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镇中学忧思录

2011-12-25崔银娜

民生周刊 2011年39期
关键词:冷清消失乡镇

□ 崔银娜

乡镇中学忧思录

□ 崔银娜

以一种冲动或感情写作,常常容易带上过多的主观色彩,这不是新闻的写作方式。然而,在采访的这几天里,我感到强烈的冲击和不安。那些曾经的过往与生活,如今已成荒草漠漠;那曾经代表着农村文明与希望的地方,逐渐冷清。这让我不得不拿起笔记录下我的忧虑和担心。

我们承认,乡镇中学的被整合是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结果。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逐渐被整合到城市的中学教育师资将更加有保证。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伴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乡村教育的主动权在慢慢丧失。乡镇中学在生源与师资的双重危机下,逐渐走向没落。这是由于大部分的孩子跟随着父母涌进城里,他们的父母靠打工或做生意远离了土地,而他们也随之迈进了城市学校的大门。似乎在一夜之间,城乡孩子之间的那种差别就消失了。于是,城市中学的爆满与乡镇中学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所学校对于农村的意义能有多大?如果从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对于乡村而言,这绝不仅仅是一所学校去留的问题。

梁鸿在《中国在梁庄》中曾说,让一所学校消失很容易,也很正常。因为有许多实际的理由:人口减少、费用增多、家长嫌差等等,但是,对于乡村而言,随着学校的破败,一种颓废、失落与涣散也慢慢弥漫在人们心中。

曾经最聚人气与活力的地方,承载着一个村庄改变命运的使命的地方,也是乡村朴实与勤奋的精神最集中的地方,它的逐渐冷清带来的是乡村文化氛围的消失、一种向上精神的消失、乡村文脉的断流。人们不再认为上学是多么神圣的事,孩子厌学,家长放任,老师也不再执著于教学,甚至,“读书无用论”越来越被人认同……

一位有着二十多年教龄的老师这样说,近年来,考上好学校的乡村孩子越来越少了,常常是凤毛麟角,有时候一个村子也没有一个。

当人们不再以学校的钟声为下地、收工的时间,学校的电子铃声就显得那么地寂寥。乡村教育与文化的没落或成为中国传统乡村衰落的一个标志。

尽管在记者采访中,很多家长仍然觉得有知识有文化固然是好的,他们甚至托关系花钱,把孩子送到城市中学里面去,对那里仍抱着“上学总比不上好”的朴素愿望。但是还是有很多孩子不那么幸运。他们大部分不得不每个星期跋涉数里地,到当地仅存的一所乡中读书。之后,他们就极可能 在涣散中草草结束自己的求学生涯,在懵懂中毕业,然后去打工挣钱。

乡镇中学的消失是农村“被城镇”的一个缩影。当农村自身城镇化动力不足,外界的力量显得过于猛烈而强大时,此时此刻的错位与丢失,不应该被忽视。

□ 编辑 邓凌原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冷清消失乡镇
小狸爱捣鼓
明月冷清秋
三色堇(jǐn)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一群人的狂欢
党委重视 人大尽责 乡镇人大立出新威
消失的童年
美永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