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维视角解读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

2011-12-24徐新彦

党政干部学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执政党先进性政党

徐新彦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从多维视角解读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

徐新彦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群众认同资源是党执政的基础性资源。从党群关系、党的先进性、实践标准等不同视角解读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有助于我们在转型期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进一步开发执政资源。

群众认同资源;党群关系;先进性;实践标准

群众认同资源主要是从执政党和民众关系的视角看待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效能,维持执政秩序的基础性资源。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群众认同资源越来越受到各执政党的关注。

一、从政治学视角看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

群众认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意,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就是民众的意志和愿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群众认同资源就是执政党从每个民众的评价、意愿、诉求中获取的资源。它与政治合法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合法性是对政党理念、制度、政绩的心理认同和支持,实际就是民意资源评价中的正向评价,不仅包括心理的认同和支持,而且包括自身意愿和诉求的表达以及为此所采取的行为。[1]

1.群众认同资源的最终决定性。群众认同资源决定着执政党能否上台执政,执政党的施政纲领能否让老百姓接受,也就是执政党能否顺利开展执政活动。这是它和其他积累性资源的本质区别。如果一个执政党其他方面的资源相对较为突出,而群众认同资源较差,它是不可能上台执政或者即使侥幸取得执政地位也不是很稳固的。

从获取政权来看,不论执政党采取革命武装的方式还是民主竞选的方式,都必须获取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同,最终由民众来选择。这一点在政党竞选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无需多说。但是就是通过武装革命夺取政权,也必须有广大群众的支持、认同、参与和选择,这也是群众认同资源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群众的认同,武装革命本身就是不可想象的,夺取政权更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由此看来,政党采取什么方式获取政权,是与社会发展所处的时代,政党所处国家的国情密切相关的,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得到民众的拥护,何种方式上台执政决定因素很多,但是群众的认同是唯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具有政党执政与否的决定性。更进一步讲,群众认同资源具有政党执政的最终决定性。执政资源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综合体,是由各种各样的资源组合而成的。执政党在执政的过程中,当然要尽其所能积累更多的资源,避免各种资源的流失,做到开源节流。但是执政党也很难说任何一种执政资源都能做到面面俱到,没有闪失。假如有的资源出现流失,有的资源出现累积,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我们说这些具体的资源不具有决定性的功能。举个例子,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战场上支前的老百姓饿得晕过去,那时候的物质资源是绝对的短缺,但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人民翻身解放的理想信念获得了老百姓极大的认同。因此,老百姓比较其他方面的得失,认准了共产党。也就是说,其他方面的资源尽管缺失,但是群众认同资源牢固,党依然能够走上执政地位。反之,如果其他方面或者某一个方面的资源即使相当突出,但是群众认同资源较差,也没办法改变丧失政权的命运。比如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后,大力发展IT产业,使印度的GDP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实现了新的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很大的提升,应该说印度人民党作出了一定的政绩。但是印度人民党没有被社会中下层老百姓所接纳,群众认同度不是很高,在 2004年的选举中被国大党再次击败下台,瓦杰帕伊下台,辛格上台。这些例子足以说明群众认同资源是决定政党执政的关键因素。

2.群众认同资源的检验性。在执政资源的运行过程中,群众认同资源是检验其他资源发挥作用效果的资源,具有风向标的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党的执政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执政资源,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有效运转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积累民意资源的过程。各种执政资源在运行中是否能够降低消耗,产出合理,主要是通过群众认同资源来评价的。如果民众对于执政党具有较高的评价,具有较高的认同度、支持率,对党和政府的评价呈现正向评价,说明执政党的执政资源总体上处于良性状态。如果民众对于执政党不甚满意,对党和政府呈现负向评价,说明执政资源处在不良状态之中。需要说明的是,群众认同资源具有复杂性,与群众认同主体的阅历、认识、生存环境、职业甚至个性都有很大的关系,不可能评价达到千篇一律,也不可能达到十分准确。由此,政治家说政治是需要运作的,是需要策略的,这实际上指出了开发和运用群众认同资源的策略性和诡秘性。例如,台湾民进党陈水扁几次参选县长、“总统”,都是通过阴谋诡计骗取了民众的信任。因此也不能绝对说,群众认同度较高,执政资源就是十分尽善尽美的,这需要执政党时刻处于警觉状态,检查执政资源哪里出现问题,尽快弥补。但是毋庸置疑,群众认同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检验性的,是能够反映执政资源的良性与否的。

3.群众认同资源的变动性。群众认同资源和其他执政资源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群众认同资源的变动性更加明显,群众认同资源是一个依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主政治发展、执政党执政活动、民众民主素质等综合因素而不断变化的可变函数[2]。群众认同资源的变动主要表现为强弱的转化,表现在执政党与民众的关系上,主要是党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产生距离或者紧张,执政活动表现为有效执政或者病态运行。如果执政党忽视群众认同资源的积累或者出现失误时候,群众认同资源就会逐渐流失,由强变弱,表现为民众与执政党产生距离,由此发展下去,官民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变得紧张,执政党勉强能够维持执政地位,但是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源或者成本大增,这实际上是执政活动的病态运行。如果执政党通过积极努力,采取相应的对策,民意资源可以由弱变强,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增强,政党的方针政策,意图很容易贯彻,付出较少的成本就能履行执政义务,行使执政职能,享受到执政党的权利。付出较少的执政成本,体现了政党和社会民众的良性互动,这种执政活动是执政党的有效执政或者高效执政,这种执政状态是一个有作为的执政党永远追求的目标。

