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之间:误入桃源
2011-12-24佚名
今日文摘 2011年9期
成都人最懂按自然规律办事:冬天喝酒,春天赏花,夏天恋爱,秋天远游。能和自然如此默契,是因为自然从不在这里“扯拐”,既没大雪也没大风,既没大水也没大旱。
成都人在春天的规定动作是去龙泉山看桃花,去新津看梨花。我看花的秘笈是,一定要在雨后,一定要往不知名的地方窜,东南西北任何方向一小时车程之内,必有桃花源。
今年春天,和一帮朋友试着往南走,没有目的,乱开,走到了一个叫大林的小镇,标语上说是有梨花。拐过一个废弃的学校,就进了山,山不高,油菜花一片一片的,因为是阴天,黄得很内敛很柔软,不像在阳光下一副风景暴发户的德行。山坡上桃花在开,有时在低洼处,有时在山脊上,像随性的粉紫色薄雾,小河沟边长满乱草,有土桥,有林子背后的灰砖瓦房,路很好,是“新农村”的特征。每个拐弯之后都会有惊叹。开到路尽头,离山顶就不远了,爬上山顶,湿漉漉的成都平原就在眼前。
第二个星期,我又带另一帮朋友去到大林,却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废弃的学校,更别说那个世外桃源。我在大林镇逛了半个多小时,每个通往山里的出口都试过,什么也没有。
我不甘心,在回来的路上,拐进另一个镇,镇子改装成了西洋式,窄街在缓坡上起伏,晃眼都是欧洲小镇的姿态,一直往山里开,是盘山路,是深浅不一的植被,竹子形成的林盘被雨后的烟雾笼罩,油菜花忽明忽暗。不必翻山越岭,香格里拉就在脚下。我们不由停下来,在山坡上深呼吸。
回来,我问同行的朋友们小镇叫什么,居然没人记得。我笑骂大家是一群风景的“嫖客”。
有时,无法找到去过的道路,无法记住路过的地名,的确很吊诡,让“行走”变得浮想联翩,不甘心又无可奈何。就像正在经历的爱情,即使身陷其中,也不敢确定“其中”叫什么、在哪里,该怎样回到最初的美好。
(于德北荐自《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