0.259,P>0.05,可见性别对“降水和河流”因子无影响.其他30个因子分析类似,可知性别对文化景观变迁居民感知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性别并不是导致被访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表2 性别对各因子的独立样本 T检验

3.2 年龄与旅游文化景观变迁居民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特征的被访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结果显示(表3):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访居民对“生活垃圾对梯田的影响”、“游客行为对梯田的影响”、“房屋卫生条件”、“建筑用地占梯田的影响”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其他因子的认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年龄对各因子的组间方差分析表(ANOVA)

根据表4,年龄对“生活垃圾对梯田的影响”因子影响的两两对比结果表明,55岁以上的被访居民与其他年龄阶段的被访居民感知两两存在显著差异;55岁以上的被访居民感知强度高于其他年龄阶段居民的感知,其他3个因子分析类似,说明年龄是导致被访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表4 年龄对因子影响的两两对比结果(LSD)

3.3 受教育程度与旅游文化景观变迁居民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教育程度特征的被访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5),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被访居民对“房屋卫生条件”(P<0.05)的感知有显著影响.

表5 受教育程度对各因子的组间方差分析表(ANOVA)

根据表6可知,文化程度相差比较大的被访居民在对“房屋卫生条件”感知差异比较大.如初中及以下和高中/中专、大专以上文化层次比较高的被访居民两两存在显著差异;而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学历的被访居民由于同属高等学历,对“房屋卫生条件”感知的差异不明显,两者的均差值也相差不大.说明受教育程度是导致被访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表6 受教育程度对因子影响的两两对比结果(LSD)

3.4 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与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旅游参与特征的被访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7),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对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有显著影响.被调查者中已参与旅游经营活动的居民对“衣服制作方式”、“生活污水对梯田的影响”、“民族服装穿着时间”的感知比现在未从事,但打算未来从事旅游经营的被访居民的感知强度高.从事旅游业的被访居民通过参与旅游获得以前没有的经济收益,从而对旅游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更加深刻和直接,说明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是导致被访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表7 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对各因子的独立样本 T检验

3.5 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与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特征的被访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8),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不同的被访居民对“演唱时所使用的语言”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8 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对各因子的组间方差分析表(ANOVA)

从表9可以看出,外出务工的被访居民对“演唱时所使用的语言”的感知明显高于从事旅游和务农的本地居民,说明外出务工的被访居民受到外界影响,对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更加显著.说明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是导致被访居民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驱动因素.

表9 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对因子影响的两两对比结果(LSD)

3.6 家庭年收入水平与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家庭年收入水平特征的被访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见表10.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家庭年收入水平的被访居民对31个因子的感知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10 家庭年收入对各因子的组间方差分析表(ANOVA)

由表11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水平在“3万元以上”(相对高收入者)的居民对“生活污水对梯田的影响”、“生活垃圾对梯田的影响”的感知明显高于其他家庭年收入水平段,说明高收入者对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感知较强.说明家庭总收入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部分作用.

表11 家庭年收入对因子影响的两两对比结果(LSD)

4 结论

(1)考察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将文化景观变迁因子归为9个公共因子,并对其进行命名,即旅游对梯田影响因子、歌舞表演因子、服饰与精神信仰因子、节庆习俗与表演因子、相关仪式因子、梯田因子、房屋功能及卫生因子、房屋层数与面积因子、自然环境因子.

(2)从方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个体特征对被访居民的旅游文化景观变迁感知差异的作用不同,性别因素导致居民旅游感知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不是旅游感知差异形成的驱动因素;家庭年收入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部分作用,年龄、受教育程度、本地居住时间、家庭旅游经营情况及意愿、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对居民旅游感知差异具有重要作用,是导致旅游感知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5 启 示

(1)旅游一方面可以促进民族旅游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使当地脱贫致富,把传统民族文化保留下来;另一方面,如果过分追逐商业利益,则会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舞台化、雷同化,使民族文化仅仅凸显出肤浅的表征.通过了解居民对民族旅游地区文化景观变迁的感知和感知差异,民族旅游地区政府和景区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感知环境,充分调动不同个体特征的村民在民族旅游地区文化变迁中保护旅游资源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民族旅游地区文化景观变迁良性化.

(2)民族旅游地区既是我国民族地区乡村的基本社区,又是由村民构成的稳固的社会关系网络.村民才是民族旅游地区真正的主人,政府和景区管理者只有处理好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整个民族旅游地区文化景观变迁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负责好制定行业管理法规并通过各种手段监督实施,协调好旅游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管理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科学化,取得当地居民的充分信任,才能使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3]

[1]李富强.现代背景下的乡土重构——龙脊平安寨经济与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2]杨兴柱,陆林.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5(2):44~50.

[3]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6~92.

A Study of Residents’Perception to the Changes of 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M inority Tourism Region

CHEN Dong-zhi
(School of Tourism,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By app lying the softw are of SPSS and themethod of Facto r Analysis and Analysisof Variance,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residents’percep tion to the changes of landscape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to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changesof the percep tion of landscape in Dazhaiof Guangxi Longsheng.The result show s that:the m ino rity tourism region residents’percep tion to the changes of landscape ismainly affected by 9 aspects,including“the impact of tourism to the terrace”,“song and dance perfo rmance”,“dress and spiritual beliefs”,“festivals and traditions”and so on.Different personal trait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changes of residents’landscape percep tion.The level of age,educational background,tourism business circum stance,w illingness and family income are the main driving facto rs.

mino rity tourism region;cultural landscape;residents’percep tions;percep tion difference

F590.1

A

1009-1734(2011)01-0103-06

2011-01-05;

2011-01-20

陈东芝,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2009级硕士生,从事旅游规划与开发及旅游人类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梯田变迁
《山区修梯田》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秀美梯田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清潩河的变迁
梯田之恋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