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棘与玫瑰——我第一次做调查性报道

2011-12-25赵剑影

中国记者 2011年9期
关键词:大火细节村民

赵剑影

旧宫大火过后一个月,当时我正在《工人日报》实习,农民工周刊的编辑老师问我敢不敢去旧宫看看,调查一下那里农民工的情况。尽管之前也做过采访报道,然而做调查性报道还是我学习新闻以来第一次。

也许是出于对调查性报道的好奇,也许是老师激将起了作用。我说,“怎么不敢?虽然我是女生,但还是很勇敢的。不就去趟郊区么,走!”去之前,我还特地乔装打扮一番,扮作进城务工人员。

明确目的,抓住时机巧切入

坐了一个小时的公交车,车停在一个黝黑的大铁门外头,我和其他乘客都被赶下了车。在不经意中,我撇了一眼站牌,发现其实还有一站。刚要问售票员,车却一闪而过。环顾一下四周,心想这就是旧宫了?这就是那个最近频繁见诸报端的地方么?想寻觅我想象中违规建筑的踪影,可是放眼望去,却只见高楼林立。

看见一群人堵在黑铁门外,我赶紧凑过去,想听听他们都说些什么。通过几番打听,终于从七嘴八舌的谈论中弄明白,原来是旧宫大火发生之后,为开展专项整治,非本村人不得入内,而公交车由于载客庞杂,必须卸客之后才能驶入。这下给年龄大的村民带来诸多不便,就发生了村民围堵村口的一幕。可是,我的采访目的是要看看这里的农民工怎么样,要想办法混进村子才是当务之急。

过了好一阵,村庄还是没有开放。我想,如果真的进不去,也不能就此罢休吧。为了能了解到情况,我只好伪装成找房子的人,煞有介事地查看街边房屋中介橱窗挂出的房源。不久,一个业务员就开始询问我想要找什么样的房子。我赶紧抓住机会问,想在房间里开个工厂行不行,最近清理的都是什么样的房子?业务员告诉我,这里清理的主要是平房和村民自建房,而我看到的林立的高楼居然就是违章建筑。他说,中介出租的楼房价格都比较高,实际上也没有厂子设在居民小区里,能开厂子的基本都是在村子里头。

看来,要想了解情况,只能进村去问了。就在这时,铁门外的村民越聚越多,有些村民甚至情绪激动地和保安推搡着,村治安人员态度软了下来,大伙可以进村了,我也混在人群中偷偷地溜了进去。

及时调整,不露痕迹做调查

当时正值端午节,与村外熙熙攘攘的情形不同,这里非常冷清。我开始怀疑难道这里真的能容纳几万家小成衣作坊?临街店铺前鳞次栉比的招牌,好像在默默诉说着它们先前的繁荣。街边的店面几乎清一色地在黄纸上写着“清仓甩卖”,整体看来带着一丝悲凉气息。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样的景象是我始料未及的。“这可怎么办啊?”我还想找几个人聊聊。看来不能按照 “工人-老板-治安人员-村民-房东”的采访计划进行了,只能边走边看。就在这时,一个脖子戴着粗壮金项链,面皮黝黑的男子走了过来,咯吱窝下夹着个小包,有老板的模样。我赶紧迎了上去。“报社的?”听了我的问话,对方表情马上警觉起来,“对不起,我不接受采访。”看他加快脚步匆匆走远,我才意识到,调查性采访不能这样做啊。这样既不能保护自己,也得不到有用信息。

看来需要调整采访方式,我提醒自己接下来要用攀谈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对保安,我说自己想来开个店,问这边房子还能不能租。他们在这儿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工作忙不忙;对货运站的老板,我声称自己老家有个人想来打工,想问问这边活多不多,怎么算工钱,大火以后,这边的工作能不能持续……

他们尽管多少感到奇怪,却也一一回答了问题。我后悔没带上录音笔了。不能像以往那样一边聊一边拿小本子记,真是百密一疏,悔不当初。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深刻体会到,为什么在学习新闻采访的时候,讲一个记者在采访的时候,不仅要有娴熟采访技巧,还要有过人的胆识。

