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空间与机制

2011-12-21田喜洲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院重庆400067

关键词: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

田喜洲,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空间与机制

田喜洲,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统计年鉴,根据服务业的中间使用率,运用参数估计方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及制造业对它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间接就业效应,增加该类行业的就业人数会成倍的增加全社会就业人数。此外,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空间及机制不尽相同,其中影响较大的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制造业;影响空间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劳动力总量增加、失业率上升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农业新增劳动力的边际劳动率为零甚至为负数,农业不仅不能吸纳就业,反而在大量的释放劳动力。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大量引入,工业部门也出现资本、技术排挤劳动力的现象,使得工业对劳动力的吸纳十分有限。配第-克拉克定理就说明了这一问题:随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劳动力会由农业转移到工业,最终,再由工业转入服务业[1]。这一定理随后也得到了库兹列次[2]121-135、钱纳里[3]85-93等人的验证。所以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对就业的贡献也将不断增加。

由于服务业涵盖面广、涉及部门多,既有传统部门、又有新兴部门,既有资本密集型行业、又有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在分析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时,应当将服务业进行分类。目前,流行的方法是把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并且,当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主要为中间投入提

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会远远超出主要为最终消费提供服务的消费性服务业。如Juleff通过对英国1971-198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而服务业就业人数呈现增长,并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速度是其它服务业就业增长速度的3倍多,证明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增长的重要贡献[4]。在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进行研究后,Klodt也指出:导致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制造业部门的中间需求[5]。Guerrieri和 Melieiani通过研究丹麦、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及美国6个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早期的金融、通信、工商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的最终需求、中间需求及总产出后指出:制造业的存量结构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重要影响[6]489-502。为了能全面深刻的了解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及其外部影响因素,本文将分解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以此厘清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的形成。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确定

虽然,人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有了共识,但是由于学者在进行研究时使用的方法存在差异,使得学术界对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实际划分有所差异。例如:黄俊英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应当包括法律会计服务、土木建筑服务、顾问服务、广告、设计与出版①黄俊英:《台湾服务业发展与未来展望》,服务业管理研讨会论文,1987年。;边泰明则将国际贸易、运输、仓储、通信、金融、保险、不动产服务、法律会计、顾问服务、资讯、广告、设计认定为生产性服务业②边泰明、王忆静:《生产性服务业区位与区位发展之研究》,台湾科学委员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1997年第11-58页。;段杰、阎小培又认为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业、邮电通讯与交通运输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业、进出口贸易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10]27-30。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主要为满足中间需要提供服务,而不是为最终消费提供服务的行业。本文将利用部门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各服务业的中间使用率,并运用参数检验的方法确定生产性服务业中间使用率下限,最终确定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范围。

对于服务业产出的使用只有两个途径:最终消费与中间使用。我们将各个服务业的总产出100等分,每一份记为一个单位服务产品,看作一个统计样本。在实际中1%的服务产品并不是一次服务提供的,以1%的服务产品作为一个样本实际缩小了总体样本数量,使得计算条件更为苛刻,计算出的结果可信度更高,所以1%的服务产品作为一个样本的假设条件是可以接受的。考虑每一份(即总产量的1%)如果用于最终消费记为0,用于中间使用记为1,假设流向是没有倾向性的,即流向最终消费和中间使用的概率相等,则一个行业的产出流向为一个0 -1 分布 B(1,p),其中 p=0.5。由于有100个样本,属于大样本量,可以将0-1分布看作正态分布。根据定理:任何一个分布函数的均值函数的分布的均值与原函数分布函数的均值相同,但标准差是原分布函数的(n为样本量)。可得。由此构造标准正态分布统计量:

进行如下假设检验:

