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流言终结者
2011-12-25□潘阳
□ 潘 阳
谁是流言终结者
□ 潘 阳
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让网民个人成为信息集散地。然而,身处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辨别信息真伪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你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传言击中。本期“七日谈”,我们来关注过去一周中的几则传言。
上周一,经济观察网在突出位置刊登了《楼市降冰点,海口拟废限购令》的报道。文章援引海口市地税局发布的经济信息,海口或将停止执行楼市“限购令”。这条爆炸性新闻随即登上各门户网站头条,引发巨大争议,甚至有一些媒体就此撰文批评海口市的做法将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恶劣的负面示范,让初显成效的楼市调控政策再度沦为“空调”。
4月26日,海口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管理处处长戴开权公开澄清,拟叫停“限购令”消息纯属误读,海口将坚决执行“限购令”政策。但他同时表示,海口版“限购令”可能会进行微调,旅游地产或将放开。
传闻就此止息,但一则网络报道引发全民热议,却并非没有原因。从海口市有关部门姗姗来迟的回应来看,传闻中提及的“限价不限购”并非子虚乌有,否则就不会有“微调”和“拟放开旅游地产”之说。它足以表明,房价调控确实已经伤及土地财政的根本,在第一季度全国各省GDP增速普遍趋缓的大背景下,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像海南一样正在焦头烂额地谋求“变通”之举,这值得我们警惕。
再看上周一篇《中国经营报》的报道,该报记者历时数月对陈光标的多项捐款行为予以调查核实后,在报道中称,陈光标存在“少捐多报”行为,“陈式成绩单”上的多个慈善机构并不存在,陈光标在家乡捐建的公益组织有为家族谋利的嫌疑;报道还称,陈光标的企业已经受慈善所累,陷入经营困局……但记者也坦言,这些内容均未得到陈光标本人证实。
对此,陈光标先后在微博和媒体上公开予以回应,“晒”出了多份捐款证明和证书,相关慈善机构也证实陈光标的慈善行为不存在虚报问题。
无论这场风波最终以何种形式收尾,在“诈捐”传闻引发全民大讨论的同时,中国式慈善的诸多问题已经显现。正如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所说,从现在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已经对陈光标造成了一些伤害,这说明信息披露机制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我们的慈善事业需要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公开的、良善的对话能够消弭分歧,将产生一种良好的社会效果。
就在陈光标身陷舆论漩涡之时,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的一条微博同样引起争议。此前他通过微博宣称,只要网友转发一次,便为“药家鑫案”受害人张妙的家属捐款一元,短短几天,转发量已经接近40万,这意味着傅蔚冈要为自己的“冲动”埋单。
当事人傅蔚冈先是在微博给转发设立了“54万”的上限,随后在接受采访时又表示,受经济能力所限,自己将拿出5万元,其余部分由社会爱心人士和同事帮忙支付。此举遭到了包括“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质疑,“傅蔚冈借微博自我炒作”、“5万元相当于自我宣传的广告费”之类的传闻四起;而傅蔚冈微博回应中的一句“我的很多朋友和同事愿意和我一起承担,他们不为名利,让我出名。”更是让整个事件显得云山雾罩。
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信息都确凿无疑,传闻甚至是假消息几乎无可避免。一些好事之徒在论坛发布假消息时,往往采用耸动人心的标题,再辅之夸张而震撼的叙述,甚至声情并茂。有时读者缺乏辨别能力,或者根本无法辨别消息的真假,间或有几个理智之人也被淹没在网络暴力的漩涡当中。更让人遗憾的是,一些网站出于商业目的,片面追求点击量,刻意将这些消息置于显著地位,这就加快了假消息的传播速度,也给当事人造成更大伤害。
其实,有传闻和假消息并不可怕,关键是当事人、涉事部门和权威机构能在第一时间拨云见月,让争议平息。尽管打击网络假消息面临种种困境,但公民权益不能漠视,新闻真实性不容亵渎。我们要维护事件真实性,还其本来面目。
争议总会暴露出各种问题,关于捐款、关于慈善、关于房改政策,我们的社会也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中逐步前进的。但是,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话语权,让流言止于己,不要寄希望用怀疑和炒作来改变现状。
□ 编辑 潘 阳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