当日也有一些时候,新闻信息能在无意之间获得。就在我走累了蹲在墙根下休息的时候,听到一个中年女老板给家人打电话。大致讲述的是她最近生意上的困难和即将离开北京的惆怅。“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寻找了好久的采访对象,就这样出现在面前,我几乎有点喜出望外。

等她挂了电话,我便趁机跟她攀谈起来。也许是创业艰难、也许是最近经历坎坷,这位女老板跟我说了很多心里话,听完她的话,我突然觉得手上的笔重了起来。作为一名准记者,也许我无法为他们做一些具体事情,但我希望通过自己手中的笔,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切实问题。

观察细节,于无声处听惊雷

“想要写出好报道,眼耳口手都要勤。”这是一位新闻前辈对我的告诫,“作为记者,要有对一切都具备好奇心的习惯,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的确,作调查性报道的时候,如果事先预设了结果,那这样的报道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况且,新闻事实是客观的,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舌头”要缩在新闻事实背后,要注意用细节表达和支持观点。因而,观察细节显得尤其重要。

小广告,这个再寻常不过的事物,在旧宫也随处可见。我特地留意了一下,发现电线杆上新张贴的招租广告很多,有的胶水还都没干。这些广告的联系方式是外地区号,它们占据了电线杆距地面1.5-1.8米的“黄金广告段”。附近的村民反映说,最近外地来贴广告的特别多。旧宫清理违规建筑,外地都来抢占商机。于是,我把它们都拍了下来,作为调查的细节性材料。成稿后,编辑老师说,正是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整个旧宫违建清理显得饱满起来,更多的时候,新闻报道比拼的不是对于新闻事实本身的概述,而是对于尚未发现事实的描述。能加深人印象的往往是对某个细节问题的放大、特写,是一则饱满新闻故事和引人深思的重要手段。

学讲故事,删削芜杂理脉络

对于调查性报道来说,占有新闻事件发生的最新动态,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如何将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明白,并且让读者爱看,还要看记者讲故事的功力。

经过一天的调查,我以为自己调查的材料已经很丰富了,就循着所见所闻,如实记录下来。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好几张。看着那些编了号的对话、信息、照片,我开始重新审视这篇文章。如果我是读者我爱读么?不,太拖沓了,好像流水账。作为文章作者,我想让读者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呢?思想的深度又在哪里呢?

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老师的帮助下,这篇文章经过几次篇章结构、逻辑顺序调整以及语言的组织,终于出炉了。看着打印出来的清样,我明白作为一名实习生,不仅要懂得如何调查采访,做好“有米下炊”,还要学会如何把占有的资料和信息,串成一个精彩的故事。

如果说做新闻是在行路,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宛如路途上遇到的荆棘。只有不断披荆斩棘,克服困难,逆势而上,才能在道路上欣赏到最美丽的花朵,嗅到最迷人的芬芳。

附:一场无奈的“集体出走”节选

6月5日上午10点,750路这趟开往北京大兴区南小街三村的公交车,早早地在南小街一村村口就把乘客赶下了车。在村口黑色铁门上,悬挂的写有“该地区社区化管理,需凭证进出”字样的蓝色牌子格外刺眼。

七嘴八舌的村民们已经将其中的缘由说得烂熟。4月25日凌晨,一场大火发生在大兴区旧宫镇南小街三村的一个服装加工厂,18条生命在这场大火中丧生。4月26日,火灾原因初步认定为由现场存放的电动三轮车故障引起。由于起火地点是在违章建筑内,相关部门开始加大力度清理整个南小街村的违章建筑和服装加工厂。

时隔一月有余,笔者探访因火灾被广为关注的大兴区旧宫镇南小街,这里早已不是火灾前的热闹模样,俨然是一座“空城”。(全文详见《工人日报》2011年6月13日 第四版)

点评:这篇报道是比较成功的一则调查性报道,图文俱佳,文字具有较强的镜头感,在文字的带领下,引领读者在脑中形成印象,赋予了事件性问题性新闻鲜活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大火细节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面对一场大火
大火中的家——灾
大火是如何开始的?怎样才能停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