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生活民主
——评《生活世界的民主:探询当代中国的新政治文化》
2011-12-24郑瑜川
■郑瑜川
我们为什么需要生活民主
——评《生活世界的民主:探询当代中国的新政治文化》
■郑瑜川
“生活世界”可以称为个人或组织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具有主观性、直观性,是支撑制度、意义、价值、模式的基础。讨论“生活世界的民主”,绝不是否定价值观和政体(制度)层面的民主,而是将前二者鲜活化、真实化。
精英的民主和治理理论,将民主窄化为投票权、被选举权及其仪式的民主;割裂这种窄化民主所依存的其他制度基础,以及生活世界的基础。也因此造成当今世界普遍的政治冷漠,以及基于文化心理、世代(年龄)、社会身份而形成的阶层敌视等鸿沟。
重建全面民主,修复虚假民主,建构完善生活方式民主,其必要性不言而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生活世界的民主:探询当代中国的新政治文化》一书,全面梳理了诸多民主理论、民主政治文化和中外学界对共建生活民主的理论探索,结合中国新政治文化的觉醒、进程和不足,辨析了在不同时期内颇为流行的民主谬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强调中国、中国人生活民主化进程才是推进政治和行政领域民主化变革的最可靠推动力。
美国思想家约翰·杜威曾谈到:“民主必须从家里开始,而民主之家就是左邻右舍构成的共同体。”《生活世界的民主:探询当代中国的新政治文化》一书作者、浙江大学教授潘一禾谈到,如果中国当代的民主建设“脱离了学术生活、经济生活、家庭生活、休闲生活等领域的现代化、民主化、科学理性化过程,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我们只是口号式、广告语式地谈‘民主是个好东西’,只是很学术、很抽象地谈‘宪政民主势在必行’,只是很工具化、很操作性地谈如何通过一个民主式征求意见过程来推行领导已经想好要做的事情……”那么可以说,微观民主、生活民主的不存在或不真实,将决定宏观民主、制度和价值观民主的虚伪化。
在日常生活领域,许多看似远离政治的习惯,常常被突发事件激活为社会重大问题,体现出政治民主的文化基础问题。民主向“生活世界”的靠拢,也是世界潮流——书中指出,“随着现代性的进展,在后工业社会中……‘生活世界’,是一个多元的、差异的、不确定性的自由领域,是各种不同的思想、价值、观点、语言在其中都有生存权利的领域……”传统的政体民主、抽象的价值观民主已经无法单独支撑住这样的需求。
按照美国文化学家詹姆逊的分析,资本主义在完成地域上的占有后,开始对大自然无意识的征服,国家权力通过无数权力分支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微观领域的人们必须争取自身价值存在的合法性。与之相适应的民主导向(理论及实践),就是最近几年在中国也炒得越来越热的“协商式民主”、“参与式民主”、“对话民主”。在协商式民主的框架下,民主政治不仅要追求改善决策品质,也必须遵循决策的正当性。
如前所述,精英民主理论,反对在仪式和投票权之外,给予大众更广泛的民主权利。以熊彼特和萨托利为代表的这种理论专家,试图将精英参与、多数民众政治冷漠和仪式化参与固定化。这抽离了民主制度和价值的精髓,受制于经验主义,必然催生僵化的政治制度,造就代议政治违背民意甚至倒行逆施的荒谬现实。而协商式民主则在强调保留现有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基础上,引进更多的直接民主因素,扩大公民在国家事务和社会组织中的直接参与,增强民主制度及公共事务的活力、合法性和凝聚性。
本书作者潘一禾教授指出,“生活民主是政治民主和宪政民主的补充、辅助和延伸。如果生活领域的自主参与精神、理性思考习惯、守法护法意识、协商对话机制、自组织机制等发育成熟,如果民主文化普及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如果自由、平等、权利等民主观念通过工作、组织、教育、情感、消费和娱乐方式的合理化建设而逐步深入人心,则将对整个当代中国的民主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在全书的后半部,还专门辟出篇幅,一一阐述生活世界中人际交往、工作领域、闲暇与娱乐生活、家庭等私人生活领域的民主,指明了在这些领域构建和实践民主的意义、路径。
缺乏生活世界的民主,而仅有少数政治和文化精英基于价值观民主建构起的政体民主,失败的可能性非常之大。一百年前,民国初建时期的政治实践、历程,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带给人们惨痛教训。
书中还区分了基于儒家等传统学说的民本思想与民主理论存在的本质不同;回顾了约翰·杜威的生活民主理论、公民共同体建设思想,强调参与式民主对大工业(后工业)时代、繁荣都市文明中碎片化的个人价值、原子化的个人存在的重要意义;反思了当代中国基于政治和社会改革滞后,中产阶级发育不成熟对生活民主建设造成的严重影响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生活世界的民主:探询当代中国的新政治文化》一书对“以民主方式进行的教育”问题的分析。“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教育,就是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民主的生活方式、民主精神和民主修养”,这是非常重要而常常为民主建设者、理论专家们所忽视的。没有民主的教育、培养,怎么会有自觉实践民主的公民呢?而政治和社会运转,又如何遵循民主机制,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双重优化呢?
民主涉及一切交往关系,教育是广泛的,学校、家庭、制度、公共机构都具有教育功能。以民主方式进行教育,一个最为基础的做法就是培养公民意识。在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中,公民意识是公共教育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教师教学方式、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学校行政管理权行使过程,也必须以尊重和发育公共意识为基点,注重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毋庸讳言,近年来,我国的教改、课改轰轰烈烈折腾过多次,对这方面做得是非常不足的。而社区教育环节的公民意识培养,也是亟待重视和加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