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个为什么”和“四条界限”的启示

2011-12-23田心铭

中华魂 2011年4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界限马克思主义

文 田心铭

“六个为什么”和“四条界限”的启示

文 田心铭

2008年党中央提出要研究和回答 “六个为什么”,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又提出要自觉划清 “四条界限”。近年来,我国思想理论界贯彻党中央的这些重要精神,广泛深入地开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央提出弄清 “六个为什么”和划清 “四条界限”,这两项举措体现了重要的理论原则,给我们以深刻的方法论启示,值得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本文谨就此谈几点认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

中央提出的 “六个为什么”的第一个是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四条界限”的第一条是 “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其中的关键词都是“马克思主义”。将它们分别置于六个 “为什么”和 “四条界限”之首,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党中央提出弄清 “六个为什么”和划清 “四条界限”的首要之点,是其根本精神之所在。这就启示我们,思想文化领域的工作千头万绪,包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而做好工作的关键,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抓住了这一条,就抓住了中心环节,牵住了牛鼻子,就能坚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舆论导向,把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全局,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发挥思想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积极能动作用。如果马克思主义被边沿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被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被弄得模糊不清了,就会出现严重的思想混乱,思想文化领域的工作就不可能做好。

2006年12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明确概括了这一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央领导同志在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时,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其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整个体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就抓住了灵魂,抓住了根本。

这一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和“指导思想”两个概念构成的。这表明,我们所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包括相互关联的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社会现象,分析、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经确立的指导地位,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作为我们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意味着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坚持,体现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统一。

“六个为什么”的中第一个,关键词是 “马克思主义”和 “指导地位”,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问题。弄清 “六个为什么”,关键是要弄清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如果不确立统一的指导思想,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就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武器,就不能正确地回答各种重大的原则问题,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其余的五个 “为什么”所提出和回答的,是有关中国的社会根本制度、政体、政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发展道路等方面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要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针对人们思想上的种种疑虑和模糊认识讲清 “为什么”,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只有一个,就是马克思主义。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就讲不清这些 “为什么”。如果搬来西方的思想理论作武器观察中国的社会现实,回答中国的问题,就会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所以,弄清第一个“为什么”,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正确回答其他几个 “为什么”的前提,因而是弄清六个“为什么”的关键。

“四条界限”的第一条要求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它所强调的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基本原理,认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立场、观点上的区别和对立。当代思想文化领域,既有人站在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搬来西方资本主义的或中国古代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同马克思主义相对立,也有人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搬来 “民主社会主义”这种本质上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冒充马克思主义的 “正统”,与我们争夺思想理论阵地。还有人试图把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拿来 “补充”、 “纠正”、 “改造”马克思主义,把它们同马克思主义 “嫁接”,建立这样那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诸如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儒学马克思主义”之类。因此,只有深入研究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才能避免鱼目混珠,防止以假乱真,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四条界限”中,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与其他三条界限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 “一总三分”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焦点,所以划清第一条界限是个总题目,而其余的三条界限分别以“基本经济制度”、 “民主”和 “思想文化”为关键词,点出了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中的集中表现,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在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主要表现。因此,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对划清其他三条界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这条界限划清了,才能划清其他三条界限。如果第一条界限模糊不清,其他三条界限就不可能真正划清。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讲清“是什么”,又要讲清“为什么”。

在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中,讲清我们党的主张 “是什么”,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准确地交给群众,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讲清楚 “为什么”,让群众深入理解、自觉接受党的主张,对于实现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六个为什么”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党中央多年来反复强调的,不是新提出的;但是,以这种形式把党在这些问题上的主张集中在一起提出来,就把讲清楚 “为什么”提到了首要位置,体现了新形势下党中央对思想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在重大的政治原则上划清界限,只了解 “是什么”是不够的,只有深入研究和回答 “为什么”,才能划清 “四条界限”,努力达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这 “四条界限”时所要求的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 “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②

“六个为什么”和 “四条界限”所涉及的有关国家制度和大政方针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早已有明确的规定。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规定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规定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党制度,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因此,这些问题并不是尚待讨论和决定的问题,不是可以这样回答、也可以那样回答的问题,而是对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和国家根本大法已经作出的明确规定如何理解、认同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任务只是从法理上说明 “为什么”,那么宪法就是最权威的依据。毫无疑问,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都应该统一到宪法精神上来,任何人都无权背离宪法的明确规定。提出 “为什么”,决不是要重新审视、重新讨论这些问题。但是,就党的理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仅仅诉诸法律的权威是远远不够的。思想宣传教育如果只靠引用法律条文吃饭,就成了板着面孔训人,必然严重脱离群众。这里还应该追问:为什么宪法要作这样的规定呢?或者说,为什么这样的规定是正确的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实效性,把党的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必须深入研究和回答这样的问题。党中央提出弄清 “六个为什么”和划清 “四条界限”,正是体现了这样的要求。

怎样才能讲清 “为什么”呢?实际上,对于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或政策主张,人们都要问一个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应该相信这种理论而不是那种理论?为什么我们应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如果刨根问底地追下去,会追到哪里呢?可以看到,一种思想是否正确、行为是否正当,归根到底是看两条:一条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另一条是看它是否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人们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的,就具有客观真理性,是真的,而不是假的;人们的主张和行为,符合人民利益、对人民有利的,就具有价值合理性,是善的,而不是恶的。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坚持,相反的,就必须反对。客观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统一,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 “真”,就是我们的真理;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善”,就是我们的价值准则。这两条,就是共产党人的 “天经地义”。坚持实事求是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统一,就是真和善的统一,就是我们党确立自己的路线和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最根本的依据,也是党的思想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毛泽东说: “我们要教育人民认识真理。”③“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④毛泽东又指出: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⑤“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⑥党的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可以归结为帮助群众认识真理和帮助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这两条,这两条是相互关联的、统一的。弄清 “六个为什么”,划清 “四条界限”,就是做这样的工作。所以,讲清 “为什么”,归根到底,就是要讲清党在各种重大问题上的主张为什么既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又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

