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把梅州建成粤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思考

2011-12-20刘德良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
关键词:梅县梅州市梅州

刘德良

摘 要:实现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实现梅州绿色崛起的战略选择,为此,紧紧抓住梅城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历史机遇,试图从城区扩容、功能分区、城市发展轴、建设大交通4个方面高起点超前策划把梅城建设成百万级人口的粤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设想。

关键词:梅州市粤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规划

200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了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目前梅州城区建设是按照省政府批准的《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5年)》实施执行的)(“93版总规”,下同),明确提出了致力于打造具有强大聚集力、辐射力的粤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营造宜居宜业的和谐生态城市宏伟目标,本文就梅州城区建立百万级人口的粤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并求教于同仁。

1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是优化城镇等级结构、实现绿色崛起战略的需要

梅州城区,从行政与经济的角度来看,其首位度很高,是该区域的中心城市,但市区经济实力、工农业总产值、人口规模等诸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从城镇规模看,截止2009年底,梅州市城区(含梅县县城——因梅县县城与梅州市城区连为一体) 建成区面积40.5km2,总人口40.38万人,在城镇等级结构体系中居首位;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位于梅州市区西南部的畲江镇,距梅城30km)2005年着手新建,按“生态园区、工业新城”的发展定位进行高标准规划”,是梅州市规划建设的2个次级中心城市之一(还有兴宁市),虽为广东省首批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但目前城镇规模、基础设施等正在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中;全市8个县(市、区)中,户籍人口加流动人口接近10万城市人口的城区(镇)只有5个:梅县、五华、兴宁、丰顺、大埔政府所在地;全市104个乡镇2274个村(居)委会中,城镇非农人口规模过小的城镇太多。很显然,在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普通镇五个层次的“宝塔型”城镇结构体系中,居于首位的中心城市规模过小已成为制约梅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从经济活动因素来看,兴宁市、五华县与河源市、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联系较为密切,平远与韶关市,丰顺县与揭阳市、潮洲市,大埔县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蕉岭县与江西赣州市等均有密切联系,而与梅州市联系的密切程度均有待于加强。

2梅城建立百万级人口的粤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可能性

2.1梅州具有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

梅州市域东西宽约167 km,南北长约172 km,全市总面积15876.06km2,总土地面积占广东省的8.9%,土地资源相对丰裕,特别是25°以下可开发山地近40万h m2,其中一半尚未开发利用,是一笔难得的无污染山地资源;2009年全市总人口507.36万人,年末总人口(常住)分别占广东省的4.3%,人力资源相对丰裕,是广东省劳动力输出大市。

梅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各类矿产潜在价值5000亿元以上。主要有铁、钒钛、锰、锑、稀土、铀、煤、石膏、石灰石、温泉,矿泉水等,铜、铅、锌、金、银、铀等金属矿及膨润土、珍珠岩、叶腊石、陶瓷土等非金属矿仍具找矿潜力,其中稀土储量居广东第一。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达213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是广东重要的电力生产输出基地。

2.2梅州具有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工业基础

2003年以来,全市先后建成2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个,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省级研究开发中心19个。全市上市公司7家,上市公司总数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居第六位。

梅州产业特色鲜明,初步形成烟草、电力、建材、矿业、陶瓷、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优势产业,正在全力培育发展新型特色工业、旅游先锋产业、精致高效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养生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等绿色现代产业。

梅州汽车零部件生产在广东有较长的生产历史,现有近百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和10多个产品系列,拥有3家技术开发中心和51项专利,美国卡莱轮胎、德国BPW车轴、台湾井得电机等一批知名企业陆续落户梅州,强华电机、梅工齿轮等本土汽配企业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产业配套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链。

梅州是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水果、优质粮食、高品质茶叶、高山茶油等八大产业初具规模,特别是梅州金柚、油茶、有机茶、有机蔬菜声名远扬,种植面积达20多万h m2,发展绿色、有机、健康农业前景广阔。

2.3梅州具有建成区域中心城市的区域优势和交通优势

梅州背靠内陆,毗邻沿海,具有独特的区位环境,是闽粤赣三省的经济转承地带、交通枢纽和物资聚集地,是沟通沿海与内陆的桥头堡。境内交通便利,有两条国道(205国道、206国道)、三条高速公路(梅河高速公路、梅汕高速公路、梅州西环高速公路)、两条航线(梅州—香港、梅州—广州)、两条铁路(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3h可抵达珠三角和厦漳泉地区。特别是随着广梅汕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即将实施(按时速250km以上标准建设),梅县机场扩建及航班航线增加,揭阳潮汕国际机场即将建成通航,梅州与珠三角、长三角、海西区以及世界各地的时空距离将从整体上大大缩短。梅州将直接融入珠三角“3h经济圈”和粤东城市“1h生活圈”。

