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团体的国内外比较分析研究

2011-12-22谢海瑛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1年6期
关键词:团体学术学会

谢海瑛

(贵州省气象学会,贵州 贵阳 550002)

学术团体的国内外比较分析研究

谢海瑛

(贵州省气象学会,贵州 贵阳 550002)

学术团体在国内外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科技领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促进作用。该文利用对比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具代表性学术团体的比较分析,从促进我国学术团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学术团体;比较分析;研究

1 引言

学术团体发轫于英国,成立于1505年的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会是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学术团体[1]。英国皇家学会、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等都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英国皇家学会,该会1660年成立,1662年7月15日得到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第一张特许状,成为第一个受到国王认可的团体[2]。在英国,只有最优秀的科学家才能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目前该会有会员1 400余人,这些会员在英国的学术地位等同于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中国的学术地位。

中国最早的学术团体雏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随着私学的发展,各种学术流派不断兴起,百家争鸣的学术阵地空前活跃,其中一些学派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学术团体特征的学术集团[3]。但直到明代隆庆二年二月(1568年)徐春甫在北京发起成立的“一体堂宅仁医会”,才是中国学术团体的开端[4]。近代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当属成立于1915年的中国科学社,它对各专业学会的创立与发展有指导与示范作用,其创办的《科学》杂志1915年1月正式在上海发行,该刊率先改汉字竖排为横排,率先引进西式标点符号,是为中国出版史上的创举[4,5]。

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科技及科技人员的重视,学术团体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接近44.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约24.5万个,而科技与研究类的学术性社会团体有19 494个,除233个为中央级外,其余均为省级及以下学术社团[6]。

2 国内外具代表性学术团体概貌

2.1 国外

从表1可以看到国外一些具代表性的学会的基本概貌,这些学会在承担的社会职能以及管理方式、经费来源等方面都极为相似。

表1 国外具代表性学会概貌

续表1 国外具代表性学会概貌

2.2 国内

国内的学术团体在学会宗旨、工作范围以及管理体制上都沿袭着相同的方式,这里以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概貌作为例举。

表2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概貌

续表2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概貌

3 国内外学术团体比较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美国的学术团体可能是最原生意义上的学术团体,它的主要功能就在于提供学术交流和促进科学普及,专业培训,学术奖励,还有就是出版杂志,经费来源都是社会捐助和会费收入。但美国的学术团体学术权威性很高,政府科技决策时一般都要征求有关学术团体的建议,其学术权威性的社会特征很明确。其运行机制是由选举出来的委员会(或董事会、理事会等)负责学会的发展方向,确定大型活动的规划以及经费争取,这些委员会(董事会、理事会等)的成员都是兼职,而学会里具体的办事机构的人员则由委员会(董事会、理事会等)向社会招聘,并且是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学会的事务性工作。一般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是学会最大的活动。

加拿大的学术团体与英国的学术团体运作方式比较类似,在经费来源渠道上比之美国更加多元化,除有会费收入、社会捐助外,还有政府基金、投资收入和服务收入等。

我国学术团体均有着共同的宗旨,在各自的学科领域中开展着大致相同的业务工作,管理上实行由民政部门和中国科协技术协会负责登记管理和业务指导、挂靠单位实施直接业务管理的体制。这些学会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威望,每年举办的学术年会吸引着大批的科技工作者参加,例如中国气象学会近年来举办的学术年会,均有近1 000名左右的科技人员与会。这些学会都设置有各类学术奖励推荐和评审项目,为科技工作者的价值体现提供了规范的渠道。如这些学会均负责推荐科协系统“两院”院士候选人,中国气象学会设置有两年一次的“涂长望青年科技奖”评选,每四年举办一届科普工作及科普作品评奖、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评奖;中华医学会设有经国家科技委正式登记的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自1993年设有“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工程大奖)”、优秀论文奖和优秀高校毕业生奖等;中国建筑学会设有“建筑创作奖”、“青年建筑师奖”、“优秀建筑结构奖”和“优秀论文奖”,受建设部的委托,负责全国“梁思成建筑奖”的评审工作等等。

