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授是学术的起点 也是学术的终点

2011-12-24宋德发

民主与科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河海大学博导院士

■宋德发

这个题目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当然,还需要加个修饰语:“对很多人来说”,否则,会伤害那些真正热爱学术的教授们。

我记得院士王选说过,院士只是个荣誉,是对过去成就的一种肯定,并不代表现在有多高的水平,人最富创造力的时光是中青年时期,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当了院士就高人一等。不过,这里所讨论的“教授”和“院士”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评上院士者已经比较年长,而且一个人往往要凭借自己事业的高峰才能进入院士的行列,因此,一个研究者成为院士之日,固然不敢说学术事业已经结束了,至少可以说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不过,现在的教授越来越年轻,四十岁左右的教授越来越多,二十几岁的娃娃教授也不罕见。况且,评教授的难度并不大,因此,一个研究者在学术的起步阶段就可以晋升为教授。因此,可以说,院士在名誉上代表了科研工作者的巅峰,在事实上却标志着他们学术高峰的结束;教授在名誉上是大学教师职称的结束,但在事实上只是他们学术事业的起点,特别对于最需智慧储备和生命积淀的文科学者而言,更是如此,要知道,过去很多学术大师的代表性成果都是在六十岁以后做出来的,而现在,绝大部分六十岁的教授已经退休打门球、跳秧歌去了。

虽然说评教授的难度远没有评院士那么大,但也是需要参评者非常的努力才可以实现,比如多年寒窗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想尽办法,撰写和发表高层次的论文;绞尽脑汁,申请和完成高级别的课题……从本科毕业到评上教授,一个大学教授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阅读、写作和艰辛的思考,理工科老师还需要夜以继日地做实验,扔掉的香烟屁股恐怕都有一火车了。这么一个艰苦的过程回想起来是令人心酸的,却又是让人宽慰的,不仅仅是评上教授,多年的坚持有了美好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自己终于完成了科学研究的原始积累,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境界了。可以预测,一个教授,只要一直做下去,他的学术高潮将要到来,尤其是文科教授,这个高潮还会一个接一个地到来。

遗憾的是,理论永远只是理论,事实却是相反的。对很多人来说,教授应该是学术的起点,但事实上却是学术的终点。

一种情况是,这个教授觉得做研究太累了,反正从此不用担心下岗,不如开始享受人生,对过去的努力作个补偿,于是,上上课,游游山,玩玩水,唱唱歌,把小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努力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这种选择无可厚非,只要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就是好老师,好教授,没有必要苛求每个人都做学术狂人,那样,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没有好处。何况,现在的很多学术都是伪学术,不做学术就相当于不犯罪一样,是在用“无为”建构和谐社会。

另一种情况则要很糟糕,是令人心痛的,那就是很多人评上教授后,开始将教授当作一种有效的工具,踏上了谋取功名利禄的道路。这样一则新闻,可能读者朋友们已经见怪不怪了:

河海大学1099人竞聘校处级干部

河海大学新一轮处级干部选用竞聘工作自11月25日启动以来,在校党委的周密组织下,在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下,各有关部门和各党委全力以赴开展工作,目前笔试、面试和竞聘演讲阶段已基本完成。学校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河海大学党政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各项工作严格按照《河海大学2009年处级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教职工积极参与推荐工作,参与推荐的教职工有1099人,个人自荐365人,组织(党派)推荐38人。经资格审查和常委会决定,有74人参加学院院长、副院长竞聘演讲,54人参加专职党政管理正处级职位竞聘演讲,90人参加专职党政管理副处级职位竞聘笔试、46人参加面试。

据知情人透露,河海大学教职工3000余人,一线教师2000人不到。而根据高校当官的潜规则,一般只有教授才有资格竞聘处级干部的资格,这是否意味着河海大学一半以上的教授都让这个处级干部搞得蠢蠢欲动呢?

