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综述
2011-12-20杜磊黎青
杜磊 黎青
摘要:本文主要对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创新,城市建设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gives a general view of Chinese Innovational Urban Construction Research
Key Words: innov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纵观美国、日本等公认的创新型国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归根结底又源自城市的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是提升城市竞争能力的关键举措。所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已成为承接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必然选择。自2000年以来,国内关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文章为数较多,仅核心期刊就发表论文116篇,博士论文7篇,硕士论文25篇。本文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从以下方面对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界定
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杨冬梅、赵黎明等人根据创新型城市(或创新城市)的两种英文表述“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从字面意思上提出,前者有“创造性、创意”的含义,因此可以将其译为“创造性城市”或“创意城市”,后者则包含“创新的、革新的”之意,因此可以被称为创新型城市或革新型城市。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争、包容梦想的文化氛围,城市居民具有崇尚创新、向往创新的强烈精神追求,各个社会实践领域普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各行各业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走上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狭义创新型城市是指一个城市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确立并推进以企业为主体要素的自主创新模式,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名牌企业、产品,以技术创新或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现在得到较多认同的创新型城市是指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纵观“创新型城市”概念的演变,该理论提出的早期阶段,人们对它的认识停留在狭义的理解之上,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大家逐渐更认同它广义的概念。在关注以科学进步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加强了司法、行政、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尤其是思维、观念、制度等方面。
二、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
国内学者提出的关于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创新型城市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构建创新城市需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在任何文献中都是被公认的,即:创新主体,即开展整个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创新型城市,其创新活动主要由创新主体来完成,创新主体是创新型城市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创新资源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创新机制,是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保障,是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创新文化,是维系和促进创新的基本环境,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创新型城市是以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创新文化这些核心要素为支撑,均衡的受力形成城市持续创新能力,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木桶效应”,继而有可能导致创新型城市的构建功亏一篑。
三、创新型城市的实现路径
由于不同城市有其自己独到的区域理论,故而关于创新型城市实现途径方面的相关文献较多,且基本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纵观比较,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思维上的创新(或者说软创新)从而带动城市创新的模式,第二种模式是通过经济手段并积极发展地缘战略从而发展经济以带动城市创新。具体内容描述如下:
(一)思维方式的创新模式
构建创新型城市应大力培育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先进城市文化,应选择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与实施路径,应充分发挥科技与文化两个驱动力以构筑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新集群,要完善政府治理机制,从而加强地方政府的领导。
要以“创新思路”去建设创新型城市,即要从模仿思维转为创新思维,从借助经济优势发展转向借助创新优势发展,把自主创新的原动力、集聚力、带动力注入到优势经济之中去;从投资拉动转向创新拉动,从生产要素驱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转向以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为主。
(二)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
创建创新型城市首先需处理好城市内部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从而通过经济的竞争使其成为一个共赢的搏弈,形成一个通过自由竞争,产生一般均衡即相互间制衡的一个最佳状态的合理的城市治理结构。
立足区域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创新发展战略规划。他提出创新型城市实施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全面的战略规划制定,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对城市资源进行必要的考察分析,并对城市创新发展阶段性特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判断后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城市文化体系。
单项技术研发和单项技术创新是构成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因此,建设创新型城市就应该明确技术研发的市场化导向,注意单项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集中资源推进整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过程,努力实现集成创新。
(三)两种创新模式的比较
从不同的论述可以看出,第一种注重思维、文化创新的模式会使得城市的创新型构想在经过时间历练、文化沉淀后水到渠成的实现,但是这种“偏软”方式相对第二种模式会花费较长时间;而第二种模式则以经济发展实现带动创新型城市的“偏硬”模式会使得城市GDP发展较快,收益明显,但忽略思维、文化的创新会给城市创新造成“瓶颈”,在经济繁荣一段时间由于思维方式的相对滞后而导致经济缓步不前。
总之,建设创新型城市,应该“思维方式”和“经济创新”两手都要抓,在确定以哪种创新模式为核心后以此点带动全面的发展,重视技术的集成创新,注意单项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形成一大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在市场研发的过程中使得思维同步创新,继而推进整个城市创新文化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标准
要想成功的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深入地了解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本质,从而根据其地域特征制定出相应的、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不同的城市有其特定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支柱产业、根据地域及经济发展状况,其创新制度以及创新文化必然也有所不同。
从宏观的角度确定了一个包括创新环境、创新动力和创新绩效在内的三维的评价体系来衡量城市的创新力。创新环境包括城市支持创新的硬、软环境,前者如科技基础设施,后者如制度设计和政策供给,还涉及生态环境。创新动力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物质资源投入和企业创新情况等。创新绩效包括创新成果产出及其對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还可涉及节能减排的情况。这种评定标准比较全面的覆盖了构建创新型城市各要素,但在这个体系中,所构成的硬环境因素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但是软环境比如制度设计、生态环境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动力无法在短期内直观表现出来,且没有考虑到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制约。
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考虑到了各创新要素之间的合力,提出应该根据科技创新、新技术产业化和品牌创新这三者的综合创新能力对其进行评价。该学者提出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能力的原动力,是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的基础;新技术产业化是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必要环节。这种创新模式比较偏重经济创新,故而对创新型城市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有所忽略。
针对我国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研究中存在的评价技术创新或区域创新体系的指标体系绝大多数以统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公布定量指标为主,对定性影响因素和环境因素考虑不足的问题,将制度环境(包括人力资本激励程度、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有形财产保护力度)、科技创业环境、制造业地方专业化指数、万元GDP能耗等也作为三级指标纳入创新型城市建设指标评价体系。这种理论由于有具体的衡量标准,相比上述观点更易实施,但由于创新型城市的构建是各个因素之间合力的结果,不能通过数据是否达标而简单衡量,故而稍显僵化。
基于城市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表现,从全方位的提出了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六个方面: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全社会创新能力,既合作又竞争的网络化创新能力,行为主体素质综合化的全面性创新能力,企业集群的互动式创新能力,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等全方位创新能力,静态与动态比较优势集成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能力。这种模式较为理想,但由于涉及面较广、且以软实力的构建为基础,故而具体实施方式有待商榷。
总的分析来看,科技的创新投入是城市创新的必须条件,经济、制度以及文化的创新也是不能忽略的内容。至于其中具体的优先性,需要根据具体城市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着城市系统多因素的创新,特别是各因素之间的整合和协同作用。在此过程中,城市创新能力即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是评价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标和影响因素。
五、结论
通过对有关创新型城市构建的分析,可以发现现有的文章研究角度多为宏观分析其含义、构建要素或实现途径、评价标准以及具体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创新型城市的实现过程中各个主体间的互动即合力是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动力,但截止目前,对创新型城市建设主体互动机制的实证研究尚属空白。
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四个主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构成“创新链”。政府部门在创新过程中纵观大局,以宏观角度去推动、引导管理以及协调其他各部门,有助于创新过程的良性发展。科研院所以及各大专院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动力要素和来源,这是创新过程中的核心。企业是把科技转化为具体生产力的途径,所以在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以大专院校为依托,辐射周边,“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上,要推进高新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中介机构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任何一方面的缺失或滞后都会导致“木桶效应”,无法使创新型城市建设顺利实现。故而對于创新型城市实现过程中各个主体间的互动机制的研究,将会有一个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