H0:p<0.5(该服务部门产出的分配有意识倾向最终消费,不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H1:p>0.5(该服务部门产出的分配有意识倾向中间使用,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在此我们采取1%的置信水平,查表得置信水平 α =0.01 时,Z0.01=2.33,根据标准化统计量计算可知¯x。所以当某服务部门高于61.6%的产出用于中间使用时,认定该部门的产品不倾向于分配给中间使用的概率低于1%,所以将服务业中中间使用率高于61.6%的部门认定为生产性服务业。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非正规金融机构逐步在农户消费信贷中成为主角[3]。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户的资金需求除了生产性支出之外,还存在着消费信贷等生活性支出, 如婚丧嫁娶、购房、治病、子女上学等,并且这种“非农”的生活性金融需求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而手续简便、期限灵活、服务方便的非正规金融的存在,能较好地解决急需借款但又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的生活性资金需求,扩大了农村生活性资金的供给,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

中间使用率可以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ui为i行业的中间使用率,xij为i行业对j部门的中间投入,V表示i行业的总产出。通过计算各个服务业的中间使用率得到:交通运输及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5个行业的中间投入率均超过下限61.6%(见表1),所以本文将这5个行业认定为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

表1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率

值得注意的是,被许多国外学者认定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房地产业,根据公式(1)计算得到中间投入率只有28%。这可能是由于房地产企业大多只开发和销售居民住房,其中间投入率低,在中国不具备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所以本文生产性服务业不包括房地产业,这可能和国外一些学者的惯例有所出入,但符合中国国情。

三、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分析

就业效应包括直接就业效应与间接就业效应,本文将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与间接就业效应得到其总的就业效应。

1.生产性服务业直接就业效应

直接就业效应是指当行业增加值增加一个百分点时所引起的该行业的就业率的上升量。公式表达式为:

其中E1表示就业弹性,也是直接就业效应;L表示就业人数;Y表示国民生产总值。根据公式(2),利用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2006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见表2)。

表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直接就业效应

由表2可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较高,说明这两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较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的直接就业效应较低甚至为负数,说明当国民经济上升时没有直接引起这几个行业就业人数大量的上升。但这并不能说明这几个行业的就业效应低,因为这几个部门都属于后向关联度高的部门,这说明它们的间接就业效应会较高。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就业弹性为负数,作者认为这只能说明一个年份的生产总值与就业的关系,并不具备解释经济意义的能力。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2006年这两个部门的就业总量减少,但外部因素对这两个部门的生产总值产生了较大的正影响,抵消了就业量减少产生的负影响,使得就业弹性为负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属于资金密集型部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部门,这两个部门不会出现技术大量排挤劳动力的现象,所以当就业数量上升时会引起生产总值的增加。

2.生产性服务业的间接就业效应及总效应

为了计算简便,本文将2007年中国42部门合并为8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该8个部门分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5个生产性服务业及除5个生产性服务业外的其他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包括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科学研究事业、中和技术服务业、其他社会服务业、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对于间接就业效应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E2表示间接就业效应,ΔL2为该部门引起的间接就业增量。ΔL2的计算公式为:ΔL2,其中Gi为该部门对i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Pi为i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可以根据公式(3)和总效应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间接就业效应和总效应(见表3)。

表3 生产性服务业的间接就业效应及总效应

由表3可知,生产性服务业的间接就业效应远远高于其直接就业效应,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是利用自身较高的关联度,通过其他部门解决就业问题的。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间接就业效应高达55.99%,总效应为56.52%,这意味着该部门的增加值每增加1%,会引起全社会就业人数增加该行业就业人数的56.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及金融保险业,这三个部门也具有较高的就业效应,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部门就业人数总量大,所以当生产总值上升一定量的时候,引起全社会就业人数增加量也较多,同样具有较高的就业贡献率。总效应最低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其值为17.97,但这也高于其他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其他服务业就业效应为13.1,说明服务业的就业效应大部分可以由上述5个生产性服务业来解释,证明了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研究是有意义的。