虽然说年轻人评教授的动机并不纯,都多少带有世俗的功利目的,但是世俗的目的并不代表创造不出不世俗的精神产品,就像巴尔扎克为了还债写作,也是能够写出传世之作的,毕竟,年轻人在追求教授职称的过程中,还是非常投入、虔诚的,并且遵循了学术的底线和规律。但是,一个教授去竞选乃至成为处级干部,那基本上就是改行了,就是说,他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但结束了他的教授生涯。

有的读者肯定会反驳我的观点,说你们学校不仅处级干部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就是更繁忙的校级领导的学术事业也经营得红红火火,如日中天,能说他们的教授生涯结束了吗?

我说的是真正的学术,假如这个世界还有的话。以我的观察,或许很幼稚,一个人想要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像爱一个女人一样,要全身心地投入,不可脚踩两只船。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说,那是我的能力有限才这样讲,人家老虎伍兹同时拥有十几个女人,不也游刃有余吗?那我也没有办法。“拥有”和“爱”是不是一个含义呢?因此,无论是从个体能力的角度,还是从修身养心的角度,人不能太贪婪,尤其是不要做两件没有任何关联的事情,否则,对自己固然有利,但对民族却没有益处。

学术和政治是两件互不关联的事情。当年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原本是一位学术造诣很深的博士,自从当了国务卿后,就不再担任大学教职,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方式,他恐怕还能破格评为博导,然后带几个自己不认识的博士生。

中国的大学教授中,似乎个个拥有老虎伍兹这样超常的能力,自从顺利成了处级乃至厅级干部后,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出版的专著越来越厚,主持的课题越来越高级,难道他们真的有三头六臂,分身有术?我在想,如果一个校长每天还到实验室里做实验,一个处长每天还在写论文,那么对他们只有一个评价:一个失职的校长,一个不负责任的处长(要么他们的东西是别人做的,要么他们做的不是东西)。校长处长科研成果不断,这是中国独特的学术环境导致的,而按着真正的学术的尺度来衡量,他们不是在做学术,而是在“经营”学术。

可以说,儒家思想深入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骨髓里:修身是起点,做官是终点。让人困惑的是,既然有人那么讨厌学术,那么做了处长、厅长后,就好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一个人民满意的公仆好了,为什么在不做学术的时候,又对学术那么恋恋不舍,经常性地发论文、出专著和申请课题,甚至还“指导”研究生呢?

如果说“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文化传统,那么,“仕而优则学”就是一个新气象了。这几年,一些地方政府中的秘书、处长、厅长纷纷到高校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平时连个鬼影子都见不着(这说明他们还比较敬岗爱业,没有“翘班”来上课),而最后的毕业论文,据说有不少也是请人捉刀的,就差答辩也要找替身了,三年后,弄了一个“真的假文凭”回去,等着升职的机会了。还好,他们有自知之明,把脚在学界走了两步就缩回去了。还有恬不知耻的,原本在高校呆过几天,甚至一天没有任教过,居然也敢到高校里担任兼职教授,人模狗样地带起了研究生。而当知识被权力强奸的时候,知识不仅不反抗,还要说声谢谢,原来这本来就是知识邀请权力来强奸自己的。最近读到的一则新闻:

2010年1月11日,一篇名为《北工大突击解决一批领导干部的博导身份》的匿名文章出现在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发帖人以bjut落款,这正是北京工业大学英文“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缩写。文章称,目前北京工业大学正在校内公示2010年1月3日通过的新增博士生导师名单,但该名单引起了热议。文章作者强调说,此次突击评审的目的就是急于解决一批校级领导的博导身份,一大批过去多年通不过博导资格评审的学校干部全部顺利过关。这个名单包括了校党委书记、副校长、组织部长、科技处长、财务处长、研究生部主任在内的干部共10人。甚至,连一位“1999年未能攻读下博士学位而放弃了的干部10年后也摇身一变成为博士生导师了”。

这是知识请求权力强奸的另一个经典案例吧,不知道被曝光后,这知识怎么办,这权力又会有怎样的对策!

猜你喜欢

河海大学博导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发“福”字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重点选题方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重点选题方向
画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