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干旱缺水形势下抗旱节水应对措施
2011-12-20何宁辉
何宁辉
摘要:针对宁夏引黄灌区农业灌溉管理水平低、灌溉效益差的现状,对灌区干旱缺水形势下如何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益,从灌溉工程管理、农业综合生产以及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应以现实为基础,加强节水科技手段的研究和应用,逐步提高灌溉管理水平,实现灌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灌区;水资源;节水改造;措施
宁夏是全国水资源最少的省区之一,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缺,我区引黄灌区的农业灌溉将面临干旱缺水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对缺水形势下抗旱保灌和节水措施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确保灌区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宁夏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00M3,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都十分贫乏,且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农业生产用水量占到全区水资源总量的90%以上,随着工业用水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农业灌溉缺水形势将更加严峻。
1.2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宁夏位于黄河上游,取水便利,自古以来一直采用“大水漫灌”的传统灌溉方式,群众节水意识淡薄,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灌区骨干渠道的衬砌完好率不足40%,水的利用率低,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2左右。
1.3水管理体制和供水价格机制滞后,节水改造投入不足。部门分割式的粗放管理严重束缚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供水价格体系发挥不了经济杠杆调控作用,现状水价不足实际供水成本的50%,造成水利工程水费低、投入少,造血功能低下,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干旱缺水形势下的应对措施
2.1合理调整灌区的作物种植结构,以水定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根据灌区水资源的配给量,适当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降低农作物的用水需求,可以充分发挥灌溉用水的最大效益,这一点已在的灌溉生产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对灌区有限的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首先要优化灌区内作物种植结构。在满足粮食生产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粮食单产的角度,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对灌区作物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比例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从以“粮”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向“粮、经、饲”等多元化种植结构发展,将灌区的稻旱种植比例控制在1:4较为适宜,以水定植,量水而种。通过调整作物种植布局和实行作物区域种植、规模经营的方法,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的有效利用率,发挥灌溉用水的最大效益。
2.2要加强对灌区骨干渠道的节水技术改造工作,进一步完善渠井结合灌溉模式。灌区骨干渠道由于输水量大、输水距离远、输水时间长等原因,产生的各种输水损失相应很大。研究表明,骨干渠道输水损失水量一般大于田间渠道输水损失水量,骨干渠道防渗亩均费用一般小于田间渠道防渗亩均费用。因此,从投入的有效性考虑,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的中心内容还是应以骨干渠道的防渗衬砌为主。
2.3 科学合理的调整作物的灌溉定额和农业供水价格,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农作物灌溉定额和农业供水价格是衡量灌溉用水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和可比性的一个标准,也是评价农业用水管理的一个微观的技术和经济指标。
2.4 注重发挥农业综合技术措施在节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过去发展农业高效用水,往往只注重单项技术的应用,而没能很好地将农业综合措施予以配套,因此经常出现虽然节水但增产增效并不明显的现象。宁夏引黄灌区在基本保持灌溉用水量不增加的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值和产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建立节水高效农业。
2.5 充分利用灌区内的降水资源和湖泊蓄水补灌功能。灌溉水资源一般包括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往灌区一般注重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尽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对降水的充分利用重视不够。实际上对一个灌区来说,降雨形成的土壤水是灌区水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有效利用降水供给农作物用水是提高农田水分生产率,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技术方向,也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最好途径。因此,灌溉用水应在充分利用降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灌溉,通过与气象部门联合,加强对灌区气象和降雨的测报工作,如天气预报和墒情测报,适时开展人工降雨工作,以弥补干旱期灌溉水资源的不足。
2.6 改革灌区的用水管理。农业用水必须服从水资源的规划和统一管理。实现农业灌溉高效用水,需要有一整套用水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来做保证。现行的灌区用水管理体制应逐步向政府扶持、用水户参与、灌区自主经营的良性运行机制方向发展。首先是明晰产权,强调用水户参与,实行企业化管理,用企业化方式管理和经营水利资产,确保其保值和增值。其次,通过改革灌溉管理组织和管理模式,实现权利下放、服务延伸、权责转移和灌溉管理商业化。对于支斗渠和小型水工建筑物,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承包和租赁等不同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达到搞活经营和管好灌区的目的。第三要结合灌区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系,促进节水。引黄灌区的农田灌溉水价不到实际成本的二分之一,因此有必要将农业灌溉用水纳入市场经济运作范畴,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加快研究和制定可操作的水权交换机制,通过市场交换,实现水资源的最优分配。
3.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农业灌溉节水抗旱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发展节水技术,目前又缺乏优惠的节水发展政策。加之节水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上。因此,各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节水抗旱的现实意义,把农业节水和抗旱作为一项工程,列入各级政府和水利主管部门的基本建设计划。依据灌区水资源现状、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对灌区的抗旱节水工作制定出一个中长期规划,对灌区节水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准确定位,并制定相应的农业、水利等产业政策予以指导扶持,从技术、政策、法规、管理等方面全方位促进抗旱节水工作的开展。
3.2 对选择何种节水灌溉技术应预先作好充分论证。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作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比如在地下水质差、矿化度高、储量少的地方,就不宜采取打井灌溉的方法,否则得不偿失。而结合我区农村的现实经济状况和技术状况,采取简易的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如平整土地、划小畦块进行灌溉则是一种简单实用节水保灌的方法。因此对选择何种节水灌溉技术应预先作好充分论证,切忌主观盲目,不按经济和科学规律办事,不考虑本身条件而造成不良后果。
3.3 严格掌握节水灌溉的标准。 尽管目前适合灌区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节水节到什么程度才算节水,效益高到什么程度才算高效,用什么来衡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避免单纯为了追求节水指标的提高,违反科学规律,对农业节水技术措施片面干预或孤立看待使用,其后果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灌溉水量,节省了资金投入,却造成农业生产产值和效益的间接下降,这种方法对于节水工作的开展是不可取的。所以对这方面工作的评价,应多从用水指标、工程指标和效益指标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3.4 根据水资源分配指标,加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 灌区可供水量的分析一般按传统理论和经验进行,但满足高效用水要求的需水分析则应按节水灌溉理论和水资源系统分析理论进行,不仅要分析农业用水,也要分析工业、生活、发电等用水要求,不仅要分析高峰期用水量,也要分析用水过程,以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合理利用水资源。
3.5 要注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 任何先进的节水技术,只有在合理使用的过程中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达到节水、增产的效果。衬砌渠道若不按计划输、配水,其结果是减少了渗水、增加了弃水。要促使农民采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与技术,需要在灌溉水管理体制与机制上下功夫。因此节水保灌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实现了有机结合,才会发挥最大作用。
3.6 节水抗旱工作要以效益为重,促进灌区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灌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在节水抗旱工作的发展中,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节水技术的采用均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另一方面,灌区本身通过改革、改造,使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在保证灌溉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对其它产业的供水能力。通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提高,共同促进灌区社会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要逐步实现引黄灌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任务十分艰巨。只有不断加强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做好灌区的节水与抗旱保灌工作,实现灌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蕴壁,李英能,杨刚等.节水农业新技术研究.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12
[2] 李英能,段愛旺,吴景社等.作物与水资源利用.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
[3]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农业节水探索.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