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二级生态公路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2011-12-20胡尔华
胡尔华
贵州省凯里至雷山公路改扩建工程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境内,它是省道S308线中的一段,也是《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2003~2020)》“3388网”和《贵州省骨架旅游公路发展规划(2004~2010)》中的一段。该项目公路全长约65公里,路线起点位于凯里城东出口,沿线通过三棵树镇、郎德乡、雷山县、大塘乡等,终点位于雷山县排里坳。它是贵州省按照“生态公路”标准进行设计的项目,本文将以此项目为例,对生态公路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阐述,以下简称“凯雷公路”。
一、路基排水、防护工程及沿线设施与环境景观相协调
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是公路的主体结构,也是影响和破坏公路生态及公路景观的关键。因此,如何将生态景观设计理念融入设计中,应该重点研究解决如下问题:
1、路基排水及防护工程与生态景观的协调设计;
2、公路沿线设施与生态景观协调设计。
路基排水、防护工程与环境的协调性。研究如何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气候、环境、人文等特点,选择结构安全、景观协调的排水、防护工程结构型式及工程处置方法,使之达到安全、舒适、环保的目的。
以凯雷公路为例,采取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1)坡顶截水沟应尽量隐蔽而不显眼
坡顶截水沟应尽量隐蔽,一方面在设置截水沟时应注意,在反向坡面上不设截水沟;在顺向坡面上,节水沟应隐蔽在绿化丛中,特别是边坡沿路线方向迎坡面上的截水沟,更应该减小体量并绿化隐蔽。
(2)路基边沟应实现生态化和小型化
公路路基边沟的设置在满足排水功能的同时,应注重其景观性。按新理念的要求,路基边沟一般作成暗沟或植草沟,使道路与周边环境更好地过渡和协调。
(3)路基排水沟应小型化,并尽量恢复其生态
路基排水沟在保证其不受冲刷和过水断面满足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做成小断面和生态型沟,减少硬质景观的出现,然后采用植草、灌木和乔木进行遮蔽,使其隐蔽。
(4)支挡结构物的景观设计
挡土墙是山区公路上用得最广泛的构造物,也是景观设计难以处理的结构物。为此将在景观设计中对挡土墙进行美学处理,使它看起来尽量不显眼,设计先考虑在挡墙的造型上对墙顶作一定的改造,对4米高度以下的挡墙采用墙顶线导弧的处理,使其与公路的曲线相呼应。对高度大于4米的挡墙采用台阶形处理,弱化其体量感。然后采用植被隐蔽,使用路者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5)防撞护栏的景观设计
防撞护栏是整个道路景观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用路者对道路的感受。护栏除了起到保证行车安全的作用之外,还是公路景观中体现地域文化的载体,结合凯雷公路的景观设计理念,防撞护栏设计以融入环境为主,体现当地生态、民族的地域文化特征。护栏采用柔性防撞护栏,防撞墩外部加仿木纹饰面,護栏下种植爬藤植物,使护栏表现出浓郁的生态特点,与周边环境相融。
(6)桥梁栏杆的景观设计
桥梁栏杆是路内看桥梁的重要景观细部构造,是与用路者距离较近的构造物,其景观的效果将直接影响人们对公路景观的评价,应作为重点考虑。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添加路域文化,创造富有情趣的桥梁栏杆,提升公路的品味。
(7)特色标牌的景观设计
标牌设计结合交通工程的要求,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增加标志标牌的人性化,使生硬呆板的警告语变成轻松愉快的提示语,体现对人的关怀,使公路更加亲切。设计采用以下原则:
①表达内容明确清晰,设计融入地方文化特色,特别是旅游区特色;②选用合适的结构类型,与环境协调,尽量采用附着式;③设置的位置应确保公路行车安全。
二、挖方边坡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技术
挖方边坡是山区公路主要路基断面型式之一,对挖方边坡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是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发的重点。对挖方边坡生态恢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①对于低矮平缓的挖方边坡采用直接喷播草种恢复生态;②对较陡较高的挖方边坡采用挂网(有的加框架)喷播有机基材或团粒剂混合草种进行生态恢复;③对高陡岩石边坡采用绿色混凝土等方式进行恢复。这些方法在有的地方取得了较好效果,有的地方则效果较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①喷播的草种不适应患“水土不符症”,从而导致成活率低或成活寿命短;②喷播的基材或团粒剂与基岩粘结不牢,使其被雨水冲走,导致生态恢复失败。因此,要较好地解决挖方边坡生态恢复问题,就必需解决草种的选择与搭配问题和选择合适的基材或团粒剂。主要研究解决如下问题:
