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热背后的利益合谋
2011-12-25□张砥
□ 张 砥
“相亲”热背后的利益合谋
□ 张 砥
趁着兔年春节的热乎劲,搜狐也不失时机地推出“微博相亲”的项目,作为自己瓜分微博这块大蛋糕的重要一步。目前,已经有将近两千名女孩登录微博相亲页面表达了找伴侣的需求,更有五千余位单身的男士给予了关注,第一阶段的微博之星都成了网络红人。
伴随着“剩男”、“剩女”现象逐步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相亲”这一原本属于私人议题的活动,也渐渐转向公共领域。在媒体的狂轰滥炸下,“相亲”本应有的私密性已经不复存在,而且某些个人的“相亲”活动甚至可以成为公共讨论的话题。
为什么以信息的及时传播为己任的媒体会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相亲”?或许有一个词可以很好的说明,那就是利益。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有窥私的欲望。而媒体赚钱的主要依据就是受众的眼球。正是利用这种对他人私生活的关切心理,媒体通过一定的策划将公民个人的相亲过程呈现在公共平台之上,美其名曰是为青年男女找到真爱搭建新的平台,实际是为媒体生存另辟蹊径。因此实际目的和呈现形式的冲突就必然产生一对矛盾,即相亲平台上的活动主体是普通民众,而平台设立的初衷则是满足媒体的经济利益,相亲成为了一种新的娱乐大众的手段,真情成为了社会调侃的话题。
如果这对矛盾不解决,相亲节目是不会发展下去的。而现实则告诉我们相亲节目不仅办的很好,而且还会更好。矛盾的解决一般都以妥协为基础,显然媒体作为经营性组织,在经济利益上妥协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只有参与者对自己的利益诉求作出调整,即他们通过“相亲”并非为了寻找真爱,而是也在追求眼球效应,通过相亲平台将自己打造成为公众人物。因此在这种“合谋”之下,相亲节目已经异化为选秀节目,只不过其他选秀节目中选手拼的是一技之长,在相亲化的选秀中则拼的是长相和口才,因此长相个性或时有惊人之语的嘉宾往往能够脱颖而出。将嘉宾推向公共议题,不仅实现了个别嘉宾“一夜成名”的梦想,同时也为媒体赚足了眼球。这样两全其美的买卖何乐而不为?而其后被娱乐的只有茫然的受众。
(作者为媒体观察员)
□ 编辑 潘 阳 □ 美编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