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节约型园林的设计与营造

2011-12-20刘周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
关键词:可持续资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节约型园林这个概念应运而生。由于其保护生态的特点以及节水节地节能的本质,成为现代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节约型园林代表作品。本文从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和理论依据入手,通过了解节约型园林建设的技术要求和具体实例分析,来更深层次的理解节约型园林的设计手法以及它为节约型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 可持续 资源

节约型园林,就是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园林事业的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无谓的能源消耗。建设节约型园林,要以加强生态环保、改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标,争取以最少的土地占用、最少的水资源浪费、最少的资金投入和最少的生态干扰,为城市人民提供最有效的生态保障系统。

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景观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载体。我国目前极其低下的人均耕地面积和严重匮乏的人均水资源含量,造成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与矛盾。建设节约型园林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缓解近年来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必然措施。因此,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客观现状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园林发展必须走节约型园林的道路。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应当体现出可持续、高效率、低资源成本等特征,在建设节约型园林过程中,必须考虑借鉴生态园林的建设规律与运作机理。可以说,建设节约型园林,已成为当前城市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

现阶段人们对“节约型园林”这一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要讨论节约型园林,就要先从它的理论依据入手,先理解了这一概念,再逐步討论节约型园林是如何来设计和营造的。

1.理论依据

1.1生态绿地格局理论

理想的城市绿地格局,应顺应城市热量耗散、城市空气动力学等城市物理驱动力规律,发挥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能力。营造网状的城市绿地格局,有助于形成开敞的城市中心、健全的气流通道、发达的城市水系与交通系统。成熟的城市绿地树状网络由绿廊、绿带、绿环、绿心等绿地构成,具备体系稳定性、生态流动性、空间开放性等特质。

1.2生物修复理论

利用植物、动物及其共存的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各种环境有害因子进行分解、清除、同化、吸收,从而使受损环境得以恢复的科学技术体系便是生物修复。这种对环境友好的修复方法,在未来的城市生态建设中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它主要分为空气污染修复、水污染修复、土壤修复、有害入侵物种防治等方法。

1.3立体绿化理论

通过见缝插绿、沿墙贴绿、屋顶绿化等方式,在节约城市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能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噪音等,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有限的空间里,能明显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质量,丰富城市绿化覆盖层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它的具体实现方法有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天桥及高架桥绿化。

1.4群落营造理论

人工园林植物群落不仅直接关系着园林绿地的整体景观形象,还是实现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与保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园林植物群落营造,也是实现城市绿地可持续、高效率、稳定性的根本保证。在群落营造过程中,要注重乡土植物和抗逆植物的应用,建立复层群落绿化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群落功能。

1.5循环工艺理论

循环工艺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要求把人类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变为产品,再变为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程,在整个园林绿化过程中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它遵循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具体应用中,它主要体现在园林垃圾营养基质化和雨水收集这两个方面。

2.目标和层次

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建设节约性园林所要实现的目标可分为3个层次:

首先,要注重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中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争取以最少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创造最佳的室外人居环境,并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为人们提供可亲近自然的空间。

其次,要充分利用城市园林绿地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发挥绿地在蓄水保水、吸收二氧化碳、防风减噪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城市的园林绿地体系,建立坚固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屏障,使城市生态环境真正处于安全、健康的屏障保护之中。为人类创造适宜居住的城市环境。

再次,要尊重自然规律,营造适宜的“自然”空间和场所,促进人们对大自然的积极保护,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存。

3.技术措施

3.1保土

保土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土壤利用应扭转当前“山地城市推山、平原城市堆山”的反自然倾向,尽可能地保持地形地貌的完整性、独特性和典型性,杜绝单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破坏土壤、不利于环境友好的做法;要少用客土,尽量做到土方就地平衡,并将场地原有的肥沃表土收集循环利用。其次,植被要利用好乡土植物、抗性植物和植物配置,乡土植物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更是地域文化的象征,取材方便,耗资较小;抗性植物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耐旱和节水的植物,如柽柳、国槐、皂角、沙棘等;植物配置应坚持以树木为主体,提倡“乔-灌-草-藤”相结合的立体复合层结构,尽最大可能增加绿地的绿量。

3.2节水

在园林的建设和管理环节中要充分重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反对劳民伤财的人工挖湖和破坏自然的围湖造园。一方面要治理水体污染问题并充分补充地下水,提高雨水和再生水的利用率,提高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另一方面要在水体运输、水景营造、浇灌植物等环节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要解决园林节水问题,首先应通过修建蓄水设施或利用透水材料收集雨,对道路绿化、公园绿化、屋顶绿化等进行浇灌。其次要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法,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尽量减少浇灌,倡导喷灌、滴灌、地下滴灌,其中喷灌适合密植低矮植物,滴灌适合花卉灌木及行道树,而地下滴灌则是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也最有潜力的灌溉方法。再次要充分利用植物及其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净化污水,如厌氧池、兼氧池、植物塘床系统、养鱼塘等处理方法。成都活水公园是水循环处理的一个成功范例,它模拟和再现了在自然环境中污水是如何由浊变清的全过程,实现了清水再生的传奇。

