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开放与多元化环境中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1-12-24郝保权

理论导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

郝保权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西安710061)

对开放与多元化环境中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郝保权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西安710061)

在全球化多元开放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重威胁。面对严峻挑战,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动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发展大众传媒传播技术,加强大众传媒传播安全管理,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屏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文化多元化;意识形态;新挑战;战略对策

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哲学范畴。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指该社会中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基于自身根本利益,对现存的经济、政治等社会关系的自觉反映而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是该阶级或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它是一定社会最权威的政治“合法性”解释体系,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构建社会价值体系、确立社会价值导向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社会都有它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建设既是理论本身发展的要求,更是阶级或集团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的需要。在开放与多元化环境中加强和改善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国家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情态分析

我国的意识形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为出发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政治目标和社会理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话语构建指南,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经过国家法定程序郑重确立起来的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思想信念体系。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指导地位,是因为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科学的理论。它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批判,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在改造社会的基础上提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目标。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已经完成。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并不平静。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全党同志一刻都不能放松政治这根弦,始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增强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可见,与我国所处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深刻变化紧密相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仍然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新的考验。

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科技信息化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各种主义、思潮、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相互激荡,不同意识形态交汇碰撞。从国内环境看,一方面由于各种西方思潮和文化的涌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所有制结构与分配方式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而引起新旧思想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甚至出现国民道德观念扭曲和混乱,信仰危机凸显。凡此种种,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开放性、过渡性、多元性和冲突性等特点。

二、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挑战的新表现

任何一次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必然裹挟着一些消极的因素。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无论在速度、广度、深度和难度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现代化的顺利进展在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开创新平台的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西化”、“分化”的挑战更加严峻。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上进一步遏制和彻底扼杀社会主义的图谋并没有改变,只是其伎俩和手段具有更大的隐蔽性、迷惑性。

苏东剧变大大“刺激”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冲动,他们想继续“促进”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向“自由、民主”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告诫全党:“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2]344今天我们应更加高度警惕美国出笼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数次修改而成的所谓《十条诫令》,①该诫令仍被认为是美国中情局对华政策的基调。2005年10月美国学者阿兰·雷丁在《纽约时报》发表《重启我们冷战时期的文化外交》一文,从历史角度高度赞扬文化外交战略为美国穿透冷战时期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所设置的“铁幕”发挥了特殊作用。他指出,今天的“反美主义”是根深蒂固的,需要长期的劝诱……以便强化美国的价值观,美国政府只有秉持耐心和长期战略才能让文化外交产生效果。[3]而2009年新当选的总统奥巴马似乎丝毫没有让美国对于国际金融危机承担较多责任的想法,反而加剧了贸易保护。作为美国的一种“新思维理念”,奥巴马政府的国际战略已从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为2009年第1期《外交》杂志撰文中所论述的“均衡战略”中初露端倪,②这样的思维预示着美国的国际战略仍然是为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而设计,只是方式发生改变而已。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国内政治意识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挑战急剧凸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方式由显性转变为隐性,多元社会意识和多元文化在我国悄然生长起来,各种思想流派、学术观点纷纷浮现出来,最终表现为政治心理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这种现象的出现必然使社会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遭到削弱。还有些国内不满社会主义的分裂主义分子利用这种时机,与国外的反动势力遥相呼应,故意制造混乱,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制度造成威胁。首先,主张经济上全盘私有化。有些人认为在西方经济学的指导下,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西方经济学就是经过市场实践长期检验的唯一正确的经济理论,于是竟然主张彻底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用资本主义私有制来代替社会主义公有制。事实上,任何一种经济理论总是为特定阶级的经济关系服务、为特定的社会制度服务,代表特定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利益的。美国大学颇受青睐的教科书《政治科学》认为,“意识形态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经济生活的,意识形态家们对经济所言甚多,因为只有经济才能给社会改良提供基础。这在罗纳德·里根的保守主义和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中都可以看到:两者均强调经济。”[4]我国的著名教授吴易风也讲得十分鲜明:“经济学家在研究、解释和试图解决经济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特定的阶级立场,代表和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接受反映特定阶级的意识形态,……。”[5]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实践表明:我国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更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且,在中国也根本不可能实行全盘私有制,否则就会葬送中国社会主义。其次,有些人主张指导思想上取消马克思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条件现在已不复存在,所以马克思主义已不适应现时代的要求,并且别有用心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偏激的意识形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会“通往奴役之路”,因此它不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设想,带有很大空想成分,激情多于真理;还有论者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异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根基。他们竭力提倡全面复兴儒学,用儒学来取代马克思主义,即所谓“新儒学”,使其成为代表民族精神的正统思想等等。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西方垄断大众传媒的挑战愈来愈烈。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西方国家推行其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借助大众媒体——广播、电视、电影、广告、通俗音乐、杂志以及国际互联网等公开或隐蔽推销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理念来诱导他国国民,以达到“同化”其他国家的目的。美国尤其凭借其在信息、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以经济实力作后盾,垄断传媒市场,向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推行其价值观念,从而也加大了我国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难度。在新闻传播方面,西方国家利用遍及世界各地的各种传媒平台传播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宣扬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还宣传宗教极端主义、种族歧视和地方民族主义,挑拨民族关系,以达到他们“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上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6]美国电影总产量仅占世界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90%的媒体。[7]互联网更是由于它的全球性、即时性、虚拟性、互动性、隐蔽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愈发成为西方国家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向全世界推行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的有效工具。他们经常利用互联网宣传西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妄图引发反社会主义思潮,把中国社会主义引入歧途。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谈及互联网时说:“中国将随着信息流通而民主化,只要中共想在经济上竞争,就不能不让国际互联网和全球化的风潮进入中国大陆,随着信息的流通,民主就会到来。”[8]西方发达国家还经常采用现代科技,合成一些所谓的“人权”、“贫穷”、“专制”等图文并茂的“证据”,误导全球舆论,造成国际压力,激化我国内部矛盾。

