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的认识与路径选择
2011-12-25
□ 本刊特约评论员
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的认识与路径选择
□ 本刊特约评论员
当前,国际舆论秩序存在“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等明显特征。在全球范围内,新闻信息流通主要仍以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不平衡传播为主。这与过去几十年,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体系中政治、经济地位逐渐上升,以及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迁的现实相背离。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等新兴市场大国群体性崛起,已经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出现积极、有益的调整。在这种背景下,旧有的国际舆论秩序加速调整成为必然。
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需要包括中国媒体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媒体立足自身,坚持不懈做出努力;也需要西方主流媒体顺应历史潮流,主动进行调整。但对于新华社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流媒体来说,要参与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只能依靠自身自强不息,特别是在提高对外报道的国际品牌效应、建设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和扩大报道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只有以自身不断增长的实力,才能推动国际舆论秩序发生渐进的历史性转变。
具体来说,提高对外报道水平,要求从事外宣报道的采编人员,尊重新闻基本规律和国际传播规律,通过一篇篇体现中国视角、经过精心策划、题材重大、思想深刻、写作精良、话语方式国际化、影响广泛的外文精品稿件,让国际读者“爱看”“想看”“信任”我们的报道。
结合新华社今年以来加强外文精品创作、提高外文报道水平的实践来看,要达到上述目标,有必要做到“六个不”和“六个要”的有机统一。
——“不”做别人的传声筒,提高外文报道水平,“要”加强原创,体现中国视角。例如,6月2日,美国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再次散布有关中国黑客攻击该公司邮件系统的消息,并暗指中国政府是这一事件背后的“推手”。针对这一不实言论,新华社当天即播发英文评论《谷歌无根据指责中国 破坏网络空间国际互信》,指出谷歌的指责缺乏事实依据,破坏了国际互信。正是因为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独特地位,以及稿件本身具有的鲜明中国视角,稿件播发后随即被美联社和路透社转载。新华社这篇评论,加上外交部发言人的有关表态,成为西方主流媒体报道这一事件时平衡谷歌单方面言论的重要内容。
——“不”打无准备之仗,加强精品创作,“要”周密策划。如果说在中国古代一些诗人的世界里,还存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灵光一现,那么在21世纪竞争激烈的国际传媒领域,一篇外文精品稿件的诞生,必然是提前进行周密策划、写作团队反复进行头脑风暴、采编人员不断修改的结果。
——“不”在重大话题上失声,加强精品创作,“要”用好重大话题这一国际传媒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秀场”。越是在重大话题上拿出有分量的精品稿件,其传播效果越是能得到几何数倍增。
——“不”在思考上流于浅薄,加强精品创作,“要”言人之所未能言。精品力作,必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能给人以启示,这就要求真正从中国视角和全球视野出发,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不”在话语方式上让人难以接受,加强精品创作,“要”以国际读者、受众和用户认可的方式,传播中国的声音。长期以来,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对媒体功能定位等方面的不同,对外稿件受中文表述方式影响的现象比较严重,说教、宣传、论战色彩有时太浓,在摆事实、讲故事、说道理、以小见大、具象化、人文精神等方面欠缺较多。如果不解决话语方式的问题,稿件的传播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不”在写作上留有瑕疵,提高外文报道,“要”始终过好语言关。提高对外报道水平,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要把维护好中国核心利益、维护好国家安全放在首位,从国情出发,搞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传媒定位,认清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从一个一个案例做起,瞄准重点突破口,寻找与国际舆论市场的最大公约数。最重要的,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作者:彭树杰,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