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

2011-12-24周天勇

民主与科学 2011年1期
关键词:比率社会保障现代化

■周天勇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与未来发展的任务

■周天勇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发展理论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国的现代化包括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国际化这样的更加广泛和更丰富的内涵,在中国还包含有市场化这样特殊的体制转轨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包括了人文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社会主义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社会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文化领域中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性与全球先进文化的结合化等。本文拟就中国目前现代化可能达到的程度,中国未来30年在现代化历程中所处的阶段,未来30年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有利条件,并就应当选择的现代化道路等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清末的百年耽误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化程度

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何传启将现代化过程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我们这里先考察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那么,第一次现代化应当有哪些主要的衡量指标呢?我想能量化的应当有这样一些内容:一是经济发展水平性指标,即人均GDP,反映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是经济结构性指标——非农产业化率,即第二和第三产业GDP占总GDP的比率,反映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程度;三是社会结构性指标——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率(逆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反映农村和农业社会向工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进程;四是社会发展水平指标——大学普及率、社会保障综合覆盖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等,表明了一个国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治安状况、人民生活幸福等方面的社会进步程度。根据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的计算,中国GDP规模占世界GDP总量在1700年和1820年时,分别为22%和32%,由于中国晚清政府对外关系上闭关自守,政治经济体制上因循守旧,知识上排斥科技,加之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GDP规模占世界总量的比率到1949年时下滑到5%左右。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在当时只相当于日本和前苏联等国家的2l%左右。(1)经济发展方面,以1978年人均GDP和美元汇率倒推法计算,1949年时,由于战争破坏,人均GDP为15美元;1952年时,经济恢复三年后,人均GDP为25美元。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当时排名在前的依次为美、欧、苏、日,我们取当时日本人均GDP110美元为我们参照的现代化的标准值,则1952年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当时现代化进程的22.7%。(2)1952年时,中国GDP第一、二和三次产业结构为59.70誜10.00誜30.30,以日本26.00:31.80:42.20为参照标准,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也即工业化方面,我们完成了当时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31.23%。(3)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劳动力比率为83.50%,城市化水平为10.60%,按照日本1950年农业劳动力比率48.35%和城市化率37.5%为标准,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为30.10%。但是,日本作为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时,农业比率仍然很高,如果取欧洲和苏联的中值,中国1952年时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大约在20%的水平上。(4)1950年前后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率等方面的数据很难取到,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体系,估计社会发展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至多处于10%的水平上。综合以上数据,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当时现代化水平的21%。

新中国成立30年现代化进程只推进了9%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的30年,从经济体制上看,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去留自留地也多次变动。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看,我们采取了关门发展的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财产甚至消费资料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的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试图以国家大一统来分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现代化进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1%到1978年的30%。

建国后的30年,即1978年,中国发展水平总体上处在第一次现代化进程30%的位置上。(1)GDP总量为3645亿元人民币,人均381元,按照汇率合人均224美元。保守地按照当时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人均GDP5000美元计算,1978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为第一次现代化的4.48%。(2)第一、二和三次产业结构为28.1誜47.87誜24.94,按照第一产业10%以内和第三产业55%的第一次现代化标准,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也即工业化方面1978年我们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58.6%。(3)农业劳动力比率为70.5%,城市化水平为17.92%,按照标准,1978年时,虽然我们的工业化进程较快,但是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程度只有27.7%,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4)1978年时,大学适龄青年入学率只有1.56%,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6.24%;成人识字率为65%,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68.4%;平均预期寿命为67.9岁,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92%;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率为309万人口/医生和护理人员(不包括赤脚医生),为第一次现代化2000人口/医生和护理人员的6.4%;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退休人员占总劳动力的比率较小,以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发放退休工资为主,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医疗在城市由单位报销,农村有合作医疗,因此,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可能为第一次现代化的20%左右;婴儿死亡率约为50%,达到第一次现代化水平的70%。如果将各项按照20:5誜10誜15誜40誜10的权重计算,中国在1978年时,社会发展的水平为第一次现代化的28.95%。综合以上分析,1978年时,中国总体上只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30%,处在工业化的前期阶段上。

