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来源及排解对策
2011-12-20沈红霞
摘 要: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员工面临的压力也愈加沉重,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状况已经成为了一大社会问题。故此,及时发现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来源并找出科学的排解对策刻不容缓,关注企业员工心理压力问题是落实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企业员工;心理压力;来源;排解对策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进城市成为企业的一员。农民工在为企业发展、城市建设带来福利和获得自己安身立命资本的同时,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也时刻伴随着这些由农民所转型的企业员工。面对压力,个体差异表现明显:心智成熟、意志坚定的员工能够做到“化险为夷”,将压力转为自我成长的动力;心灵脆弱、意志单薄的员工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压力成了“拦路虎”,极端者选择自杀的例子屡见报端,富士康“12跳”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故此,关注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问题成为了一个紧迫课题,下文将对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来源作一探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排解心理压力的具体对策,以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人性化提供绵薄之力。
一、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来源
(一)来源于企业员工自身的心理压力
“当局者迷”,很多情况下,企业员工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来源于自身的原因,既包括因自我期望值过高的“庸人自扰”,也包括个体对外界环境适应性的程度。
1.自我期望值过高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员工不考虑自身的实际能力和条件,对自我期望值过高,一旦现实条件无法满足内心的需求,容易产生失望情绪,在心理落差状态的支配下,往往自我加压,生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不能面对现实、脚踏实地。
2.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差
农民进城务工离开了曾经熟悉的乡土环境,在城市中“打拼”经常会遇到来自工作、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的棘手问题,正所谓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在“陌生”的社会中缺乏适应环境的智慧和能力,“碰壁”容易转化为一种生存压力,酿成悲观、失望心态。
(二)来源于企业的心理压力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人力资源“富余”的背景下,企业员工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不断提升,同时,企業以营利为第一要务,一些没有远见的企业往往缺乏关注员工生存和发展状况动力。
1.企业工作条件和环境恶化的影响
在企业间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企业的微利经营决定了一些企业采取以降低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标准为发展策略,随之带来的是企业员工工作条件和环境的恶化,在“烟尘滚滚”、“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员工心理充满了悲愤和不愉快,而这种亚健康的状态久而久之就转为一种对工作的“惧怕”和“逃避”心理压力。
2.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稀缺”所引致
随着农民工大军进城队伍规模的扩大,城市企业就业机会显得“捉襟见肘”,在买方市场的条件下,企业对应聘者的“挑挑拣拣”和“动辄炒鱿鱼”的做法让企业员工缺乏安定感和归属感;同时,买方市场又注定了员工之间在发展机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恶战。可见,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的“稀缺”成为了企业员工承受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
3.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平添压力
实践中,一些企业存在着违规要求员工超负荷加班、安排员工从事危重劳动和克扣员工工资等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现象,这些行为使本属弱者的企业员工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在强弱地位悬殊的情况下,员工只能忍气吞声,将心中的不满和委屈所引起的压力“潜伏腹中”,高压的工作环境充满着对立情绪、火药味十足。
(三)来源于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压力
1. 来源于家庭的心理压力
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家庭经济条件不理想,打工的收入往往成为贴补家用的重要经济来源,而企业员工工资偏低和不稳定的现状则加剧了企业员工在承担家庭责任时的压力。沉重的生存和家庭压力让一些低收入的企业员工“喘不过气来”,在负重前行的路上容易产生悲观、消极和急躁的心理,进而引致不安心工作甚或频繁跳槽的结果,更有甚者选择自杀或铤而走险的违法犯罪道路。
2.来源于社会的心理压力
农民工是企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大多进城农民工的文化素养偏低,难免将曾经的“乡土”气息带到企业的工作和生活中来,在城乡二元分化结构得不到融合的模式下,由农民转型的企业员工的谈吐言行容易遭致企业管理者和城市居民的“反感”甚或歧视。至此,企业员工本能的自尊与来自社会外在的“冷遇”产生强烈的矛盾和对抗,无形中给企业员工带来了受排挤的心理压力。
二、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排解对策
(一)企业员工自我认知的科学性
常言道: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客观、科学、准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特点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好高骛远或者妄自菲薄都不是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事情处理的效果。针对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相当程度上来源于自身的“庸人自扰”,相当一部分企业员工时常感到“难以负重”是基于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而产生。人需要有奋斗目标,但目标的设定必须科学可行,同时付诸“脚踏实地”实践才能凑效。知彼知己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是给自己减负的根本途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自己是生活和事业的主导者。
