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的香港《国民日报》社

2011-12-25

世纪 2011年3期
关键词:同仁社长日报

沈 艺

抗战时期的香港《国民日报》社

沈 艺

《世纪》2010年第三期刊载了已故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魏中天先生《解放前国民党在港宣传活动内幕》一文,认为《国民日报》“政治色彩浓厚”,每天销数很少,亏本甚大,加上内部人事倾轧,终因无法维持“关门大吉”。读后不胜感慨系之。

其实香港《国民日报》创刊于抗日战争之初的1938年。社址在香港中环街市对面山坡上的摆花街上的一栋三层建筑。首任社长陶百川(去台后曾任总统府咨政,国策顾问),年余调渝任《中央周刊》主编。

第二任社长为陈布雷胞弟陈训悆。他到任后将编辑、经理二部人事略作调整,主要精力放在扩大报纸影响,打开销路。所以常走出社长办公室,到编辑部和编辑们商讨如何改进版面,增加发行量。

谈到《国民日报》编辑部阵容可谓不弱,大多为老报人,如总编辑何西亚、总主笔王新命,还有温州籍老报人胡熙如,国学根底都颇扎实,在新闻界颇有声望。只有副刊和体育版编辑较年轻。我当时任校对,后升任助理编辑。社论大多由王新命执笔,凡有关抗战国策等政治性问题,常与《华商报》展开论战。但《国民日报》刊载的内容,确因“政治色彩浓厚”难以吸引读者,发行量始终上不去,长期徘徊在五千份上下。不少香港人说“《国民日报》唔好睇”(粤语不好看)。为了争取读者,也曾延聘著名体育记者陈福裕(笔名桑榆)主持体育版,撰写体育评论,深受球迷青睐,所以每逢球赛之日,报纸总要增加印数。

经理部经理黄剑棻,在双十节出点子,发起橱饰竞赛,即发动各大商店以抗日救国为内容的橱窗布置,评出一、二、三等奖予以奖励,这项活动所费不赀,但收效不大,可谓得不偿失。尽管社领导想方设法,总难与《星岛日报》匹敌。好在其时报社经费来源有保障,全社人员薪给可保无虞,绝不会“关门大吉”。

《国民日报》社后期在陈训悆领导下,颇有作为,特别是在1941年12月8日,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九龙、新界迅即沦陷,香港顿成孤岛,各报纷纷停刊,唯有《国民日报》同仁冒着敌人炮火“孤军奋战”,每天坚持出版一大张,及时报道战况。报纸一出版就一抢而光,每天总在二万份左右。这是《国民日报》的“全盛时期",可惜只是昙花一现。12月25日圣诞节,英军停止抵抗,香港沦陷,报纸才停刊。全社同仁纷纷隐匿民间。

不久香港发生粮食恐慌,日寇要疏散人口,挨到1942年2月,同仁们纷纷伺机混入难民群中,乘机帆船逃离魔窟。部分粤籍同仁返归家乡,余十多位同仁星夜兼程,投奔陪都重庆。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退休干部)

猜你喜欢

同仁社长日报
热烈祝贺《平顶山日报》复刊40周年(1982-2022)
你经常心烦、心悸、失眠吗?那就请用乐氏同仁名药——天王补心丹
养生之道早知道——乐氏同仁药膳
秋凉天寒,乐氏同仁教您如何煲汤进补
酬道平社长
秋冬来,宜进补!乐氏同仁提醒大家及时进补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有些观赏鱼只能看不能摸
社长大人和他的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