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科学发展要落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2011-12-23韦勇

今日海南 2011年8期
关键词:民生海南群众

□韦勇

坚持科学发展要落实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韦勇

共产党执政是为民执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的党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人民利益至上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在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用了136次。“人民”一词的高频使用,深刻总结和表达了党成立90年来人民在党心中的分量。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党的“人民”思想作了进一步概括:“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之一;“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目标任务之一。这充分表达了党的政治信念和执政理念。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开放。三件大事,即三次革命,改革也是一场革命,都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和完成的,海南人民都为之做出了巨大贡献。

共产党执政是为民执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党员干部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最近严厉批评了一些人的工作作风问题,斥责他们是为了当官、升官而当官,对群众缺乏感情,对群众冷暖漠不关心,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冷漠以对;有的甚至与民争利,损害群众权益。有的热衷于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有甚者是以权谋私、腐败堕落,从人民公仆沦落为人民的罪人。

人民利益至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要确认“硬道理”,才能明白十六大以来“发展为大、发展为重”的理念。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关系时,一定要围绕发展去想问题、解决问题,不然,改革和稳定就失去了意义。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需要协调和解决的矛盾焦点和重点是不尽相同的,这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到胸中有数、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就是人民,“本”就是根本。从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开始,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不断改善民生,必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科学发展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党90年的历史,是一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解放前,琼崖革命孤岛奋战23年红旗不倒来自人民支持。在建党90年后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老百姓实现过上好日子的愿望。而海南正处于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起步阶段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群众的利益诉求日趋多元,群众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日益强烈。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如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走在全国的前列,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保障和改善民生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升,强调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有了底气。对海南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由于基数少,起点低,中等发展水平的现实与最大的经济特区的身份很不相称。要做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做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系时,必须明确“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只有把“蛋糕”做大才有“蛋糕”可分,实现改善民生的可持续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须心系普通百姓。民生诉求是多方面的,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诉求也不尽相同。所以,面对纷繁复杂的民生问题,既要全面推进,又需有所侧重。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努力使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是检验我们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准所在。

保障和改善民生须创新社会管理。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大量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出现松动,给社会管理带来不少难题。一些地方的“征地补偿”成“维稳”大问题,与一些决策措施出台和重大项目上马侵害到老百姓的利益有关,也与“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社会管理缺失与麻木有关。为此,建立“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包括“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省管县”体制下推行对社会的“扁平化”管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架起一座功能强大、沟通密切的社会桥梁,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渠道,是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当务之急。

保障和改善民生须社会协力同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大事,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各单位、群体和个人有自身的利益,但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也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力。比如海南是南药生产基地,药监部门严格执法防范假药案发生是保障民生,而药厂自觉杜绝假药更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力。琼州学院在谋求跨越式发展迁址三亚的过程中,做出了保留五指山校区的决定。这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双赢”决定。

建设国际旅游岛就是建设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1988年,中央决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开启了海南发展波澜壮阔的新纪元。2009年,中央决定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掀开了海南发展辉煌灿烂的新篇章。建设国际旅游岛是重大的经济转型工程、生态文明工程,更是重大的社会民生工程。海南作为中国唯一热带岛屿省,碧海蓝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海南国际旅游岛要突出国际化,在广邀天下客的同时,也在改善着海南的民生,提升着自身的生活品质。

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牢记科学发展的“硬道理”。海南国际旅游岛可以建设出“世外桃源”的意境,但不可能走出超现实的“世外桃源”路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坚持“生态立省”,但不是要回归自然经济和农耕文明,也不是要否定工业文明或逾越工业文明。科学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它只有站在“工业文明”的高起点上,才敢坦言“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富裕。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国际化的要求,是国际化的形象,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同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发展,走到了全国前列。但关系民生的生活基础设施,如城市的公共厕所、行人通道建设目前还很不理想。关心旅游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省委省政府有大气魄、大项目、大投入,但不可能要求各县市、各乡镇都“照此办理”。经济发达县市抓民生工程,要瞄准国际标准,但也要精打细算;经济欠发达地区抓民生工程,可以从老百姓最关心的小事抓起,做的有“里子”不在乎“面子”。

国际旅游岛建设要让居民受益。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对游客来讲,我们是打造度假天堂,对于本岛广大群众来说,我们是下力气打造一个幸福家园。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的所在,也是海南省委省政府所一贯强调的发展理念。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化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内容。我们相信,在“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的分步实施和实现,海南发展会越来越美好,海南的民生也越来越好:要想身体好,请来海南岛;要想生活好,就在海南岛。◎

(作者系中共琼州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猜你喜欢

民生海南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为海南停留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