1、挖方边坡生态恢复植物选择与搭配;
2、挖方边坡绿化底材选择及改进;
3、挖方边坡景观营造方法及措施。
山区公路中边坡是最为常见的构造物,它是公路空间景观围合的重要构成因素。目前国内高速公路的边坡多采用一刀切或分级开挖的形式,使边坡的坡缘线整齐平整,与自然山体结合不融洽,显得生硬呆板,给人带来压抑感。凯雷公路景观设计从美学和环境学考虑,将坡顶导成弧形曲线,与山体自然平滑地过渡。边坡尽量采用当地乔木、灌木、草相结合形成生态群落的方式绿化,使边坡与周围环境自然过渡,体现自然清新纯朴之美。在岩性较好的路段,保留岩石的自然机理,展现天然岩石朴实无华的美。
以凯雷公路为例,采取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1)充分利用边坡开挖范围内原始山体的覆土和植物
在边坡开挖前,对红线范围内可利用的植物移植到预先规划好的地块进行种植保护。对开挖范围内的耕植土进行收集,统一堆放到指定场地,并做好保护工作,待种植绿化时加以利用。
(2)坡顶原生植物应得到保护
在路堑边坡坡顶开挖线到公路征地红线之间的范围内(一般为6~8米)应将原生植物保护起来,禁止砍伐植被和烧荒,这对将来边坡植被尽快恢复和边坡绿化与周边环境协调过渡有利。坡顶截水沟应在树丛中开挖,使其自然隐蔽,不能暴露在坡面上,影响路域自然景观。对不得以暴露的截水沟,应及时栽种乔灌木和攀缘植物进行遮蔽。
(3)边坡开挖坡比应多元化
对同一个边坡分段采用不同坡率的处理,尽量使边坡坡型自然,避免一刀切的生硬做法。在保证边坡稳定的情况下,边坡高度小于8米时宜放缓边坡;随着边坡高度的增加,边坡宜放陡些,以减少边坡放坡过缓对背景山体原有植被的破坏。对于同一个边坡,因边坡的高度一般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情况,所以边坡坡率宜采用两头缓、中间陡的方式,上一级边坡不陡于下一级的坡率。路堑边坡开挖应注意按从上至下、逐级开挖的顺序,在开挖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爆破,避免不必要的超挖和少挖。爆破以后的边坡,应采用人工(或机械)逐级仔细清坡,清除松动的石块,保留边坡土体,为绿化作好准备。
(4)尽快作好排水设施,减少边坡冲刷破坏
对边坡后汇水面积较大的路堑边坡,开挖前应首先开挖坡顶截水沟,以拦截坡面来水,防止背后山体坡面的汇水对边坡的影响。截水沟可临时采用贫混凝土铺底,待施工中根据工程进展情况,逐步完善直到原设计要求。在每开挖一级边坡后,应及时修筑边坡平台排水沟和急流槽等排水设施,防止冲刷。在边坡开挖每一级成型后应及时采用绿化措施防护,以减少水土流失。
(5)岩石边坡的生态恢复
对于岩体完整且稳定的陡边坡(坡比陡于1:0.5时),在开挖过程中严格控制爆破方式,为了不破坏岩石的自然机理,应以设计坡面线以上1~2米厚度范围为爆破控制面,边坡爆破后应采用人工(或机械)逐级仔细清坡,尽量保留完整岩石的原貌。对于有破碎岩石的部分,采用SNS主动防护网防护,防止落石,然后喷播一些草种和灌木种,使其自然绿化,体现大自然岩石与野草的粗犷之美。在边坡平台上种植当地的乔灌木绿化。
三、填方边坡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技术
填方边坡是山区公路主要路基断面型式之一。填方边坡的生态恢复与景观营造比挖方边坡要简单和容易。对填方边坡生态恢复主要采用的方法是:①对于低矮的填方边坡采用直接喷播草种恢复生态;②对较高的填方边坡采用骨架、挂网喷播混合草种进行生态恢复。这些方法大多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喷播的草种不适应患“水土不符症”,从而导致成活率低或成活寿命短;②骨架(混凝土或片块石)与喷播的生成的草皮不协调。具体来说,主要研究解决如下问题:
1、填方边坡生态恢复植物选择与搭配;
2、填方边坡景观营造方法及措施。
以凯雷公路为例,采取如下具体实施方案:
(1)在施工过程中,一般当路堤填至2m左右时,应采用人工(或挖掘机)修整边坡,并且边填筑边修整;对于多级路堤,设计中采用拱型骨架防护的坡面,坡面应修整得平整;设计中没有采用拱型骨架的坡面(一般是矮路堤坡面),坡面修整成一定的弧型,并在坡顶和坡脚导弧,使其更加自然,减少人工的痕迹。
(2)对于弃土场,首先弃土场的选址应选择在荒地、沟谷等植被稀少的地方,并应做好坡脚的防护和排水处理,避免被山洪冲毁。在弃土前,先应将场地内的表土收集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妥善保存,待弃土场弃土完成后用于恢复植被用土。弃土场的堆放形状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尽量将坡面修整成弧型,在弃土完成后应及时种植绿化,绿化可考虑兼作公路的苗圃,为公路后期养护提供苗源,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取弃土场的环保要求是力争做到“施工不流土,完工不露土”,且尽量隐蔽,减少人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