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朽的业绩,永恒的纪念
——纪念覃乃昌先生逝世一周年

2011-12-23广西民族研究编辑部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壮族广西学会

《广西民族研究》编辑部

不朽的业绩,永恒的纪念
——纪念覃乃昌先生逝世一周年

《广西民族研究》编辑部

时光飞逝,中秋又至!2011年9月23日,是广西民族研究所原所长、《广西民族研究》原主编覃乃昌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由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广西壮学学会、广西民族研究学会联合举行的纪念覃乃昌先生座谈会在南宁隆重举行。相关高等院校、民族研究院 (所)、博物馆、新闻出版等单位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机关的60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及覃乃昌先生家属出席了纪念座谈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原副主席、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张声震、自治区民委主任卢献匾、副主任周健、副巡视员莫运荣等领导出席座谈会。

在纪念座谈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饱含对覃乃昌先生的怀念之情,对覃乃昌先生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研究事业,执着敬业、刻苦钻研、甘于奉献,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卓著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追忆与覃乃昌先生共同工作和学术研讨的难忘时光,赞颂覃乃昌先生为创建广西壮学学会、发展和引领壮学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赞扬覃乃昌先生亲和包容、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奖掖后学、团结先生的优秀品格和严谨的学风,称赞覃乃昌先生不愧为壮族骄子、壮学砥柱。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要学习覃乃昌先生忠诚祖国、情系民族、热爱民族研究事业、勤奋钻研、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团结、包容、进取的优秀品格,以实际行动,奋发努力,为发展和繁荣广西的民族研究事业,拓展、深化和提升壮学研究,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筹建学会 开拓壮学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有1700多万人,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而壮学是以壮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关于壮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渐进发展历程,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学者们对于壮族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自发、分散的状态,缺乏研究力量的整合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因而其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系列性和整体性,特别是有关壮族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以及历史上壮族及其先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壮族的文化特点以及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等问题,未有系列性和突破性研究成果。壮族的发展和壮学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需要有一个能够组织壮学研究队伍、整合壮学研究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壮学研究的学术团体。为了适应壮族社会和壮学发展的需要,1990年,在覃乃昌先生的积极筹划、组织和推动下,广西壮学学会开始筹建,组成了学会筹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学会工作计划。覃乃昌先生亲自起草学会章程,联络和吸收发展会员,筹备召开广西壮学学会成立大会的相关事宜。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91年1月22日至24日,广西壮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宁隆重召开,来自区内外的260多位壮学专家、学者及民族工作者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广西壮学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广西壮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覃应机、原副主席张声震同志任名誉会长,自治区民委主任余达佳同志任会长,覃乃昌先生任秘书长。会上进行了学术交流,讨论了壮学研究发展规划。壮学学会的成立和会议的成功召开,对壮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标示着壮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9年12月,在南宁召开广西壮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覃乃昌先生当选为会长。

