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功利化正在颠覆教育的公益本原

2011-12-23黄建海

民主与科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功利化公共资源功利

■黄建海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接二连三发生的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事件引发社会热议,从绿领巾、红校服、学生测智商、教室走廊为差生设考场,到中学生援交、中学生卖肾脏购买苹果手机、南京一名女大学生出价陪睡5晚为的是换一台苹果手机。到大学生逃课厌学现象严重,大学校园盛行60分万岁,学生会官僚化等问题。再到稍早前某位知名大学教授,对自己的研究生扬言,毕业后若是没有百万身价别来见我,还有大学教授喜欢在学生与同事面前摆阔炫富,以及各种科教评奖猫腻不断,大学学术腐败、行政化猖獗等无不折射出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物质刺激等教育功利化现象,教育功利思潮呈全面蔓延态势。

教育原本是非功利的,教育的目的旨在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公民。强调的是人的公共属性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也即大我而非小我的培养。教育之所以要如此定义,就是要尽量地放大“公共性”,抑制小我和私欲的膨胀。克服人之本能的自私性和排他性。进而确保人类相互依存,彼此和谐相处。这正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

教育功利导向使教育公益性渐行渐远

教育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件公共事务,古希腊教育就是这样诞生的。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事业”。这种教育观源于希腊人深厚的城邦公民生活意愿。为了过好共同生活,所以人们自愿地组成城邦,一般来说城邦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不过,因为教育得当,培养出来的公民能够较好地适应城邦公共生活,所以在古希腊,城邦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城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全城邦的人过上一种幸福和谐的生活。

在这种教育公益性原则的指导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公益心、责任意识与社会担当、致力于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公民,否则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就无从谈起,和谐社会也没有民众基础。然而,这些年在功利主义思潮的毒害下,教育正在一步步滑向功利化的深渊,培养出来的人满脑子的功利盘算,凡事都要先来个得失算计。有些事咋一看,好像是德行不好,其实只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功利行为。这种功利主义不好用缺德来谴责,但是这种思潮一定是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和道德滑坡的思想根源。

导致教育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主要有:惨烈的高考竞争,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快餐式的成功学的渲染,以及教与学的买卖关系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考大学成了教育的惟一目的,全社会围绕这个目标,把孩子捧着、簇拥着。为了不使自家孩子在名利场上失利,教育资源开始向权贵、财富倾斜;优等生通吃、状元秀走俏、特长生吃香、学生会干部受宠等加剧了教育功利化风气的蔓延。教育不再是育人成人,而是教人成才,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人的全面成长,而是为了一纸文凭或者一个就业竞争筹码。在这种功利主义教育思潮的长期影响下,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悄然发生着变化。

教育功利化的典型表现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而自负,无视他人的感受,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甚至是不择手段地算计别人。

托克维尔早在19世纪就说过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事情,其他所有人的命运都和他无关……至于他和其他公民的交流,他可能混在这些人之间,但对他们视若无睹;他触碰这些人,但对他们毫无感觉;他的世界只有他自己,他只为自己而存在。”

然而这种只为自己活着的世界是很可怕的,也是十分可悲的。在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一个叫马丁的德国牧师留下了沉痛的忏悔之语:“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话说今天早已不是法西斯主义猖獗的时候,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教育越远离公民教育的本性,教育的积极社会效应就越差,社会就越远离公民社会。

笔者的一位同事,日前告诉我这样一件事,说她的一位在美国生活了多年的同学,在聚会时,跟大家分享他的人生感言是,要想自己过得好,必须先要他人过得好。能够让他人获得幸福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

极端的自私自负,毫不顾及他人感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个社会这样的人多了,自然就会出现道德滑坡。然而我们要明白的一点是,今天的市民素质如何,基本上是由其当初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因此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必须全面向公民教育回归,彻底地去教育功利化。

据报道,世界各国普遍面临重归公民教育这个艰巨的任务。德国就十分强调,对学生的公民教育一定要深入社会生活的细节,比如,警察带着一队幼儿过马路,是一位成人公民对未来公民的示范教育。德国公民教育重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等公民精神的培养,他们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人力资源,还要为公共生活输送“社会资源”。公民能力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推动和改进社会事务状态的能力。显然,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具有豁达的胸襟,有强烈的公益心和正义感的公民,因此他们能引领社会、改造社会,而功利主义只能培养社会的附庸者。

米歇尔·福柯说,我们“必须保卫社会”。笔者以为,保卫社会要从改变教育入手,从教育去功利化做起,使教育回归公益本性。

多重功利因素致公共资源公益教育功能丧失

公共资源是指由政府投资、主要担负科教文化传播功能的公益性资源,包括我们常说的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场所。公共资源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公益性、免费性和开放性。如果失去这些特征公共资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然而纵观当下的实际,仍然有一些公共资源由于受多重功利因素的制约,其科教传播的公益价值难以得到发挥,相反被普遍用于创收敛财,这是对科教文化公共资源极大的浪费。