从解放初到1978年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横向与日本等中低水平的现代化国家相比,我们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的22.70%倒退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现代化的4.48%,在这30年中,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巨大的破坏;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进程最快,第二产业GDP比率从10%提升到了近48%,工业化进程较快,综合看,这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从建国初的3l.23%推进到了58.60%;在社会结构转型现代化程度方面,从建国初的20%推进到了27.7%,30年中只推进了7.7个百分点,与同期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相比,农业劳动力比率的下降和人口的城市化速度非常缓慢;而在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方面,则从10%推进到了近29%的水平上,30年中推进了2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方面指标的现代化成就非常显著。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缓慢,使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从新中国成立初到1978年只推进了9个百分点,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上一个令人非常遗憾的时期。

经济和社会发展整整耽误了30年。

新中国成立后,如果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如果没有频繁的政治运动对科学技术的冲击,如果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国民经济像东亚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像改革开放后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到1978年时,按1950年不变价格,我国经济总量将会达到7367亿元人民币,比当年实际的3645亿元要多出372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将达到450美元左右,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发展程度就会排在当时的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如果在1978年7367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上,即使改革开放以来每年以7.5%的速度再增长29年,2007年我国GDP总量,就会为401267亿元,人均GDP为30369元人民币,高于实际的人均18845元人民币。根据东亚国家转型期间货币普遍升值100%~200%的规律,我们取中值按照150%的升值率衡量,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后“左”的思潮对经济发展的干扰,2007年我们的人均GDP将达到1l000美元,到2000年时,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现在已经进入了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可以看出,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在经济社会的结构转型和发展方面,可以说,整整耽误了30年。

1978~2008年:推进了现代化的38.5%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就2008年看,中国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中国的发展总体上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68.5%。主要的分析为:(1)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看,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3%,GDP总量约30万亿元人民币,年中人口约为13.25亿左右,人均GDP2.26万元人民币,按汇率折为3315美元。中国GDP的规模也从1978年占世界总量的不到1%上升到6%。第一次现代化人均GDP水平约为6500美元,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51%。(2)从经济结构方面看,三次产业GDP结构为ll誜50誜39,第一次现代化中第一产业GDP比率在总量的10%以内,从这一点看经济结构方面中国似乎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98%,但是,第二产业的比率要比通常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平均35%的水平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却要比平均55%的水平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内部结构偏差非常大。因此,如果将服务业作为现代化的标志,则中国在经济结构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79.4%。(3)从社会结构方面看,统计上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为40%左右,估计实际的农业劳动力比率可能为30%,城市人口比率为46%左右,分别为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10%和80%水平的77%和57.5%。综合来看,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67.6%。(4)从何传启教授研究的结果看,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中国在大学普及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等指标方面,均达到甚至超过了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平均水平。然而,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还包括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何传启的研究指标中一个缺憾是,没有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综合社会保险覆盖率指标。如果仅计算养老和医疗两项保险,分别按照权重70%和30%计算,则城市人口中养老保险的覆盖率约为50%,医疗保险的覆盖率约为70%,城市两项保险综合覆盖率为56%;农村医疗覆盖率约为80%,养老不到3%,两项保障综合覆盖率仅为26.1%;按照全国人口比率,两项保障的综合覆盖率为40%,而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为90%,考虑其他险种,在社会保障方面中国最多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44%。按一定的权重考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在这方面完成了现代化的76%。

那么,2008年中国在第一次现代化的进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方面我们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51%;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如果将三次产业的中国值与平均标准值综合比较,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79.4%;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67.6%;而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由于社会保障对于社会安定和公民生活的重要性,如果取社会保障项的权重为40%,则中国社会发展方面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76%。将四个方面的权重各为25%考虑,2008年中国总体上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的68.5%,如果按照1%~33%、34%~66%、67%~100%将现代化分为前、中、后期,中国刚刚进入第一次现代化进程的后期阶段。

