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深情而尴尬的回望
2011-12-22牛牛
牛牛
现在90后都出来混了,而且混得老有腔调的,那大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想想有陈逸飞这个带头大哥的作品摆在这里,就去看了一眼。这个画展就叫《我们这一代——40后上海油画家艺术文献展》。40后,正宗老古董啦。不过,中国的老百姓对老一代艺术家还是非常买账的。老,说明你在江湖上混的时间长,资深,经验丰富,人脉关系错综复杂,当年上海出了个百岁老人书法家苏局仙,大家都去求他的字,后来又出了个百岁画家朱屺瞻,大家也争相收藏他的画。现在书法家年龄最大的是高式熊,离“百岁寿星”只剩几毫米了,每次笔会,数他风头最健。
这个画展在浦东成山路216号的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博览馆举办,展出30位油画家的作品130多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思想大解放,艺术大探索,画家大鼓劲,作品大丰收,现在想想都会热泪盈眶。而上海这座城市,更是国际上各种艺术思潮大碰撞的大平台,由此形成了一个富有创造精神的油画家群落,产生了一大批足以彪炳中国美术史册的作品,比如陈逸飞的《黄河颂》,陈逸飞和魏景山合作的《开路先锋》、《占领总统府》,汤沐黎的《针刺麻醉》,徐文华的《晨》、邱瑞敏的《战火青春》……这些跳动着时代脉搏的经典作品,记录着历史的脚印,已经成为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社会的精神财富。
今天,40后画家聚集起来,向一个时代挥别,也向一个新时代致敬。他们的头发花白了,当年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豪气、英气、傲气似乎消褪了,剩下的只有老而弥坚的意志,灵敏不减当年的艺术敏感与多少有点黯然的理想。但是,他们依然是一个强大,不可摧毁的文化方阵:王劼音、卢象太、魏景山、赖礼庠、方世聪、徐文华、丁荣魁、吴健、蒋昌一、夏葆元、赵渭凉、金纪发、查国钧、邵隆海、邱瑞敏、石奇人、任丽君、汤沐黎、黄英浩……还有一批紧追其后的50后:周长江、夏予冰、许明耀、陈逸鸣、刘柏荣等。不管是本土派还是海归派,他们都守护并坚持着挥之不去的理想主义情怀,建构起充满海派文化精神的绘画语言与图式,作品既依托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又突显出艺术家自身吸纳东西文化所形成的审美情趣。陈丹青是从上海走出去的,曾被陈逸飞称为“小鬼”,这一次“小鬼”出于对老前辈的尊重没有参展,但写了一篇充满真情的文章放在《我们这一代——40后上海油画家艺术文献集》大型画册里。
这本画册也极具文献价值,书中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占领总统府》、《开路先锋》、《刘胡兰》、《黄河颂》、《金训华》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还有当时作为美术创作中心之一的《解放日报》、《文汇报》的创作活动情况,还记录了陈逸飞、魏景山、夏葆元、陈丹青、王永强、汪铁等人参与并发起的所谓“素描运动”,最让我动情的应该是油画家们对艺术的追求和他们之间的友情。
40后画家已是爷叔、伯伯、阿姨了,但永远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对艺术无比真诚,而且在清贫的生活条件下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们创作是出于内心的表达,未曾想过拿到市场上卖,或进行炒作,当时也不具备这个条件与气候,所以许多作品都流失了,甚至不知去向。今天在文化大发展的形势下,硬件条件很好的美术馆一个个兴建起来,向他们征集作品,却拿不出了。这是画展的尴尬,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建档存库陈列等操作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