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干部执行力建设刻不容缓
2011-12-23叶清华
□叶清华
加强基层干部执行力建设刻不容缓
□叶清华
基层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基层贯彻落实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对于推动农村科学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基层干部在执行上级方针政策,完成工作任务中也曾出现打折、走样、梗阻和流产的现象。笔者认为,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不强,势必会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直接关系党的事业能否科学、健康发展,关系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的快慢。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基层干部执行力,意义十分重大。
当前,海南省基层干部执行力建设总的来说是好的,他们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服务意识高,事业心、责任感强,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基本形成。但是也在执行力方面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一是“呆板”执行。即按惯例、凭经验,不讲创新,循规蹈矩、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二是“主观”执行。即唯喜好、看心情,不讲科学,随心所欲。三是“唯利”执行。即图名利、重私情,不讲大局,唯利是行。四是“马虎”执行。即混日子、求平安,不讲作为,不想干事,不爱干事,敷衍了事。造成基层领导干部执行力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偏差:即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与时代要求发展偏差;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导致干部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体制机制不优造成干部干事创业导向偏差。笔者认为,“三分决策,七分执行”。决策再好、思路再好、制度再好,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而要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应着力在提高领导干部创新力、操作力和约束力上下功夫。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在思想解放中增强干部的创新力。省委书记卫留成在省委2010年度理论研讨会上指出,“要认真学习‘两广’经验,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自觉地把外在的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想、敢干、敢做、敢破,以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为动力,阔步向国际旅游岛的目标迈进”。学习“两广”经验,要像广东人那样“不怕起步晚,就怕起点低;不怕干不好,就怕没想好;不怕经济落后,就怕观念落后”。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在干部中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的环境。要通过双向交流、挂职锻炼等途径,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干部参与城建拆迁、信访维稳、招商引资等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让干部在实践中磨炼,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切实增强干部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要通过实施和运用创新成果考核工作等举措,“鼓励改革者、宽容失误者、鞭挞保守者、追究诬告者,惩罚腐败者”。要鼓励干部大胆创新、支持干部干事创业,使党员干部成为有“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的改革者,切实提高干部在执行中的创新力。
第二,加强效能建设,着力在作风转变中增强干部的操作力。要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创优服务为目标,通过开展“创先争优”和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承诺、首问负责等制度,简化流程,降低门槛,优化服务,提高效率。要大力倡导“主动去办、马上去办、全力去办”的执行理念和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采取干部下访、民情恳谈等方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时“关注民生、畅通民意、解决民难”,把解决民生问题落到实处。要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领导干部工作效能群众满意度测评机制,并积极合理地运用测评结果,切实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树立党员干部“真干事、用心干事、干成事”的工作作风,切实提高干部在执行中的操作力。
第三,优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导向树立中增强干部的约束力。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和中央组织部颁布实施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四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制度。要进一步优化干部选任机制,积极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轮岗交流等提拔培养干部方式,大力探索初始提名、选人用人问责,重要干部无记名票决制度,加大对“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带病上岗”的立案查处力度,切实把那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作风好、能力强、业绩佳”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要进一步优化监督管理机制,重点建立健全对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离任审计制度等,切实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规范领导干部的执行行为。要进一步优化督查问责机制,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发展大局的工作,实行专项督查,严格责任追究。要进一步畅通干部“下”的渠道,真正让领导干部有所为有所不为,兢兢业业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切实提高对干部的约束力。◎
(作者单位:中共万宁市委政法委)
[编辑:王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