从1978年到2008年的数据分析看,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中国奋力完成了第一次现代化近40%路程,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方面,从1978年时只完成4.48%的水平推进到了5l%的水平上,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是非常显著的;而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看,由于建国后的30年中,我们推进工业化较快,加上改革开放后30年服务业发展纵向比虽然较快,但横向比仍然滞后,因此,经济结构转型现代化的进程从1978年的58.6%只推进到了79.4%;社会结构转型方面,改革开放后30年中,农业劳动力的比率下降很快,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也加快,现代化的进程从27.7%推进到了67.6%,推进了近40个百分点;在社会发展水平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入学率的快速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网的建设,使社会发展第一次现代化的水平从1978年的28.95%推进到了76%。因此,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方面,综合衡量,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方面往前推进了2/5的历程。

从1978年到2008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经历了一百多年以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和平崛起和复兴的最辉煌的30年。

现代化的差距与最重要的几项任务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了40%的路程,达到了68.5%的水平上,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伟大事业和奇迹。那么,在第一次现代化的后期,在第二次现代化与第一次现代化交叉的阶段里,在未来的30年中,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实际上,上述经济、社会、科技与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终值差距较大的方面,就是未来30年我们需要用最大精力解决的问题和最大努力完成的任务。

(一)GDP差距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决不能动摇

发展是硬道理,并没有过时,在未来的30年中,紧紧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是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虽然我们按照第一次现代化人均GDP6500美元的标准已经推进了5l%,但是,前面已述,未来30年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在增长,发达国家的人均GDP也在增长,第一次现代化的人均GDP标准还将持续提高。因此,以经济建设和发展为中心,避免政治不稳定和社会动荡的干扰,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是我们在2040年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的基础。

考虑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非常强劲,劳动力丰富和廉价优势还将在中长期中存在,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将加快,人力资本的质量在提高并形成大规模的积累等因素,如果从2009年算起,经济增长在未来的前12年还会平均以9%的速度增长,中间10年会平均以7%的速度增长,最后10年也会平均以5%的速度增长,以2008年GDP30万亿元人民币现值为基数,2020年、2030年、2040年时,GDP总量分别会达到84.38万亿元人民币、166万亿元人民币和270万亿元人民币。如果2020年、2030年和2040年的人口规模分别为13.68亿、14.12亿和14.5亿,按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l誜6.83计算,中国GDP规模将分别达到12.35万亿美元、23.30万亿美元和39.53万亿美元,则中国人均GDP在2020年、2030年和2040年时,按2008年末汇率分别将达到9027美元、16501美元和27262美元。如果未来30年中,中国以外的全球经济每年平均增长4%,中国GDP年平均增长7%,中国GDP规模将从目前占世界GDP总量的6%上升到13.69%,如果未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0%,2040年时,将会恢复到1700年时中国经济发展占世界GDP总量1/4的水平,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2050年时,恢复到1820年时中国GDP占世界总量l/3的水平,中华民族经过近20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将实现在2l世纪中叶的伟大复兴。

(二)第三产业能不能快速发展事关全局

从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将决定经济结构转型方面能否完成现代化。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历史看,经济结构方面,第二产业发展超前,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并且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中,我们还面临着第二产业的重化工业化的趋势。因此,如果不从战略、体制和政策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扩大第三产业比例将非常艰难。

2008年三次产业GDP结构为11誜50誜39,到2040年时,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需要从目前的11%下调到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需要从目前的50%下调到30%以内,而第三产业则要从目前的39%上调到65%以上,届时,GDP的三次产业结构格局为5以下誜30以内誜65以上。从具体的产业看,农业需要规模化和现代化,使少量的劳动力和增加值为众多的人员提供丰富和安全的食品。工业方面,由于城市化转型,对住宅和耐用品消费的需求、重化工业的发展,还将会持续一个阶段,但是需要提升技术水平,降低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严格控制“三废”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通过技术和品牌的创新,提高中国工业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服务业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最为薄弱的一个方面,同样经济发展水平上中国服务业比率过低的扭曲,是中国GDP资源消耗和排放量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中国目前劳动力就业容量相对较小和压力非常大的成因。2040年服务业增加值至少达到65%的水平,今后30年我们需要每年在GDP总量中提升第三产业近一个百分点!能不能在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方面有切实可行的战略、体制、政策,是能不能在经济结构转型方面完成中国现代化的关键。

