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贪官成窝』折射制约权力失控

2011-12-23戴文华

中华魂 2011年10期
关键词:窝案公权制约

文戴文华

『贪官成窝』折射制约权力失控

文戴文华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 “贪官成窝”现象,令人震惊。据 《南方日报》报道,韶关市出现系列腐败窝案,涉案230人,其中包括31名厅级干部。据 《都市快报》报道,浙江省嘉兴市查处几十年来最大的腐败窝案,46名领导干部被立案侦查,其中处级干部4人、副科级干部20多人。据 《人民日报》报道,有着770名干部、职工的湖南省耒阳市矿产品税费征收管理办公室,贪官一窝一窝的出现,在主任因贪腐落马后,100余名干部相继涉案,涉案金额多达500余万元。据新华社消息,安徽师范大学“贪官成窝”,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后勤集团、工程项目部、工程技术部、工程财务部等工程建设环节相关部门的12名干部纷纷涉案被查处,其中处级干部就有8人。另据新华社消息,重庆酉阳县出现校长腐败窝案,30多名校长集体受贿百余万元。又据新华社消息,湖南长沙市人民法院对郴州市腐败窝案一审宣判,分别对郴州市原市委书记李大伦、原纪委书记曾锦春、原市长周政坤作出一审判决,判处李大伦死缓,判处曾锦春死刑,判处周政坤无期徒刑。郴州 “三套班子”腐败窝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各地发生的腐败窝案来看,其共同特点是,官员在行使权力上,各行其是,各显神通,各搞各的腐败,互不干涉 “内政”。腐败窝案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利益均沾”,单位上下结成 “利益同盟”,官员之间结成帮、抱成团,一致对外,给纪检和反贪部门制造障碍。

在一些地区,为什么会出现 “贪官成窝”、腐败成灾?贪官一窝一窝的出现,说明能养一窝贪官的单位,必然是有用人权、财政权、采购权、工程发包权、检测权、裁定权的实权单位。大量的用人权在手,大量的工程项目权在手,大量的财政权在手,大量的裁定权在手,权力不受制约,容易使当权者滋生出贪欲。一些党政部门一把手,处于权力的顶峰,用权不受制约,形成了用权失控和监督盲区。一些对地方财政贡献大的单位,更是容易受到政府官员和职能部门的纵容和庇护。类似耒阳市矿产品税费征收管理办公室、房屋管理局等单位,往往成了当地政府的 “财神爷”。这些单位 “供养”政府职能部门,同时也给这些职能部门的头头以 “好处”和“便利”,于是放松了管理,疏忽了监管,形成了监管、监督盲区。

预防和治理 “贪官成窝”,关键在于全方位监督、制约权力。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不言而喻,是人民赋予的,干部受人民委托管理政务,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但遗憾的是,在有些官员心目中,公权等同私器,成了用来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2010年4月,海南省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行贿罪一审判处海口市地税局龙华分局原局长陈小涛无期徒刑。1993年至2008年期间,陈小涛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共计人民币1056万元、港币20万元、美金8万元。另外,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他向海南省地税局原副局长兼海口市地税局局长陈漠林行贿人民币92万元、美金3.5万元。陈小涛在悔过书中说: “分析我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除无法遏制的贪欲,还有权力观扭曲。这些年来,我思想上有一个误区,认为我手中掌握的权力,是上级个别领导给的,是自己奋斗得来的。于是,我一步步将公权变成私权。”可见,公权私用,是官员腐败和 “贪官成窝”的根源。

俗话说,权力是匹野马,如果让它把缰绳叼在自己嘴里,不去控制它,那它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正是因为官员将公权变为私器,权力不受制约,才出现 “贪官成窝”,才出现那么多的地方 “工程上马,官员落马”,才出现那么多官员卖官敛财,才出现那么多官员 “前腐后继”,才出现那么多 “裸官”、贪官纷纷外逃。因此,加强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成为遏制官员腐败,落实执政为民理念的关键所在。

首先,用法律法规制约和限制公共权力。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现代社会应当以法律为纲、依法治国,用法律来约束包括官员在内的每个人的权力。预防和消除腐败,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使其有明确清晰的边界,让公共权力行使者明白 “凡是法律没有规定的,就不能去行使权力”,每个边界外都是行使权力的禁区,越过边界行使公共权力,必定是非法的公共权力,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和后果。明确公共权力自身的边界,每一种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每一部分都要有合理的界定,使公共权力与责任、公共权力与制约、公共权力与监督、公共权力与权利相结合,在权、责、事、利、督等方面建立统一配套的制度,对不同主体的公共权力进行科学划分,确保公共权力主体在授权的既定范围内行使。同时,公共权力的运行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完善决策和执行程序,维护和增强法律的权威。官员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公权,倘若违规违法行使公权,必将受到法律严惩。

其次,全面分解公共权力。既然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腐败,那么治本之策便是紧紧盯住权力,全面分解、制约公共权力。一方面使公共权力不至于过度集中,另一方面使分解了的公共权力内部能够互相制约。分解公共权力应从不同层次入手。一是充分发扬民主,强化集体领导制度,不允许党政一把手直接分管干部人事、财政、工程项目建设等工作。二是在党内和政府内建立竞争性选举干部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的主体地位。三是建立健全在党代会、人代会领导下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公共权力格局,强化监督职能,有效监控易于产生腐败的权力节点。

第三,完全透明公共权力。要真正制约与监督公共权力,最关键的是健全民主政治机制,实行阳光政治。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在政治生活领域,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不公开,往往容易导致公共权力异化,为官员腐败提供便利。为此,必须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官员行使公权信息、官员家庭财产信息和官员配偶、子女就业、经商、出国出境信息发布制度。把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公共权力运作过程,纳入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的重点范畴,加大信息发布的力度,真正使公共权力和公共事务透明,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防止公共权力失衡、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

第四,全方位监督官员行使公共权力。通过审计和审查、决策监督和执行监督、体制内监督和体制外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机构监督和个体监督、党员监督和群众监督、全方位监督和多层面监督等各种手段有机结合,大力培植多元化的监督主体,强化对公共权力和公共权力主体的社会化、多元化监督,扩大体系外监督在监督中的比重,实现与体系内监督的对接,增强监督合力和有效力,使各种公共权力合法、有序地在各自的轨道内运行,从而形成强大的有效的制约权力功能。

全方位制约、监督官员行使公共权力,就能有效遏制 “贪官成窝”和腐败蔓延现象。

猜你喜欢

窝案公权制约
涉税信息共享中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平衡——以纳税人权利保护为切入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有权不用、小权滥用、公权私用 这些权力堵点正在损伤发展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电子数据锁定煤矿瞒报事故渎职窝案
国企腐败新态势
铁证锁定“零口供”窝案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