生产性服务业的间接就业效应高,其就业量就相当于一个基础量,它的增加首先引起该部门生产总值的增加,然后通过影响力系数带动其他部门生产总值的增加,最后拉动就业量的上升。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间接就业效应高,该行业就业量的增加会引起全社会就业量成倍的增加。所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量,会大幅提高社会就业总量。而要想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量,达到提高社会就业总量的目的,需要研究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因素,才能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措施。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之间具有紧密联系。Guerrieri&Melieiani指出:制造业的存量结构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重要影响。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同样会受到制造业存量结构的较大影响[6]489-502。胡晓鹏、李庆科通过对苏、浙、沪三地1997-2002年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研究,利用共生理论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苏、浙、沪三地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逐渐降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越来越依靠最终需求的带动[11]33-46。孙德祥、徐希燕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制研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共生模型,证明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之间具有重要影响[12]74-79。所以下文将分析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认清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量的外部因素,以至于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量,进而大幅提升全社会的就业率,缓解就业压力。

四、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

在此,本文提出影响空间的概念。笔者认为甲行业对乙行业的产值或就业产生的影响是该行业内部各个部门分别对其产生影响的总和。由于各个部门对乙行业影响的方式不同构成了甲行业对乙行业影响的多个维度,形成空间;由于各个部门对乙行业影响的大小不同,确定了甲行业对乙行业产生影响的点在空间的位置。例如:甲行业是通过A、B、C三个部门对乙行业产生影响,则甲行业对乙行业所构成的空间 Φ(A,B,C);设行向量 M=(α,β,γ),α,β,γ表示A、B、C三个部门在甲行业中的权重,列向量N=(a,b,c)表示三个部门分别对乙行业影响的大小;则甲行业对乙行业的影响在空间Φ的位置D=M*N,即:

采用影响空间的方式表示一个行业对另一个行业产生的影响,不仅可以清楚地分辨影响的大小,还可以认清影响机制的形成和结构,有助于制定出更为精确的政策措施指导发展。

1.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的空间构成

根据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制造业包括16个部门,分别是:(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纺织业、(3)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4)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5)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7)化学工业、(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金属制品业、(11)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1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14)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5)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6)其他制造业,下文为方便表述,各部门用对应括号里的数字代替。根据公式¯B=(I-^βA)-1-I,计算得到制造业的每个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都具有正的完全消耗系数,即每个部门都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就业。所以我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是一个16维度的影响空间,表示为Φ(1……16)。

本文用各个部门增加值占制造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各个部门的权重,其各个部门权重值的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制造业各部门权重值

由表4可以看出制造业16个部门中各个部门增加值所占比重差别很大,其中1号部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7号部门化学工业、9号部门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这3个部门增加值在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都超过了10%,相反4号部门、15号部门、16号部门的比值只在1%左右。可见制造业内部各个部门差异很大,所以有必要研究其各个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的影响,以认清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机制。

2.制造业各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

本文利用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来研究制造业各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投入产出表能够通过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清楚的描述整体经济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展示出整体经济的运行情况。完全消耗系数Bij表示第j个部门的一个单位最终使用的产出量所完全消耗的第i个部门产出的数量。其表示的影响方向是j部门对i部门进行影响。

根据对完全消耗系数意义的解释推导出制造业各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影响的公式:Sij=bij/pi。其中Sij为第j部门对第i部门就业的影响值,bij为完全消耗系数,pi为第i行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制造业各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值乘以制造业各个部门的权重值就得到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空间(见表5)。

表5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的影响空间

在表5中影响空间的影响值对应的部门是按顺序与1至16号部门相对应。如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构成的影响空间为 Φ(4.07,1.77,1.47,0.85,1.36,1.27,4.6,4.68,7.1,1.53,3.64,2.62,2.79,3.09,0.51,0.43),则表示制造业通过1号部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造成的影响为4.07;通过2号部门纺织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造成的影响为1.77,以此类推,最后一个值表示制造业通过16号部门其他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造成的影响为0.43。影响空间里数值的单位为人每亿元。设制造业j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i部门就业的影响值为xij,则表示制造业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会通过第j部门引起生产性服务业i部门增加x个就业量。i部门的各个影响值可以和加表示整个制造业对i部门的影响。如制造业通过1号部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造成的影响为4.07,表示制造业生产总值增加1亿元,会通过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引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4.07个就业人数。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影响空间的值和加得41.77,这表示制造业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会引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就业人数增加41.77人。