(三)人口城市化和就业结构非农业化,特别是服务业化至关重要

从社会结构转型的目标和任务看,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转移农业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包括推进目前已经滞后的城市化,还有第二产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领域的转移,是中国在2040年能不能完成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现代化的最困难的工作。

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目前46%的城镇人口比率比同样发展水平的国家低10到15个百分点,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滞后和人口的分散,导致农业难以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居住和就业等土地资源浪费很大,服务业发展得不到人口聚集于城市的人口容量和市场规模条件,产业结构偏工业化(消耗量大和排放水平高),就业领域相对狭小。因此,到2040年时,城市化水平需要从目前的46%左右上调到85%的水平上。

劳动力的产业结构方面,目前中国生产总值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偏差非常大:2008年三次产业GDP的结构为11誜50誜39,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则为40誜27誜33,据此就可以分析,农业领域劳动者收入大体是非农业领域劳动者的1/3;而工业领域中,由于其资本密集特征,特别是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创造的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因此,国民收入中,资本分配的比率高,国家的税收多,资本所有者、大中型工业企业高中层管理者分配比率高,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管理者及其职工分配比率要高,而普通居民,特别是从事第三产业劳动的员工分配比率低。

因此,能不能在未来的30年中,每年一个百分点地推进城市化,每年从农业领域减少将近一个百分点的农业劳动力,每年提升第三产业就业比率1.5个点,也是中国能不能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关键。

(四)关键是调整和提高教育结构和质量,着力健全社会保障网

前面已述,中国在大学普及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婴儿存活率、医疗服务等指标方面,均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国家的平均水平。未来30年,社会发展方面的任务之一,是教育方面虽然大学普及率已经完成第一次现代化所要求的数量指标,但是,中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人的素质、技能和智能以及人力资本的质量,着眼于人的现代化。教育结构方面,要改变目前一般性普通高等教育比重过大的格局,加大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比率;知识结构方面,要减少一些与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几乎无关的课程设置,压缩中高等教育中的知识泡沫,加大案例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比重,从知识灌输为主到培养能力和素质为主。

目前,就医疗和养老两项社保而言,全国的综合覆盖率也只有40%,使得中国社会发展的水平在第一次现代化的76%左右,差距主要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方面。因此未来30年中,社会发展的关键目标和任务之二是将社会保障覆盖率从目前的40%提高到100%。使目前市级统筹的社会保障提升到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和中央管理层次,并且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是非常艰巨而困难的。

(1)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将明显加快。农村人口老龄化估计2020年时将达到35%,而如果往城市转移和流动的人口仅为青壮年及其以下年龄的人口,2030年时,农村人口的老龄化比率将高达69%。当然,到2040年时,城市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也将特别严重。

(2)从目前看,社会保障体系的格局是散(各种保障在各个部门,甚至一个部门内的保障也由多个机构管理)、乱(管理交叉、责任不清,一些党政事业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低(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低)、小(基金规模相对需要小)、差(城乡差别大、地区差别大)、碎(各种保障不能整合,社保形式多而小)、僵(地区之间不能转移)、窄(覆盖面不广)、短(社保基金后人交的费养前人,基金的持续性不强)。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逐步填平城乡之间最为基础部分的社保方面的巨大差距,从社会公正性出发,逐步平衡各种公民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和水平,也要逐步地平衡社会保障地区间的差距,还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将较低的统筹层次提高到中央统筹,中央财政应当越来越多地承担社会保障的成本。因此,推进社会保障方面的现代化,是中国未来除了转移人口和劳动力外,最为困难的工作。