(二)企业暖心工程的启动
企业的财富增值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企业员工的辛勤付出和创造力,增进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是确保企业人力资源持续提升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变革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层级性和对立性关系有助于改善企业员工对于管理方法和策略的接受程度。企业应当真正将企业员工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在生活上关心员工的冷暖、善于倾听员工的建议,并最大程度改进员工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从根本上祛除企业与员工之间仅仅是“赤裸裸”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使企业员工在舒心的环境中体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分子,消除心中的“疙瘩”,自然心里压力也就荡然无存。
(三)心理干预方案的跟进
毋庸讳言,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伴随而来的是员工工作节奏的加快和各种风险事故的增加,在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日益“狭小”的背景下,企业员工客观存在着不可“熟视无睹”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内外交困的心理压力很多时候不是企业员工自我调试或者企业“建造咖啡厅” 就能排解的,必须本着科学和负责任的态度,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方案,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付诸于软硬件干预设施,真正从根子上排解企业员工“积劳成疾”的心理压力,还员工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企业、社会和政府最大限度地关注企业员工的就业和成长
现实中,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来源于就业机会的“短缺”和员工福利的“不足”,企业员工作为场经济的重要建设者,理应有机会享受经济改革和发展带来的成果。企业和社会应当多方筹措、多策并举,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赋予员工最大限度的福利,关注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此外,有关劳动执法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用工制度的监督和稽查力度,确保企业员工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让企业员工在法治环境下安心工作。因此,只有企业、社会和政府真正将企业员工的就业和成长作为自身战略性目标来对待,企业员工才得以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五)实现家庭、企业和社区的无缝对接
企业员工扮演者多重角色,既是家庭的顶梁柱,又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社区的生活者,多重角色的互换一方面满足了企业员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角色的冲突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企业员工角色的多重性实质上蕴涵着压力的多元性,在家庭负担日益沉重、工作强度不断提升和社区生活环境不容乐观“三重大山”的夹攻下,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在家庭、企业和社区这一纽带中寻求衔接才是破解问题的正道。笔者认为,建立家庭、企业和社区的常态联系制度则是一合适路径,三方之间加强沟通,及时反馈企业员工的心理动向,并有效解决企业员工遇到的实际问题,让企业员工真正感受到来自家庭、企业和社区的温暖,能安心创业,避免因沟通不及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六)营造企业员工是城市主人的氛围
企业员工中的大多数来自农民,农民工成为了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企业员工理应有权利分享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成果。随着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的日益完善和稳步实施,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也不断提升。在城乡二元结构日渐模糊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居民不应再视农民工为“异己”,农民工兄弟是自己身边不可缺少的依靠和朋友。有关部门和媒体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农民工当中的典型代表,让城市居民了解新时代农民工的蓬勃朝气,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问题,让农民工真正以主人翁意识参与城市建设、融入城市生活。
三、结论
企业员工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关注企业员工的心理压力就是关注家庭、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心理压力的来源多元化,企业员工、家庭、企业和社会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态度为企业员工心理压力的排解对策并举,共同营造积极、向上、活泼的企业文化氛围,还企业员工一个健康、活力心态。
参考文献
[1]郑明刚.论重视员工心理健康[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2]张知光,丁明,蒲晓霜,谢才文.广州市239名外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华南预防医学,2011(1).
[3]黄俊秀,王志中.从富士康员工系列轻生事件看企业员工心理维护[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2).
[4]郭明霞,张江波.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救助问题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13).
作者简介:沈红霞(1968-),女,安徽合肥人,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291大队人事科副科长,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文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