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词语教学 扎实训练语言文字

2011-12-23钟素丽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张望词语课件

钟素丽

语文教学,重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比作一座华丽的宫殿,那么每一个词语都是不可或缺的建筑装饰材料。教学中我们若能优化词语教学,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积累、运用词语,便可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一、优选词语,训练不徒劳

每篇文章,都是由若干词语汇聚而成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教学,只能选定部分词语进行教学。了解课堂上应该抓住哪些词语加以训练,将决定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性。

1.生字带出的难懂新词

“生字新词”,顾名思义,它们对于学生来讲往往是陌生的。在教学中我们一定得牢牢把握住,让学生理解掌握。但是有的生字词,学生读过便能理解也就不需要再烦琐地进行分析理解,而应把更多的力气花在较难理解或值得训练的词上。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的“蜿蜒”一词,学生单看词语,未能明白意思,但借助插图或简笔画,学生便能很快地理解。

2.含义丰富有待深究的词语

有些词语本身有多种含义,在具体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理解,需要我们加以揣摩,方能正确掌握运用。

如“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触摸春天》),此句中的“张望”字面上不难理解,学生凭语感便可读懂其含义:向四周或远处看。但“张望”发生在一名盲童安静的身上,却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就应该抓住它让学生体会到它的深层含义:安静是用心灵在张望,表现出她对蝴蝶的喜爱和留恋,也表现出她对飞翔的向往。

3.起“文眼”作用的词语

有些词在段落乃至文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可通过解词,深化对文章的理解,甚至可以它为眼,展开片段教学,反复训练,升华对词语自身乃至段落篇章的理解。

如《尊严》中的“尊严”,既是生词,又是文章的题目,自然起着“文眼”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抓住它展开教学,不但要通过讲解让学生知其义,还应该让学生反复读文悟义,让学生牢记其义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

4.可作为训练载体的词语

有些词语虽不是生字词,也不生僻难懂,但教学中我们可依托它展开训练,那就一定要重用它。如《尊严》一文中“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句中的“赞赏”对学生来说已是常用词,但是我们却可以好好利用它进行系列训练。如:引导学生说说对“赞赏”的理解,追问为什么“赞赏”,并引导孩子用“赞赏”的口吻读读文中杰克逊大叔对这个年轻人说的一系列话语。

5.学生存疑的词语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都是语言文字训练所必需的。教学中,我们可相机安排学生质疑的环节。学生提出的不解之词,我们应该加以教学,为学生释疑。

二、活教词语,训练不枯燥

如果把一节课当做一个点面结合的篇章,则每一个片段中的重点语词的教学就是一个个点,根据这些点组织教学进行得生动灵活了,课堂也就灵动起来了。因此,我们应该在如何活教、如何教活上花心思。借助形象引导理解是活教词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因为,词语大多是抽象的,学生认知需要遵循一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1.借助插图,具体感知

低年级的课文大多图文并茂,我们在教学中可努力寻找词语与图的结合点,让词在图中出现,借图理解,化抽象为具体,再层层扩展,让教学趣味横生。

如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一文中“串”“狐狸”“葡萄架”等词语的教学。有位老师是这么做的:课件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而后点击课件,狐狸旁边出现“一只([狐hú狸li] )”,葡萄架旁出现“([葡pú萄táo] )架”一词,葡萄架下出现了“一([串chuàn] )”这个词。师让学生看图读拼音后,点击课件呈现“一只狐hú狸li”、“葡pú萄táo架”、“一串chuàn”。抽象的文字有了图的映衬,顿时生动而易懂。

2.借助实物,直观认知

有些词语表达的虽是具体的事物,但所指事物远离学生的生活或不是学生熟识之物。我们如果利用语言讲解,学生很难把词语和事物联系起来,而展示实物,便可四两拨千斤。如一年级《阳光》中“锦缎”一词,便可以实物示之,学生知道什么是“锦缎”后,再让他们谈谈为什么把小河比锦缎,也就有了想象的依据了。