3.1 国内外学术团体异同分析

3.1.1 团体使命 国内外的学术团体都有将本团体的使命(国内团体一般称为宗旨)写入团体章程中作为团体努力的目标,团体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使命(宗旨)来进行。相比而言,国外学术团体使命表述简洁清晰,而国内的学术团体使命(宗旨)表述较为复杂。但有一个基本点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通过促进学科的发展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3.1.2 职能及其拓展 不论是国外学术团体还是国内学术团体,在职能(又称工作范围、业务范围、主要任务等)上主体上都是共同的,沿续着学术团体共有的特性: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培训、出版学科期刊、学术奖励、科技建议等等。所不同的是,由于国外学术团体在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上是属于独立于政府的方式,因此这些职能的界线很容易界定,而国内的学术团体由于其属于政府主导方式,在历史沿革过程中,这些职能的从事主体变得模糊,有些仍主要由学术团体在做,如科学技术普及;有一些由学术团体与政府部门联合在做,如学术交流、科技奖励评审;还有一些已基本上是由政府部门在做了,如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一些职能只是形式上的表述,实际运作中并未由学会在履行。

3.1.3 经费来源 国外的学术团体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不接受来自政府的经费资助,恰恰相反,仅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乎每一个学术团体都以各种方式接受来自政府的经费资助,所不同的是,由于国外的学术团体在运作上是独立的,因此,对这些经费的使用有较大的独立支配权,但国家通过各种法律对学术团体使用这些经费进行约束和监督。接受社会捐助是国外学术团体主要经费来源渠道之一,比较而言,国内的学术团体这方面较弱。另外,服务性和投资性收入在国内外学术团体的经费来源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另外一块相同的经费就是会费收入。

3.1.4 与政府的关系 在这一点上,国内外学术团体区别较大,国内学术团体一般以政府部门的分属机构存在(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单位),在运作上从属于业务主管单位或挂靠机构,工作主要围绕从属单位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而国外的学术团体在运行机制上独立于政府,虽然也接受政府资助,甚至政府资助作为团体运作经费的主要来源,但决策是由会员选举出来的委员会(董事会、理事会等)负责。

3.1.5 管理方式及管理层的产生 国内外学术团体同样有着本质区别,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国外学术团体的管理层(即理事会或委员会、董事会)一般是实行由会员选举产生的方式,而国内虽然也经过选举的程序,但主要负责人一般由挂靠单位委派和任命,尽管199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中办发[1998]17号文《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通知》,但大多数学术团体为了工作开展的便利,还是由现职领导兼任董事会(理事会)管理职责,行政化管理方式较为明显。

3.2 借鉴与启示

从上述具代表性的国内外学会的比较分析来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术团体,都是具有独立法人的组织,都具有人才荟萃、社会网络丰富等特征,相互间与国际上的科技组织具有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但由于法律政策环境不同,与政府的关系及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国外的学术团体地位更加超脱,同行认可度、社会认可度和学术权威性更高,更有利于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执业资格认证、技术标准、规范制定、技术鉴定和技术事故鉴定、设立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评定、科技评估、立项可行性评估、发展规划咨询论证等方面发挥社会地位超脱的优势,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①在与政府关系上的独立性使得学术团体对其运作具有更大的自主性,这有利于增强学术团体的责任意识。

②学术上的权威性使得学术团体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在国外,能够加入本专业的学术团体,成为其会员,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因为这代表着专业领域内对其学术水平上的认可。

③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使得国外学术团体资源较为充足。

④管理机构实行选举方式使得国外学术团体更有生命力。由会员选举产生的管理机构是对会员负责,而由挂靠单位任命或委派的管理者只对挂靠单位负责,那么,团体运转的有效程度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挂靠或委派单位对改革发展的认识高度以及对社团工作的重视程度,例如从贵州省省级学会目前情况来看,一部分学术团体就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国外情况而言,会员对自己选举产生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信任度更高、监督也更到位,必然会促使学术团体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一是国内学术团体发展过程中还需逐步完善的问题,二是体制差异的原因,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四是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样,学术团体的发展及运行机制也并无定式,关键是要以有利于学术团体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对社会做出贡献和有利于广大会员来确定,应讲作用的发挥,讲社会参与性和对社会发展的有效,在中国,学术团体应该也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国情的生存和发展之路。

[1] 罗兴波.1660-1680年间的英国皇家学会[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

[2] 古俊贤,等.中国社团发展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3] 郭建民,尹小满.中国社团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225-255.

[4] 樊洪业.中国科学社史事汇要(连载)[J].科学,2005,(1-6).

[5] 张剑.中国科学社与科学社团[J].科学,2005,(6):42-43.

[6] 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462.

N26

B

1003-6598(2011)06-0056-04

2011-11-15

谢海英(1965-),女,高工,主要从事学术团队方面的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团体学术学会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会分享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