3.3节能

在目前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大环境下,在园林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减少对风、电、热等能源的消耗,并结合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积极开发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建筑周围适宜的气候环境,有效降低建筑能源消耗量,各地应根据自身特殊的气候条件,营造适宜自身的小气候环境。

节能的具体处理方法有保护、再利用、减量、循环利用等。保护措施体现在对原有的自然资源的尊重,不能随意破坏。再利用是指利用废弃的土地以及原有材料,包括土壤、植被、石材等,服务于人们新的需要,减少能源的耗费。减量则是尽可能减少对能源、土地、水以及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有效使用率。而循环利用则是通过一个循环系统形成再生系统,使前一流程中的“汇”,变成下一流程中的“源”。

3.4节材

在园林材料的运用中,首先应鼓励在开采、加工、运输等施工环节中选择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材料。要注重地方材料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园林建设成本,也符合生态园林的要求,并且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景观的地方特色。其次对非天然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浪费,例如可以经过设计重新铺设已破碎的废弃混凝土板,还可以将原本用于地面铺装的卵石、雨花石等用于进行建筑的面层装饰,既方便施工,又节约成本。再次将园林绿化建设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如碎石、枯枝落叶、树皮等,做到合理的回收利用,使其不对环境造成更多的污染。最后要倡导环保材料的应用,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达到生态保护的本质目的。

3.5节地

随着城市人口密度日趋增加,地面可利用面积越来越少,立体绿化成为节约型园林实现节地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在节约城市土地资源的同时,还能美化城市景观、净化空气等,丰富城市立体绿化效果,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同时还对人们的心理状况和生理条件具有显著的调整作用。因此立体绿化对解决节约型园林设计中的节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立体绿化的方式主要有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天桥及高架桥绿化。它不仅能调节建筑内外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大气污染、美化城市环境,还能防风滞尘、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噪音、有效抵抗太阳的辐射,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4.具体实例

4.1 设计思路简介

秦皇岛市汤河公园就是一个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原有资源,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创造出的真正节约并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生态服务的典型样本,将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一条脏、乱、差的河流廊道,改造成一处魅力无穷的城市休憩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是节约型园林理念的具体成功实践之一。

在汤河公园设计之前,汤河沿岸生态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水资源污染和垃圾污染极其严重,场地可使用性差,大片土地缺乏统一规划。众多棘手的环境问题急需解决。其中既要避免对原有自然河流廊道的破坏,又要满足该地段河流廊道的功能要求,成为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该设计的主要目标。

4.2设计具体过程

“红飘带”最大限度保留场地原有的环境和构筑物,严格保护原有水域和湿地以及现有植被,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形态,对局部塌方河岸采用生物护堤措施。在原有绿化基础上丰富乡土物种,包括增加水生和湿生植物,形成一个乡土植被的绿色基地。利用废弃的土地和原有材料服务于新的功能,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长600多米的“红飘带”,整合了多种功能:与木栈道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解说系统结合,具有科普展示的作用;与灯光结合,成为照明设施;与标识系统相结合,可为行人指引方向;与种植台结合,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个形象工程,它为人们带来了诸多切实的便利。

同时它还建立了无机动车绿色通道,公园内不允许机动车通行,主要设置自行车道和人行道。自行车道主要穿越在丛林之间,蜿蜒曲折,形成独特的林地景观体验廊道。人行道则贯穿场地南北,联系滨水栈道。不但可为步行及非机动车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步行通道,也可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同时鼓励人们以步代车,走一条更生态和可持续的道路。

5.总结

建设节约型园林对构筑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設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园林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要求。可以说,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园林发展的主旋律和根本出路。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园林建设正逐渐走上节约型道路,与过去的园林建设相比,更加注重协调资金的投入与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使之达到资源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目前国内也出现了很多节约型园林的成功作品,例如中山歧江公园、上海后滩公园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当然,从节约的角度来认识和发展园林事业,实现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它需要每一个园林人为之不懈奋斗,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海妹.建设节约型绿化园林的策略措施探讨[J].广东农业科学,2010

[2]何晶.从设计角度探析节约型园林的设计实施方法[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3]朱建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节约型园林[J].中国园林,2009(1)

[4]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

[5]王先杰.关于节约型园林的几点思考[J].北方园艺,2007(5)

[6]周喜林.节约型园林的生态设计原理及实施策略[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6)

[7]白丹.节约型园林建设中园林硬质材料设计手法初探[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1)

[8]王颖.节约型园林生态理念的实现——以秦皇岛市“红飘带”公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1)

[9]王海龙.人工湿地公园的生态与景观——成都活水公园[J].西昌学院学报,2005(12)

作者简介:

刘周(1983--),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硕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猜你喜欢

可持续资源
外卖房等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房地产业调控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意义和作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