二、壮学砥柱壮族骄子

自1991年广西壮学学会成立以及覃乃昌先生调入广西民族研究所担任所长以后,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壮学研究中。以覃乃昌先生为核心的壮学团队在学会名誉会长张声震同志的带领下,开始制订并组织实施一系列壮学研究发展规划。一方面,为了构建壮学体系,覃乃昌先生开始了《壮学丛书》系列课题的规划、研究与出版工作,并担任《丛书》编委会副总主编和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为《丛书》系列课题的研究和出版做了大量的组织领导工作。另一方面,开始组织壮学专家团队,制定壮学研究与发展目标,实施了揭示珠江流域文明、重构壮族记忆的研究计划。在覃乃昌先生的带领下,壮学专家团队以区域文化和专题文化研究为突破口,协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相继开展桂北文化、红水河文化、环北部湾文化、西江文化、花山文化等区域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覃乃昌先生亲和包容、平和谦让、团结先生、乐负重任、甘于奉献的优良品格,使壮学研究形成了一个志同道合、攻坚克难、以民族大义为先的骨干团队,覃乃昌先生带领的这个团队,完成了一个个重要课题的调查与研究,如田阳布洛陀文化、来宾盘古文化、平果壮族嘹歌文化、宜州刘三姐文化等的调查与研究,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布洛陀文化和盘古文化的研究成果,具有填空补缺的意义,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要影响,并且为地方开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极大地提升了壮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在覃乃昌先生的学术研究中,如果说他以包容、团结、亲和、奉献精神团结和率领壮学团队开展系列重要课题的研究、为构建壮学体系、推动、发展和繁荣壮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那么,他对于壮族稻作文化、布洛陀文化、盘古文化、广西民族自治地区立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则是他突出的学术成果与学术建树,因此而确立了乃昌先生在广西乃至我国民族研究学界的学术地位与良好声誉。其所著的《壮族稻作农业史》,以翔实的实证资料、严密的论证和丰富的内容,揭示了壮族及其先民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阐述了壮族对中华灿烂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缺,受到我国著名农史学家游修龄教授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如果说,上述研究是覃乃昌先生的重要学术贡献的话,那么,在张声震总主编的主持领导下,由覃乃昌先生主笔的《壮族历史文化与〈壮学丛书〉》一文,则是对半个世纪以来壮学研究成果的全面归纳、准确提炼和简明总结,文中对壮族历史渊源、壮族文化及其特点做了全面揭示,阐述了壮族先民史前时期自主发展阶段的文化形态与特点,即:自成体系的“话壮”(壮语)民族语言文化、以“那”(水田,即稻作)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体系、以“咽”(铜鼓)为代表的铜鼓文化、以“岜莱”(花山崖壁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以《布洛陀》(智慧祖神)为代表的神话文化、以“诺鸡”(鸡骨卜)和“麽”(麽教)为代表的原始宗教文化、以宇宙“三盖”(天地水三界)说和万物“波女米”(公母)观为基础的朴素哲学思想、以“欢敢”(歌圩)为代表的歌谣文化、以“依托”(壮医壮药)为特征的医药文化;同时还阐明了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壮族及其先民文化的发展以及壮族文化与华南、东南亚及环太平洋地区诸民族文化的渊源关系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覃乃昌先生的这一准确提炼、归纳和精当论述,不仅回答了壮族的起源、绵延不断的发展历史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与特色,而且全面归纳、总结和提升了壮族历史文化成就,向世人展示了壮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灿烂的文明创造成果,阐明了壮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文中以丰富翔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阐明壮族是一个富于创造、具有亲和、包容、和谐品格和创造精神的伟大民族,是一个为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民族,辨正了一些人对壮族历史文化的无知、漠视或认为壮族落后、荒蛮、没有特点或已经汉化的偏见。这既是对壮学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同时又是壮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全新提升,这是覃乃昌先生长期高屋建瓴地思考、深入研究与不断积累的结果,是名副其实的壮学大家和壮学砥柱。正如广西壮学学会终身名誉会长张声震先生称覃乃昌先生的逝世是“壮坛柱折”,称赞覃乃昌先生“书遗后世,宏建丰绩”,这是对覃乃昌先生卓著的学术建树、引领壮学的重要作用和为推动壮学发展的突出贡献所作的准确评价和充分肯定,代表了我们壮学学界同仁的心声。

覃乃昌先生出身于广西宜州市一个普通的壮族农村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靠着自己的勤奋与刻苦,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当时的柳州地区重点高中—宜山高中。高中毕业后务过农,当过工人和干部,年过30考入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1982年分配到自治区民委工作,担任过民委办公室副主任。1991年调到广西民族研究所任所长。严格地说,覃乃昌先生是进入不惑之年以后,才开始正式从事民族学研究,前后19年时间。然而正是在这19年里,覃乃昌先生共撰写和出版了7部著作,合著8部,主编和编著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而且多数著作或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与理论价值,并且在壮学领域里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其著作或论文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其本人荣获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如此的丰硕成果、卓著的学术建树和殊荣,如果没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没有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是不可能取得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覃乃昌先生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实现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誓言。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既成就了覃乃昌先生卓著的学术建树,成为实至名归的著名壮学大师,享誉我国民族学界,赢得了广大学者的敬重,也使壮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我国继藏学、蒙学之后最为活跃、最具活力的一门民族学科。覃乃昌先生因此被推选为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会长,广西壮学学会会长、广西历史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研究学会会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十五”规划民族问题研究学科规划小组 (学科评审组)成员,成为壮学的领军人物。

覃乃昌先生在担任《广西民族研究》刊物主编和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期间,以极大的热情,扶助、奖掖青年学者,培养和造就了许多高层次民族研究人才,受到了青年学者的尊敬。覃乃昌先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和已出版的一部部著作,已载入史册,成为壮学一份宝贵财富。他那颗热爱民族、热爱民族研究事业的赤诚之心,一直激励着壮学团队;他那种勤奋钻研、兢兢业业、甘于奉献、鞠躬尽瘁的精神,一直为民族学界所赞颂;他引领壮学的开拓精神和卓著的学术建树,为壮学的发展和广西民族研究事业的繁荣作出的突出贡献,在我们的心中竖起了一道丰碑。覃乃昌先生是我们敬重的好兄弟,是我国知名的民族学家,是壮学界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典型代表,堪称壮族骄子、壮学砥柱!

〔责任编辑:刘建平〕

猜你喜欢

壮族广西学会
广西贵港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广西戏曲》
《Cat’s book》
学会分享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壮族山歌
学会分享
广西诗歌五人谈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