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分寸间
2011-12-23云溪子
◎文/云溪子
活在分寸间
◎文/云溪子
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转眼间韶华已逝。人生一世,路漫漫其修远。几十度春花冬雪,几万回日出日落。
回首数十年风风雨雨,余感为人处世之得失,于事之成败关系颇大。而“分寸”二 字又近乎为人处世之锁钥关键。
“分寸”本是长度单位,这里引申为说话或做事的适当限度。分寸,就是我们常说的“度”,是个数量界限或“临界点”,无论从何方向突破了它,事物的性质或形态就会变。因此,掌握好度,就成为做人与做事成败的关键。
做人、做事任性而为,不管不顾,用俗话说“哪里打滑哪里住犁”,这样的人有,然而鲜矣!多数人为人、做事希冀恰如其分,只苦于“分寸”难把握。大概古人已遇此难题,所以早在春秋时,孔夫子就提出了“中庸”思想。
夫子的“中庸”是个道德原则,要求把握适当限度,使人之言行符合既定道德标准。几千年来,关于“中庸”的讨论和争执一直不断。中庸强调“允执其中”,故有人主张处世原则应为“(x+y)÷2”,凡事折中为上。中庸主张“过犹不及”,故有人认为遇事宁可不足,勿冒“过”之险。按余之愚见,中庸之实质是叫人别走极端,勿“不及”,也勿“过”,要掌握适当限度。“中庸”的主张与“度”的说法,大体相通。
事之度,有居中之例,然非皆居中。寻事之度,即为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过程。遇事“研”而“究”之,梳理综合,得量与质的认识。有一点过之则事全变,该点即度之所在。照相的对焦,可给人以启发。机械相机调距对焦时,为验是否对准,对焦后往往再调一点。若往前调出虚影,说明“已过”,原来已对准,需退回;若往后调出虚影,说明“不足”,同样应回原位。处事之理,窃以为与调焦有几分相似。
余深感,于“度”、“分寸”之说,有两点甚为要紧。
一曰:分寸并非绝对不变之数,因条件而异。摄氏零度,区分水之固态与液态,然这是以一个标准大气压为条件,若气压有变,此分界点也要变。水在摄氏一百度时由液态变为气态,但在青藏高原,水的“沸点”并非一百度。何也?气压变了。
社会生活中,分寸也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件事,在相知的亲人、朋友间可以谈得深,而与一面之交的人谈得就浅。何也?相知深浅不同,言谈之分寸异矣!余曾言“勿知深言浅,勿知浅言深”,道理即在于此。同一件事,与同一个人,在个别谈心时言之深,而在大庭广众之下言之浅。何也?场合不同,分寸异矣!
为人处事,若不讲分寸,其为人也盲,其处事也莽;若不知分寸为一变数,其为人也迂,其处事也呆。
二曰:定“分寸”需考虑“力”之递增、递减效应。有些事,下边本就很热衷,上边放开一分,于是层层放大,递增至基层,恐已十分矣!此类事例俯拾皆是。有的事上头本想给大家开窗透透气,可到最基层刮成了风。何也?层层放大而致矣!相反,有些事,下边本就很不情愿,上边做足了样子,喊破了嗓子,可层层递减,到基层恐仅剩一分矣!此类事例同样不鲜。越到下头,动静越小,甚至我行我素,长期不得纠正。何也?层层递减使之然矣!
作为决策者,若意识到所做的决策可能被层层放大,则“分寸”应定紧些,层层放大之后才可达到你理想的“分寸”。反之,若预见到决策可能被层层递减,则想收八分效果,恐怕得下十二分力气。
何不杜绝递增递减,反要在决策时打出“提前量”呢?谁不希望杜绝递增递减!若上头令行禁止,那是何等理想的境界!然而,世界复杂,事物多样,利益差异,使杜绝递增递减几乎不可能!无奈,只得择其难之较小者——打出提前量。
分寸之理,余几十年尚未悟其奥妙。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便活在分寸间。既如此,寻求“度”,把握“分寸”,当是一辈子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