例如,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它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客观真理性。正如邓小平所说: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⑦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它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完全一致,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就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集中表达。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它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合理性是由什么来证明的呢?是由社会实践来证明的,是由作为实践的总和的社会历史来证明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的历史,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61年的历史,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30余年的历史都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靠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引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正是当代中国十三亿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为什么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呢?第一,指导思想多元化的主张违背了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⑧这条意识形态运动的客观规律,不符合历史上和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种思想处于指导的或统治的地位的客观事实,不具有客观真理性。第二,宣扬指导思想多元化不过是意识形态斗争中的一种谋略,它本身就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的意识形态,其实质是挑战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从西方搬来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取而代之,所以推行指导思想多元化只能搞乱人们的思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这已经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所证明。

讲清 “为什么”,帮助人民认识真理、认识自己的利益,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靠的是讲道理、摆事实,是以理服人,以史育人。讲道理,理论上必须彻底,必须追溯到最根本的出发点,或逻辑起点。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摆事实,必须以全部历史而不是个别实例为依据。试图用个别例子来证明重要的政治或理论结论,那不过是儿戏。从全部事实的总和来把握客观实际,才能为理论观点提供确凿的事实依据。把科学的理论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能回答 “六个为什么”,划清 “四条界限”。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讲坚持什么,又要讲反对什么,必须把论证和批判、立和破结合起来。

“六个为什么”的每一条,都既讲了坚持什么,又讲了 “不能”搞什么: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 ‘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⑨“六个为什么”中明确地包含着 “六个不能”。 “四条界限”的每一条,都列出了正反两种对立的思想观点和主张,明确地表达了批判和反对 “反马克思主义”、 “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 “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以及 “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要求。这里体现出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自觉遵循真理发展的规律,把肯定和否定、赞成和反对、立和破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真理与错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人的认识发展和真理发展的一条规律。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对立和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1845至1846年合著 《德意志意识形态》,目的是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 “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是 “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而批判的结果是,这本巨著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写的 《反杜林论》,是为了回应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但是, “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它所批判的对象几年之后就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反杜林论》却流传下来,成为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列宁的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是批判马赫主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错误思想的论战性著作,它在批判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因而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的重要标志。历史经验表明,通过对错误思想的批判,可以确立真理、发展真理,也可以阐释真理、宣传真理。批判错误思想是扩大真理的阵地所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立与破、论证与批判,是认识发展中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它们像手心手背一样不能彼此分开,既不是相互排斥的,也不能相互取代,而是相辅相成的。只立不破,或只破不立,只讲坚持什么而不讲反对什么,或只讲反对什么而不讲坚持什么,都是片面的,都是不利于认识的深化和理论的发展的。

任何肯定都是否定。坚持一种思想观点或社会主张,同时就意味着反对同它相对立的其他思想观点或社会主张,这是它的题中之义。因此,深入地论证一种科学观点,不能不批判与之相对立的种种错误观点。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阐述我们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时明确地指出,现实中存在的,还有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它们是非常亲密的两兄弟,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这里讲的破与立关系的道理是具有普遍性意义的。

既然任何肯定都内在地包含着否定,坚持什么本身同时也意味着反对别的什么,那么,是否可以用强有力的正面宣传代替对错误思想的批判呢?应该看到,正面的宣传教育固然可以成为帮助群众掌握识别错误思想的武器,但并不能代替对错误思想的剖析。一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错误思想,总是有其产生和蔓延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并且可能经过自觉的加工具备了精巧圆滑的形式,既有自己论证的逻辑,又从充满矛盾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找来了某些实例来 “证明”自己,因而并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识别的。透过复杂的现象揭示错误思想的实质是一种艰苦的理论研究工作,开展这样的研究并将所获得的思想成果传播到群众中去,是意识形态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是正面的宣传教育可以取代的。蕴含在正确主张之中的对错误观点的否定性、批评性的意见,在它们没有被展开时,还不能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可能完全没有被意识到,因此,许多人虽然熟悉并赞同我们党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但是,当一种与之相背离的错误思潮袭来时,却缺乏应有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看不到它与正确观点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尖锐对立,不能认清其谬误和危害,致使错误思潮往往得以泛滥一时。

弄清 “六个为什么”,既要讲为什么 “必须”,又要深入研究和回答为什么 “不能”,为此就不能不批评错误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政治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不批评指导思想多元化的观点;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不批评资本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能不批评 “三权分立”;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政党制度,不能不批评西方的多党制;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不能不批评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坚持改革开放,不能不批评种种走回头路的主张。划清“四条界限”,必须分析、比较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观点和主张,认清它们的本质区别。为此,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又要研究和剖析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既要深刻认识我国现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又要分析主张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表现与危害;既要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必要性,又要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既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又要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际文化竞争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有所滋长,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是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客观形势不容许我们在思想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中避开对错误思潮、错误观点的批判,不容许我们只讲“应该”、 “必须”而不讲 “不能”。为了有效地引领社会思潮,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掌握主动权,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有批判性,在坚持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敢于和善于批评、分析各种错误的思想观点,同它们划清界限。这是党中央提出弄清“六个为什么”和划清“四条界限”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之一。

注释:

① 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1日),《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788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9年9月28日。

③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22页。

④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839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18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38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页。

⑨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学习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1一2页。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界限马克思主义
界限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间隙
过去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破次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