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中国建筑的平衡点

2011-12-20马建华李琳杰侯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
关键词:建筑师全球化建筑

马建华 李琳杰 侯薇

摘要:本文通过探索日本建筑师在抵抗全球化运动中的成就,尤其是一些新生代建筑师立足于本国,对现代主义提出的独立诠释,分析了日本当代建筑师如何在建筑全球化运动和本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找到符合本国当下国情的平衡点,以期为中国建筑师从中得到启示,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之路。

关键词:建筑全球化运动传统平衡点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建筑方面也不例外。隋唐时期,日本对唐文化的热情吸收能力是惊人的,在不长的时期内,其建筑样式迅速从飞鸟样式过度到奈良时代前期的以初唐样式为基础的白凤样式,然后向盛唐样式发展,形成了所谓的天平样式。这时,日本建筑样式已逐渐趋于成熟和定型化,至今没有太大的改变。可以说,日本建筑在吸收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坚持着本民族的特质,从而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日本建筑文化。

然而,日本在当代建筑方面却有很多优于中国的方面,尚且不说大批优秀的享誉全球的著名建筑师,日本本土当代建筑的成就就已经是很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了。

1 背景分析

之所以说日本当代建筑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等原因,建筑文化背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由于日本建筑在构造技术上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连接的木构技术,采用了斗拱、梁、柱的传力系统,使得中日传统建筑在形象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斗拱,出挑的屋檐等。只是中国随着木构建筑的发展,逐渐的走向繁复,而日本

建筑在借鉴了中国建筑的榫卯结构以后,建筑形象更趋向简单化。例如,类似中国牌坊的鸟居,则是将牌坊极尽简化。

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群布局上都呈现出中轴线对称的格局。日本的建筑及城市设计在早期也表现出这中轴线对称的秩序,例如在飞鸟时代所建的飞鸟寺。但这种布局方式经过日本文化的消化吸收后,严

格的对称结构逐渐消失。

由此可见,日本建筑文化与中国建筑文化在根源上有很多类似甚至相同的地方,但经过日本的学习与吸收,日本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建筑文化。这种学习的过程以及建筑文化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有很多地方可以启示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建筑界。

2、在抵抗全球化运动中的启示

席卷了上个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人类的建筑历史上最为剧烈的变革之一。源自欧洲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传播到了美洲和亚洲,邻国日本作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在亚洲取得的成就最大的国家之一,立足于中国现阶段日趋开放的建

筑业发展,我们应学习日本在抵抗全球化运动中的成功之处。

日本建筑师在抵抗全球化运动中的成就显而易见。尤其一些新生代建筑师们立足于日本,独立诠释着现代主义的另一种具体解答。在全球化问题日渐凸显的今天,可以将他们视为立足于日本的地区化运动。这有助于中国建筑师重新认识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并建立自身的建筑策略。

日本建筑师在抵抗全球化运动中最突出的成就应该就是将西方思潮与传统理念的完美融合而产生的日本本土建筑。在矶崎新的筑波中心上,我们会找到西方从古典时代到米开朗基罗、列度等西方传统建筑师的建筑符号直到现代建筑常用的各种建筑符号的存在,唯独表现日本传统和历史的建筑符号缺席。但整个建筑的空间和形象却让我们感到浓厚的日本民族气息。其实,筑波中心建筑词汇虽然几乎完全来自西方,但将其自会组织起来的语法却具有强烈的日本特点。这也恰恰说明了在建筑文化日益交流的信息时代,建筑词汇的民族性和可识别性在日益淡化,而唯一产生强烈民族特点的是组织词汇的语法。这种建筑的语法根源于历史特点却永远随时代更新并期待着被重新定义。在筑波中心,我们看到的是,繁杂但又经过整合的语汇,体现出他对外来文化有意识的“兼并”,在东西文化之间玩着“走钢丝”的技巧,展示着这个多元的时代。

而对于当今的中国,俨然是各个国外建筑大师的成果展示区,其实建筑大师们在中国留下其优秀的作品倒无可厚非,但是,北京、上海也许慢慢的跟伦敦、巴黎等城市没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日本这种在抵抗全球化运动中的做法,这种能够将西方思潮与本国的固有文化相结合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3、日本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

首先是对传统的认识。提起传统,最直观的就是表现形式,例如建筑中的木构架,大屋顶等。除了最直观的传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传统即时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传统与建筑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方面,日本当代建筑对于传统的态度和做法或许对我们会有启示。

日本传统建筑最初是吸收中国建筑而定型的,但是日本当代建筑在对待传统建筑的态度方面却比中国有更多的成功之处。

日本一些坚持传统论的建筑师认为:“传统式群众智慧的集中,群众创造了丰

富的传统财富,为了不中断日本的建筑传统,要求建筑师们在传统道路上创造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史上很大程度上正是西方现代建筑技术同日本 传统建筑相互斗争,相互融合的过程。

例如,丹下健三在代表作之一广岛和平纪念公园设计中,就是引用了日本最古老的博物馆——正仓院为其原型。丹下选择正仓院为原型,似乎是有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个契合点。它应该满足对现代的追求,又能体现对传统的依恋。

丹下一方面深入研究日本传统文化中真正能代表民族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潜心研究现代建筑技术,寻求适合日本国情、民情的建筑技术手段。

另一位寄情风土,着意创新的建筑师大谷幸夫最求的是一种意态神情的似与

不似,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与做法,但又能使人感觉到其在传统中的根源所在,京都国际会馆就是这样的一个杰作。

这两位建筑师所采取的都是学习新技术,创造性的继承传统的道路。而以黑川纪章、矶崎新为代表的新一代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运用传统内容的方法上更抽象、更深奥,甚至有时让人难以领会和理解。黑川纪章认为:“如果我们今天照搬过去的一种建筑语言(风格),自然就是复古,如果抄用其中的某些语言(构件),加以拼凑就会使建筑产生不协调、不伦不类的情况。但是,我们对一种语言(风格)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选取其中有特色的语言(构件),再运用现代方式对其进行抽象、提高和再创造,这样搞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复古的,而是尖锐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福冈银行本店、琦玉县立美术馆等作品体现了他的刻意追求,没有日本传统的表象,但是这些作品中所创造出的灰空间、多义空间,又能让人感受到日本传统街巷、茶室、数寄屋的气息。

通过上面的对几个建筑大师对待传统的简要介绍,可以了解到日本很少强调对传统形式上的继承。安藤忠雄经常采用空间序列的处理方法,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阻隔的手法,采用目标的模糊化来空间小中见大的效果。另外,他曾经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单调性的烦扰而把墙、柱等加厚。这与日本传统神道对秩序的追求精神是相通的日本建筑师重视的传统式传统通过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而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建筑设计。相对于中国目前流行的“抽象符号学”的继承,更具有生命力。

日本传统文化的观点是自然地观点,他们认为自然地形式是最好的。例如日本空间的“无常”、“无秩序”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说增加了空间的感受。日本“茶室”建筑起源于16世纪。“茶室”思想本称为日本美学的开端,是“拒奢侈”

猜你喜欢

建筑师全球化建筑
小小建筑师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猴子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