由表5可以看出制造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的影响最大,总影响达到41.77,而其中主要是通过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就业进行影响,其影响值分别为 4.07、4.6、4.68、7.1,制造业通过这4个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造成的影响达到总影响的48.96%。制造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就业的影响也高达30.91,意味着制造业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会引起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增加30.91个就业机会。其中制造业主要通过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的就业进行影响,影响值分别是 3.78、3.16、4.17、3.05,占总影响的45.81%。制造业对金融保险就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值分别为17.47、17.85,其中主要通过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金融保险业就业进行影响,影响值分别为1.8、1.87、2.2、2.3、1.74,占总影响的 56.73%;制造业主要通过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进行影响,影响值分别为2.43、2、2.29,占总影响的 37.65%。制造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就业的影响偏低,各个部门的影响值均在1以下,这说明我国还是以机械化生产为主,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生产方式并不普及,所以导致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偏低。可见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较高,构成了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主要影响空间。

五、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得出结论:生产性服务业具有较高的间接就业效应。所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量会创造出成倍的就业机会,从而增加总就业量。而多数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对劳动力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应当通过各个高校,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应当鼓励和支持各中专、高职院校的发展,使其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生产性服务业普通岗位的人才,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补充。并且政府应该要求企业每年从利润留成中提出一定比例的培训基金,用于职工的教育培训。这既能提升企业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又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

制造业中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这几个部门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的影响较大,发展他们可以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率。这几个部门的属性差异较大,所以应当区别对待,依据各自的特点和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但重点应当从人才、资金和技术三方面发展这几个部门:提高就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加大引资力度,在以上部门中造就大型企业带动整个部门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其中制造业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影响偏低也证明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的必要性。

在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时候应当考虑其与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度。无论是制造业还是生产性服务业都不是孤立的部门,只有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取得增加值和就业量增长的最大值。

[1]Clark,C.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acmillian Co.Ltd,London,1940.

[2]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3]钱纳里:《工业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4]Linda,J.“The Strueture of 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 Employment in Great Britain”.Working Paper,Socoial Science,1993:(4).

[5]Klodt,H.“Structural Change Towards Services:the German Experience”.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IGS Discussion Paper,2000.

[6]Guerrieri,Melieiani.“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Interdenpendence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tructure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

[7]Greenfield.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8]Machlup.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L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9]Browing,Singleman.The Emergency of a Service Society:Demographic and Soe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of the USA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Springfield Virginia,1975.

[10]段杰、阎小培:《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发展研究》,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第3期。

[11]胡晓鹏、李庆科:《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生关系研究》,载《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12]孙德祥、徐希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载《经济管理》2008年第12期。

Impact Room and Mechanism of Manufacture Industry on Employ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TIAN Xi-zhou

(Management School,Chongqing Technological&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Based on middle use percentage of service industry,the paper applies Chinese input-output table and Chinese Statistical Yearbook to analyse the impact room and mechanism of manufacture industry on employment effects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has strong indirect employment effects.Increasing its employment will lead to fold increase in the whole social employment.Additionally,the impact room and mechanism of manufacture industry on employment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re different;communication industry,storing industry,postage industry,stock and sale trade industry show bigger effects.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employment effects;manufacture industry;impact room

田喜洲(1968-),男,河南潢川人,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暨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旅游经济。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07XJL006);重庆市教委科技项目(KJ090722);重庆市教委社科项目(10SKH06)

2010-09-21

F207

A

1671-7023(2011)03-0073-07

责任编辑 陈卓淳 丘斯迈

猜你喜欢

加工业生产性服务业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运行发展现状
与Arburg(阿博格)携手共进塑料加工业的数字化未来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