3梅城建立百万级人口的粤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规划设想

3.1梅城扩容——城建范围和居民容量规划

(1)主城区总面积50 km2(3.14*4*4=50)。按70%可建规划,得出城建面积35 km2(50*70%=35),居民容量35万人。如果按80%可建规划,得出城建面积40 km2,居民容量40万人。

(2)附城区总面积264 km2(3.14*10*10-50=264)。按25%可建规划,得出城建面积66 km2(264*25%=66),居民容量66万人。如果按30%可建规划,得出城建面积79 km2,居民容量79万人。主城区和附城区居民容量合计101万人(或119万人)。

(3)市郊区居民容量合计:中期35万人,远期70万人。

3.2梅城功能分区

梅州城区现只有梅江区一个区,基于现有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市区扩大后拟分为四个功能区(梅江区、嘉应区、江南区、畲江区),各区具体功能如下:

(1)梅江区为商业居住、物流、教育文化区(辖西效街办、金山街办、东效镇、城北镇、城东镇、石扇镇);人口为30万。

(2)嘉应区为医药、高新技术、职教、物流及客家文化休闲区(辖新城街办、程江镇、扶大镇、南口镇、瑶上镇、大坪镇、石坑镇、梅西镇、荷泗镇);人口为25万。

(3)江南区为商业居住、政治文化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交通转换中心,适当布置些电子高新产业园区(辖三角镇、江南街办、长沙镇、西阳镇、梅南镇);人口为30万。

(4)畲江区为工业生态新城(现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以生态理念布置各种各样的工业园区,并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现代化居住工业新城(辖畲江镇、水车镇、径义镇、下堡镇、水口镇、宋声镇)。人口为50万。

3.3建设大交通——打造粤闽赣交通中心(枢纽)

(1)紧紧抓住最近中央把梅州列入“海西区”的难得历史机遇,积极主动溶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争取尽快修建梅州-漳州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在打造粤赣闽交通中心方面,争取尽快修建梅漳高速公路是重中之中)。高速公路通车后,梅州至漳州的距离几近等于梅州至河源的距离,厦漳泉三角洲对梅州的作用和影响力将超过珠江三角洲,梅州可在海西区与珠三角之间左右逢源占尽地利。

(2)千方百计争取加快铁路建设步伐。在“梅州西”,即在梅县新县城以西的葵岗村高速公路大十字交叉附近建设新的梅州火车站(梅州交通中心),让“鹰梅铁路”“浦梅铁路”和广梅汕铁路在此交汇。争取早日立项开建“梅广高铁”(梅州西-径南-兴宁-华城-登云-龙川-河源-广州),即福建人迫不及待想建的"杭广高铁"的西段(杭广高铁:杭州-金华-南平-三明-龙岩-大埔-雁洋-梅州南-梅州西-径南-兴宁-华城-登云-龙川-河源-广州)。同时争取早日立项开建“梅汕高铁”(梅州西-畲坑-汤坑-潮汕机场-汕头)。

(3)在城北-平远之间修建“梅平高速”,连接济广高速。

(4)在城东-丙村之间修建“北环高速”,连接天汕高速和梅大高速,形成“环梅城高速”,并将“环梅城高速”从现有的双向四车道全部扩建为双向六车道。

(5)梅县机场迁移至畲江工业生态新城,一则梅州城区近几年发展很快,而且也是逐渐把江南一带发展为主城区,因此,与梅州城区逐渐连成一遍的梅县机场既不利于机场本身的发展,机场周边要求低矮的建筑也妨碍梅城的发展,同时还存在机场噪声扰民问题;二则改善机场以梅县、梅江区为中心的辐射能力。机场搬迁后距离人口大县的兴宁县城、五华县和梅州次人口大县的丰顺、梅县新城及梅州城区的人口均在半小時机场经济辐射圈内,由此机场的辐射能力大为改观。

此外,梅县机场应改名为“梅州客都国际机场”,这样才有利于“世界客都-中国梅州”的国际形貌。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省市共建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院招标课题(编号: 10KYKT02)

猜你喜欢

梅县梅州市梅州
“梅州红十景”公布 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寸寸山河寸寸金
颂李仁华烈士
国内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
梅州的时光
梅州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