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日琐忆

2011-12-24杨建葆

今日文摘 2011年9期

  说一说南昌的夏天。
  接到任何一个移居他乡的南昌人打来的电话都会无一例外地问遍:南昌的夏天还那么热吗?
  热,确实很热。从每年的6月到9月,平均气温都在30度以上。关于全国“四大火炉”城市的排名.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重庆、武汉、南京、长沙;另一个就是重庆、武汉、南京、南昌。
  南昌的夏天,只要一闭上眼睛,就能引出不少远年的遐想。
  唐山地震那年,在北方当兵的姑父第一次来南昌探亲进城时正是个夏天的晚上,看到满大街的人行道旁摆满了竹床,男女老少露天而宿,他大吃一惊,南昌也地震了?
  外地人不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昌人在夏天都有自己在户外约定俗成的“地盘”,每到黄昏时分,南昌人都会在自己的“地盘”上泼上凉水,使其加速地面温度的蒸发,然后从家里搬出竹床或躺椅,不等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的竹床、躺椅沿街连成一片“竹床大阵”,蔚为壮观!
  每当华灯(路灯)初上,老南昌独具特色的夜生活便拉开了帷幕。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惬意地躺在属于自己“地盘”内的竹床上,他们拿出西瓜、凉豆腐等消暑的饮品,条件好的还放上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摇着蒲扇,听着音乐,以悠然的心境抵御日暮的余温;如果自己的家门口正好有路灯,那就是让人羡慕的“黄金地盘”了,因为这里除了可以乘凉之外,还可以让小孩借光做作业,大人则可以下棋玩牌;在老南昌的夏夜“竹床大阵”中,也有高品位的场地,那就是艺术爱好者群体集中在某个地方演奏乐器或请“故事大王”来讲《三国》、《水浒》或民间故事。南昌民间艺人筱贵林的出道,大概渊源于此罢。
  那个时候,谁家有部电扇,可算得上高档的奢侈品了,至于空调,听都没听说过。在南昌,想平安地度过一个夏季,扇子是一般市民必不可少的当家设备,而且每家必备,还要做到人手一扇。在南昌的夏天,向人家借别的东西都好商量,只是扇子不好借,故有民谣云:“夏天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若要借我扇,你热我也热。”当然,这段民谣要用南昌方言来念才压韵,还有人把这样的民谣干脆用毛笔写在扇子上,让想借扇的人不好开口,文字版的民谣要高雅一些,可以用国语来诵读,记得是这样写的:“扇子扇清风,时刻在手中,有人来借扇,等到秋与冬。”在40年前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夏天的一把扇子,却也道出了当时的世态风情与趣味,让人怀念。
  若论最传统而经典的度夏场景,就要说到剃头铺了,如今上了50岁的“老南昌”都不会忘记,那时的剃头铺最具特征的东西就是“天扇”,所谓“天扇”就是在房梁或天花板上横挂着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剃头师傅就让徒弟在一旁拉着绳子使木板来回扇动,这样的风力就比一般的扇子大得多,没有比这更高档的扇子了,叫它“天扇”似乎不太过分。
  如今,南昌的天气似乎越来越热了,在电扇和空调早已普及的今天,一到夏天,还是让人叫苦连天。当年的蒲扇、折扇、油纸扇甚或“天扇”还有用吗?很难想那个年代的人是怎样活过来的。我请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画画的老画家姚腊远先生根据记忆画了一幅当年剃头铺的“天扇图”,姚腊远在“天扇”上还原了当年通用的“清风徐来”四个字,让人感悟岁月沧桑,很有味道。
  是啊,在当今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如果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浮躁和对物质的过分奢求,内心多一些平静、淡泊与知足,我想,心境中自然会有清风徐来……
  (俞鸿乐荐自《文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