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微量核辐射并不碍事
2011-12-25韩宇明
□ 本刊记者 韩宇明
专家:微量核辐射并不碍事
□ 本刊记者 韩宇明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危机,现在仍在持续。这也引发了公众对于核辐射、核电技术的恐慌。3月25日,中国低碳能源创业大赛组委会、科学报道沙龙和德国伯尔基金会联合组织了“核安全媒体研修活动”。 在此次活动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潘自强,中国疾控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祝汉民针对涉及核安全的诸多问题,向媒体做出了专业角度的解释。
民生周刊:日本福岛核危机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影响到我国,未来走向如何?
潘自强:日本福岛核危机对我国公众健康不会有影响,也不太可能发展成切尔诺贝利的情况。切尔诺贝利的核堆是在启动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核脉冲,是瞬发的临界事故,以至于把整个堆都损坏了。而现在的福岛堆已经停下来了,它不可能再发生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情况。封堆是非常不得已的办法,现在福岛核电站作封堆这样“最坏的考虑”是需要的,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民生周刊:黑龙江、江苏、广西等地已经检测到微量辐射,这是不是意味着福岛核危机会影响我国公众安全?
祝汉民:这个辐射量实际上是很低的。核辐射必须达到一定量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如拍一次 X 光的辐射量约为1毫雷姆。超过10000毫雷姆,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辐射量45万~8000万毫雷姆,可能致死。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碘-131,其对当地公众产生的剂量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不会对人们健康造成影响。
相比而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会更大。如现在房屋装修中使用的材料,不少都含有氡,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过量长期辐射可能导致肺癌的发生。注意通风透气,提高身体抵抗力才是关键。后的规划中调整。
民生周刊:很多人担心核电技术的安全性,目前国务院也暂停了核电项目的审批,核电到底安全吗?
潘自强:核电站与核武器不是一回事,核设施与核辐射也不是一回事。
核电几乎是一种零污染的能源,目前有着严格的安全标准。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出台了核辐射相关的劳动保护规定,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劳动保护规定。此后我国又设立了专门负责核安全的部门,成立了三个研究所。从研究到实践层面一直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应该说我国的核电发展技术在安全操作上是有保证的。到现在为止,包括军用、民用,我国核发展没有发生过一起辐射致死以及辐射造成放射病的事例,只发生过皮肤烧伤事件。核电站没有发生过二级以上的事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福岛核电站的二代加技术尽管受到质疑,但是客观来看,这次核危机主要是没有想到会遭遇9级地震带来的海啸,核电站发生故障主要也是海啸带来的,这并不能说是核电技术的问题。福岛核危机提醒我们,在核电项目的规划审批上一定要考虑更多的安全因素,提高安全级别。以前我们考虑到的震级是8级,对海啸因素考虑也不够。这些都要在今
民生周刊:不少内陆省份也开始筹建核电项目,这会不会给公众带来安全隐患?
潘自强:修建核电站并不一定非得在海边、河边。从能源发展角度讲,未来在内陆建设核电站也是有必要的。法国、美国等很多核电发达国家都在内陆建有核电站,比例高的甚至超过了50%。莱茵河上就有几座核电站,美国在没河没湖的沙漠也建有核电站,所用的水都是周围城镇的生活废水。
有些人担心建核电站污染水体,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如美国的核电废水曾对哥伦比亚河造成污染,前苏联的核电废水没处理好对北冰洋圣彼得堡附近造成了污染,这些都是前车之鉴,我国沿海核电站在这方面都有很高的安全标准。在内陆发展核电,必须有着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要比沿海严格一个数量级。只要审批、规划、建设、运行等环节都做到安全无误,在内陆建核电站就不会有问题。
□ 编辑 尹丽丽 □ 美编 庞 佳
名词解释
天然本底辐射
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各种天然射线的照射,如宇宙射线,存在于土壤、岩石、水和大气中的铀-238、铀-235、钍-232、钾-40、镭-226等,这些天然射线的照射就是天然本底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