全社会科普文化淡漠,使得公共科教资源离市民需要渐行渐远。学校科学教育是否健全,是否受制于功利主义的蛊惑,就看其是否有健康的科普文化。然而当下的科普文化无论是校园还是社会其现状都令人堪忧,就学校而言,长期以知识灌输和分数挂帅统治科学教育,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构成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被一笔带过,科普教育在校园基本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一句话,因为升学顾不上科普教育。

就社会而言,政府对发展科普事业非常卖力,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建起了一流的设施,可是一旦完工了,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却不再受人重视。一个吊诡的事实是,大凡公共科教设施,校外培训生意火暴,科普宣传冷冷静静。笔者以为产生这种吊诡现象的原因一是主办单位受利益驱动,二是家长对科普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办单位在校外培训利益的诱惑下,借故政府投入不够,将主要心思用在创收而不是推广科普教育。而广大市民由于受教育功利情绪的干扰,缺乏对公共科教资源利用的积极性。这与欧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本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就有深厚的利用公共资源进行科普教育的传统。笔者在编写《科学的修炼》一书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惊人的发现,许多科学家都经历过一个美好的甚或是富有传奇色彩的,科普教育的童年时光,有的从小就喜欢阅读科普书籍,那是因为他们有利用图书馆的习惯;有的喜欢参观科学馆、科技博览会,在那儿他们满足了极大科学兴趣;还有的从小就开始动手进行科学实验,那是因为他们有家庭实验室的便利,父母为的是满足孩子科学探索的欲望。我时常在想,欧美家长带孩子参观科学馆、博物馆为的是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这或许就是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我们的家长却热衷于逼着孩子上培训班,目的是为了考一所好学校。可见两者的科学教育观完全对立,一个是立足长远,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而进行的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而另一个则是为了眼前升学的需要,不得不舍弃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牺牲孩子的想象力。而这一点恰恰被校外培训市场抓了个正着,可以说正是广大家长,一手缔造了公共资源创收赢利这个市场。

显然,在欧美这些公共资源只能用于免费的科普传播,即使个别单位想从中牟利,那也将面临巨大的民意压力。在我国,我们不仅没有给这些机构施加必要的压力,反而助长这些公共资源大肆创收的欲望。难怪有主办单位这样认为,与其让那些无人问津的科普资源长期闲置,还不如拿来办校外培训班呢。

学校本该实施的公益教育职责没有完成,无形之中却孕育了一个庞大的校外文体培训市场。国家教育方针明文规定,义务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可是这些年由于高考指挥棒效应被一再放大,在各级学校都是主科吃香、小学科靠边站。随着学业竞赛压力的不断前移,如今连幼儿园都被拖进了升学竞赛的战车。于是,知识学习代替了教育,人的全面成长所需要的音、体、美、劳等素质统统被赶出校门。

但是,人的成长毕竟是多元的,人的潜能也一定是多样性的。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对音、体、美教育的需求,校外培训就有了市场,就像学校不补课,校外补课班很快就会热起来一样。加上特长生加分、为未来就业竞争增加筹码等因素的考量,一些有“眼光”的家长,早早地把目光瞄准校外音、体、美培训。

当然,个别孩子由于天赋和爱好等原因 ,在艺术、体育等方面,从小参加较为专业的培训是必要的。但如此大面积,普及性的甚至是盲目的艺术、体育培训,显然是受到教育功利思潮的影响。事实上,许多家长并没有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不是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而是觉得这样做将来一定会有某种“好处”回报。

不过即使是家长再糊涂,一些单位再精明,一个基本的原则无法改变,那就是公共资源的公益性是确信无疑的。一些公共资源经过这些年的扭曲式发展,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有市民开始想当然地认为,少年宫、科技馆就是办培训班的。现在到了该还原公共资源公益本性的时候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几年前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公共资源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切实把公益性原则落到实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不得开展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集体组织的普及性教育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要实行免费”。

我们知道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必须有一个过程,这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在目前这样一种功利思潮泛滥的形势下,一步到位还原公共资源的公益本性不太现实,笔者以为有一种过渡性的安排,能够有效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率,那就是强制公共资源单位与学校教学进行紧密合作,把少年宫、科技馆办成学校科普教学的实验室,要求学校和资源单位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课时。至于音、体、美、劳等内容,笔者以为还是要全面回归学校,因为这是学校教育的本分。

教育功利化趋势如果不及时加以有效遏制的话,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必将呈愈演愈烈之势,功利化就是引发全社会道德滑坡的前奏。事实上,这些年社会风气的败坏,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等事件的频发,尤其是像小悦悦事件,我们都能看到功利化教育的影子。揭露教育功利化的现象,阐明教育功利化的危害,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树立教育危机意识,及早从功利主义的泥淖中解脱出来,重归教育的公益本原,还教育养育公民的公益本性。

猜你喜欢

功利化公共资源功利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盆景乎?风景哉?
追求一流大学建设不能功利化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广东:基本建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幼儿园绘本教育功利化的问题及对策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公共资源要姓公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