3.借助表演,形象展示

有的词语可借助表演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或评一评,再进行生动的表演读,学生的理解也就在趣味中升华了。

例如:《牧童和画家》中“浓墨重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成语的教学。有位老师这么处理:先创设情境带学生到戴嵩的作画现场,随后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在宣纸上用毛笔作画。该生一会儿“浓墨重抹”,一会儿“轻笔细描”,老师请学生说说看到什么,稍一引导“浓墨重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也就从学生口里自然地吐了出来。这一环节,以表演代替解说,课堂活跃,相信这样的印象难以磨灭。

4.借助情境,生动再现

教师可根据文章段落内容,设计课堂情境再现,在不知不觉中引出想要学生理解的重点词,进行训练。

如《画家和牧童》中“争着”的教学。“争着”一词虽然不是生字词也不是难点,但却能够体现戴嵩高超的画技。因此,一位老师在教学中也把它作为一个训练点。老师先出示了一幅画,说是戴嵩的《斗牛图》问大家买不买,大家便纷纷“出高价钱”,课堂上再现了竞购的情景。老师轻轻一引,学生们便在有趣的情境中体会到“争着”所蕴含的意义。

三、深教词语,训练不偏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运用。”可见,我们对词语的教学应该有三个层次:理解、积累、运用,既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词语,也要进行有效的积累训练,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引导比较,升华理解

学生常常会把一些字形相近或字音相同的词混淆:如《纸船与风筝》中出现了同音词“漂”和“飘”。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利用课件出示分别带“漂”和“飘”的句子:①纸船漂啊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②风筝乘着风,飘啊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老师让学生读后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找出了“漂”“飘”两字。老师就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当学生说出字形上的不同后,又让学生根据字形推测词语意思上的不同。这样做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词语,又培养了学生据形思义的习惯。

有些词语,虽字同义同,但在不同的语境里却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则可以升华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感。如《丑小鸭》中的两个语段:①“……呸!瞧那只鸭子的一副样儿!我们看不惯他!”于是马上就有一只鸭子飞过去,在它的颈上啄了一下……②……我想它的身体很结实,将来它自己总会有办法的……于是鸭妈妈在丑小鸭的颈上啄了一下,把它的羽毛理了一理。窦桂梅老师在教学中就紧抓住句中的“啄”字,让学生咀嚼品味,体会其情感上的不同,而这一情感上的不同,正是童话闪光的思想内涵啊。

2.循环往复,再三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对词语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朗读能力等。前文中提到的含义丰富或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就值得反复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如“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触摸春天》)。此句中的“张望”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后,可以设计练习:安静用心灵张望着______;张望着______;张望着______……引导学生联系插图和上下文想象,学生便可深情地说出:安静用心灵张望着沾着露珠的月季;张望着枝叶茂密的树林;张望着扑闪着翅膀的蝴蝶……这样,既使词语教学上升至“运用”这一层面,又使语文教学有了生活的土壤而显得有趣有味儿。

3.纵横拓展,斟酌明义

我们中国语言是非常丰富的,为了表达同一个意思,往往用不同的词,以体现语句的丰富,节奏的明快。有时意思相近的词却存在细微的差别,必须用得恰到好处,文章的准确生动才得以彰显。因此,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词,更要让他们斟酌品味出细微差别,以更准确灵活地运用。

如:我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读文找出表现巨人冷酷无情的语句。学生自读后发言,师相机用课件显示了预设的三个句子:①他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②可是巨人又发脾气了:“好不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③“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句子中“生气”“发脾气”“斥责”都告诉我们巨人说话时很生气后,老师追问,还有哪些词也含有生气的意思。学生便纷纷思考交流,说出“愤怒”“发怒”“怒气冲冲”“大动肝火”“恼怒”等相关词语,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按生气的程度为这些词语排序。学生也感悟到了这些词虽意思相近,但程度上有区别,应该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斟酌这些词后再让学生读文中的三个句子,学生就自然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层次。

猜你喜欢

张望词语课件
容易混淆的词语
《地中海之三》
古昌养猪记
找词语
双樱
水(外一章)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