三、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而且,美国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威胁到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利益,所以中国自然而然地成为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输出”和“制度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加之,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使社会意识形态易呈现一种紊乱倾向。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已显得刻不容缓,我们要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积极应对,制定合理的战略措施,应着重从以下四方面把握:

1.自始至终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夯实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等物质因素,意识形态的发展受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社会变革的推动。正如邓小平所说,要克服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2]355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才有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资本和实力,才能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夯实牢固的物质基础。当前应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心,用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坚决抵制“意识形态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多元化”是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的理论先声。质而言之,就是要求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其危害性。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9]这方面,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反面教材。戈尔巴乔夫提出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意识形态多元化,强调坚决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垄断主义”,“给思想以自由”,结果苏联领导层就失去了对思想、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控制权,最终亡党亡国。吸取苏联的教训,我们必须坚决抵制“意识形态多元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信仰危机中重建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机整合多种社会思潮而成的迄今以来最科学、最进步的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化上的能量及其来源”。如果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放弃了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主导,失去了对有害意识形态的识别和自卫能力,就会患上意识形态的“失语症”。那么,各种精致包装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自然就会乘虚而入,瓦解社会的精神秩序,填充人们的信仰空间。列宁指出:“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同时它又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现实的奋斗目标、动力和具体的道德规范,因而更能够为绝大多数人自愿地赞同和接受,在实践上也具有可操作性。

4.大力发展大众传媒传播技术,加强大众传媒传播安全管理。在全球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已成为宣传国家意识形态、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它“正以任何政府都难以充分控制的速度广泛普及。由于在那里没有国界和正在形成难以制约的全球规模的经济圈,所以国家变得比过去脆弱,其权力地位也在发生动摇。……因此第三世界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12]可见,大众传媒传播安全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我国要想打赢这场大众传媒传播引起的“思想战争”,必须要加快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占领全球大众传媒阵地的制高点,不断开辟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新领域,大力加强大众传媒传播管理方面的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注释:

①其中第一条就是:一定要尽最大努力,通过网络、电影、电视、书籍和无线电波等等,做好宣传工作,诱导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教育和娱乐方式,我们就成功了一半;鼓励他们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等等。

②“均衡战略”简单概括为:“以我为主,技术优先;立足现在,着眼未来;软硬并施,御敌于外”。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31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

[3]Alan Riding. “Rerun Our Cold War Cultural Diplomacy[N].”New York Times,2005-10-27(10).

[4][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第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05.

[5]吴易风.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意见分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35.

[6]张晓明.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1.

[7]郭景哲.西方国家广播电视的扩张战略,中国纪录片网[EB/OL].2005,(10).

[8]唐红亮.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9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35.

[10]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28-229.

[11]列宁选集(第1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7.

[12][日]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4:215-216.

D61

A

1002-7408(2011)04-0043-03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08A00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介绍:郝保权(1979-),男,陕西靖边人,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陈合营]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政治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