4.群众认同资源的滞后性。执政党的群众认同资源在变动的过程中,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因为任何一个执政党,群众认同资源的流失是逐渐的,而且民众对于执政党的评价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其执政绩效,然后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就造成了群众认同资源发挥作用的滞后性。一个执政党开始出现民心资源的负向评价,但是没有影响到主要方面,这个执政党的自我感觉仍然是良好的,并没有体会到自己已经是危机四伏了。相反,一个执政党积累正向资源也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需要积累一段时间,然后才能得出一个正向的评价,得到群众的认可。就像数学游戏“荷花塘之谜”一样,一个池塘第一天开一朵荷花,每天增加一半,一个月开满池塘,问第二十八天开了多少?答案是开了池塘的四分之一,因为第二十九天开满一半,第三十天全部开满。这个游戏告诉人们真正发生质变的只有最后一两天,但是离不开前面的二十八天量的积累。这就说明群众认同资源经过积累才能显现,同时体现了它的滞后性,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执政党未雨绸缪,时刻掌握民意资源的细微变化,从而增加自己的执政绩效。

5.群众认同资源的放大性。群众认同资源固然具有决定性、检验性、变动性和滞后性,还有它对其他资源的放大性。正常情况下,普通民众不可能掌握执政党的所有执政资源情况,但是他可以观察执政党的群众认同情况,通过民众的认可度来判断执政党的执政绩效。因此,执政党在其他执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有所闪失在所难免,但是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自己的群众基础,想尽办法利用各种政治策略,博得民众的认同。如果执政党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执政党就可以说自己其他方面的执政绩效是明显的,无形中放大了执政党的整体执政资源体系。很多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政党总是宣传自己的光荣历史,自己如何通过努力奋斗上台执政,为什么?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这些正面宣传博得民众对自己的充分认可,然后无形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利用民众对自己的认同,从感情上拉近党群之间的距离,放大自己的执政绩效。

二、从实践标准的视角看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

1.群众认同资源是实践标准在执政资源建设中的具体运用。实践是指人们在主观意识指导下,不断改造客观世界获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现实活动,它的客观目的就是维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实践通常和生产力联系比较紧密。通常把前一种表述方式称为“生产力标准”,后一种表述方式称为“实践标准”。这两者的关系是:“实践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具体体现,“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抽象形式。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3]评价执政党执政资源的充溢和缺乏的标准仍然是实践标准。检验一个政党上台执政的绩效如何,我们仍然用实践标准,就看这个政党在推进生产力发展中有何作为,在改善民生方面有何动作。一句话,看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取了哪些利益。

胡锦涛在 2003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把全国各族人民当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这充分说明我们党是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来处理党群关系的,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坚持了实践标准。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我党执政为民的生动表现,也是坚持实践标准的必然选择。而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只有党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才会认同党,就会形成群众认同资源。实践标准和群众认同资源是衡量党的执政活动的不同标准。站在党自身的视角,为人民谋利就是坚持实践标准;站在人民群众的视角,为人民谋利就能形成群众认同资源。

2.群众认同资源的实质是群众根本利益在价值上的反映。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今天,主权在民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共识。因此,执政党必须遵循这一理念才能上台执政,就是靠革命上台执政的党,也必须按照这一理念来谋划自己的执政方略,这就要求执政党必须执政为民。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执政党必须明白自己靠什么来赢得民众的支持,必须明白在背后对执政资源冥冥起作用的东西是什么?这样才能透过执政资源开发、累积、消耗、流失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就内在地要求执政党必须靠满足群众的利益来赢得民众的支持。群众认同资源实质是群众根本利益在价值上的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具体的、历史的,群众认同资源,主要看执政党能否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等各方面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随着时代的发展,执政党为群众所谋取的利益是否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是否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这些具体的利益经过累积、抽象,就属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价值观上就体现为群众认同资源。

三、从党先进性视角看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

2006年6月30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宝贵经验,即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既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总结,也是今后党开发群众认同资源的重要参照标准。

1.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但是受到人民群众拥护却是政党先进性的永恒主题。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党同人民群众能不能保持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向背,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地位。党一旦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戴和支持,党的领导、党领导下的政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维持下去。这样的执政党是根本谈不上先进性的。因此,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础。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克罗斯力大无比、刀枪不入、战无不胜,被誉为战神,他的力量来源于大地母亲,只要离开大地,他就丧失力量来源。最后,他的对手掌握了他的这个弱点,在战斗中把他抱起来杀掉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力量何尝不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如果我们脱离群众,也就是阿克罗斯的下场,能保持先进性吗?一句话,只有群众认同资源充足的政党,才是具有先进性的政党。

2.党在90年的历程中,已经形成了先进的群众工作理念。我们党1929年提出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路线,1934年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945年提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党的七大党章第一次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00年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先进的群众至上的执政理念。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七一”重要讲话全文1.4万多字,其中“人民”一词用了136次,平均每104个字里就有一个,可见“人民”在党心中的分量。胡锦涛同志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最高准则,也是党积累群众认同资源的法宝,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3.先进的政党要带着感情真心为群众谋利益,在群众中增长执政本领。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这段论述中精辟地指出了问计于民和拜人民为师的思想,这是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先进的执政党开发群众认同资源最明智的选择。

[1]孙艳春.民主政治视阈下执政资源问题研究[J].理论探讨,2008.4.

[2]孙艳春.中国共产党民意资源的内涵及特点[J].理论探讨,2009.6.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 李秀华

D22

A

1672-2426(2011)12-0029-03

徐新彦(1975-),男,山西五寨人,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从事执政党建设规律研究。

猜你喜欢

执政党先进性政党
篆刻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如何提高企业中青年党员的先进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
高校党员践行先进性的方式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