需要政府艰苦努力的,一是除了加大社保税费的征缴外,财政预算要加大向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注入和拨款;二是要建立农村养老体系,而且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最后形成城乡差别较小的全社会的养老体系;三是形成分工协作的社保资金税务征缴、预算管理、基金运作、社保部门执行、金融部门社会化发放和审计部门监督的格局;四是社保在中央管理的体制下,中央向省派出社保机构,在县一级形成医疗、就业、养老、工伤、大病等信息平台,在乡镇和街道建立社会服务中心,形成完善和有效的社会保障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五)提升国家竞争力需要赶超型的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推进第一次现代化的过程中,第二次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进步方面更需要交替推进。未来30年中,现代化的任务还包括推进赶超型的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据世界银行和国内许多机构及其学者的研究,一般公认中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70%左右,美国甚至达到80%。中国经济未来强劲的增长,除了中前期劳动力丰富和相对便宜,城市化结构转型的推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等外,很重要的,应当来自于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因此,需要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理顺产学研的关系,通过技术的自主创新,通过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促进科学知识向生产力转化,技术向产品和产业转化,并使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相结合,使技术商品市场化。同时,使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发展网络和信息经济,节约发展的费用,促进经济结构向高级化转型。到2040年时,使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40%达到70%,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使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技术强国。

总之,中国现代化的前景是光明的,但是,在未来现代化的路程中,有着艰巨的任务,也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关键在于,认真总结过去推进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和失误,分析中国的国情和现代化的规律和趋势,选择好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故宫博物院的英文秘书。在此期间,她与晚年胡适曾经有过一些接触。196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宴请胡适,胡适在宴会上与齐邦媛谈到现代文学:“最近一位女作家寄了一本书给我,请我给一点意见,同时我又接到姜贵的《旋风》,两本书看完之后觉得这位女士的作品没办法跟姜贵比,她写不出姜贵那种大格局,有史诗气魄的作品。”

受胡适的影响,齐邦媛1968年到美国进修期间,专门选修了两次史诗(Epic)课,她后来给学生讲课,也像胡适一样重视文学作品中无法言诠的格局、情趣、深度以及史诗气魄。同样是受胡适影响,整部《巨流河》以其特有的灵魂深度和史诗气魄,成就了一部波澜不惊的心灵史诗,为中华民族保留了一部活生生的不可替代的精神实录。

关于《巨流河》所取得的史诗成就,王德威在“后记”中评论说:“《巨流河》最终是一位文学人对历史的见证。随着往事追忆,齐邦媛在她的书中一页一页地成长,终于有了风霜。但她的娓娓叙述却又让我们觉得时间流淌,人事升沉,却有一个声音不曾老去。那是一个‘洁净’的声音,一个跨越历史、从千年之泪里淬炼出来的清明而有情的声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五立作文法——科学方法在中学作文中的运用》出版

《五立作文法——科学方法在中学作文中的运用》近日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作者李清振是一位专门研究科学学习方法的学者,他详细地研究了高考作文大纲的26项要求,并对这26项要求进行分解重组,创立了“五立作文法”这项研究成果,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基础,把科学方法引入作文教学,提出立题、立意、立论、立感、立我,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是对作文课程改革的一次尝试。

李清振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大学生创造能力不足的问题,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没有在学习中普及科学方法。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习方式进行战略性调整——从侧重学习既有科学知识转变为学习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到底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教学科研的教研员全力以赴去研究的重要课题。

例如,现在学生学习负担重是由于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太多,到了高中阶段,每门课有几千个知识点,再加上不同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学习量之大可想而知。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可以概括为三种知识:一是与概念有关的知识;二是与因果关系有关的知识;三是与严密分步骤有关的知识。这三种知识都有相应的方法。掌握了这三种方法,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要提高教学效率、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在各级学校推广普及科学方法。抓住了“科学方法”这个纲,所有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自主创新有关的问题都可以逐步得到解决。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新的问题不断出现,社会生产、生活越来越错综复杂,我们如果没有掌握科学方法,将很难应付。科学方法既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也是科学工作的方法,还是科学创造的方法。

有关教育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对《五立作文法——科学方法在中学作文中的运用》评论:《五立作文法》实现了五个统一,一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二是文科与理科的统一;三是科学方法与作文学科的统一;四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五是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将科学方法引入作文教学,是中学作文课程改革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

猜你喜欢

比率社会保障现代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召开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比率分析公司财务状况——以步步高及永辉超市为例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
千点暴跌 两市净流出逾7000亿资金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