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不宜定太高
2011-12-24唐剑锋
■唐剑锋
目标不宜定太高
■唐剑锋
各地都在相继召开“两会”。“ 两会” 的一项主要任务是:谋划“十二五”开局,做好“十二五”规划。站在“ 十一五” 取得长足发展的新台阶、新成就上,确定“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确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就要有一个适当、适量的问题。
近日,有西方媒体发表文章说“中国是发达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知道征途艰险,可以励志;在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时,最怕“捧杀”。“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技术方面,虽然升级迅猛,却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相当的距离;在经济方面,我们虽然成就斐然,战胜了金融危机,战胜了种种自然灾害,人均占用量却依然很低。事实告诉我们:充其量我们也只是发展中国家中的“发达国家”,千万不能让别人好意的肯定和别有用心的吹捧,使自己飘飘然。飘飘然,可以使一个人飞起来,却难以飞高、飞远;韬光养晦,埋头实干,有利于长远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宜定得过高。过高易发“虚夸症”;对于过高的目标,人们就要拼命去完成。一旦脚颠了,劲儿使足了,命也拼了,还是完不成过高的目标,一些人甚至就会“造假”。有人对于当年“大跃进”的教训说:“有些浮夸,是被高指标逼的。”这话不一定正确,却不无道理。比如在完成经济指标上,在提高财政收入上,在城市发展上,在农民进城上,在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上,有人就提出了“三年怎样怎样”,“五年怎样怎样”的奋斗目标。这些发展目标,多数是“积极可行”的;个别的是不是多少有的“冒进”?
在“十一五”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力求更稳、更实、更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经济发展,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东西,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科学性、前瞻性、民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科学的规划,没有前瞻的规划,没有群众的参与,就可能出现闭门造车现象。鼓励人的目标,调动人积极性的目标,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似乎更能赢得群众认可。赢得群众认可的目标,才是切实可行的,才是行得通的。
目标也不能定得太低。太低的奋斗目标,甚至会涣散人们的斗志,让人懈怠,让人难以产生做事的热情和激情,让人丧失发展的紧迫感;从而,犯保守主义的错误,痛失大好发展时机。“十二五”期间,将是一个人人跑步前进的时期,每个县、每个市、每个省,将会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出浑身的解数加快发展。只有“只争朝夕”,才能跟得上队伍。
政府的务实,是一种作风,是一种作为,是一种导向,是一种提倡。下级和群众,对于“十二五”规划很关注,很在意,也报以极大热情;群众甚至很期待。这就要求政府保持理智,保持清醒,既要有利于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又要通过努力能够实现;既要有前瞻意识,又要脚踏实地;既要鼓舞斗志,又要合情合理;既要保障民生,又要利于长远发展。
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攻坚克难,是领导干部应有的精神状态。群众对于“十二五”寄予新期待,对于改善民生寄予新关注,对于加快发展信心十足;这从一个侧面要求政府做出的规划,要站在新起点,要面对新情况,要适应新形势,要满足新期待,才能让群众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