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的必要性
2011-12-20丁威
丁威
摘要: 每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的历史,都有着历史的沉淀。作为历史文化代表的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发展地域性建筑是對地域历史的沿袭,是对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地域性民居建筑在现今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对如何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进行,地域性民居建筑的面貌、功能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何使得民居建筑的发展更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这一点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1 民居建筑发展的状况
我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并且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民居建筑的发展也不相同。例如西部地区高山高海拔,民居发展相对东部平原地区缓慢一些,功能相对简单,布局相对原始;东部平原地区由于地域不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一定规模、特色的民居建筑。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为民居。居住建筑的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的最早,分布也最广。由于中国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相同,各地民居也随着这些不同而不同。
汉族的传统民居的主流风格是规整式的住宅,大多采用中轴对称方式布局,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最典型的代表。北京四合院分为前后院。居中的正房为最高等级用房,是巨星家庭礼仪、接见贵宾的地方。周边各栋房屋朝向院内,用游廊相连接,中间是露天花园,是很理想的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都是这种布局。南方的民居多是布局紧凑,并且楼房较多,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的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建筑外观方正,切朴素简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域性的民居建筑也在不断的变化,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交相呼应,传统的民居建筑在慢慢消失,国家应当指导规划地域性民居建筑合理的发展。
2民居建筑地域性的意义
通过几年前的农耕社会,各个地方发展出不同的地域风格的民居建筑。当钱,如何让传承、发展地域性建筑的意义重大。
2.1地域性民居建筑具有生态旅游价值
黄土高原地区窑洞式建筑,热带山林地区干阑式建筑,草原地区牧民的毡房和帐房,青藏高原地区的藏族建筑以及北方汉族聚住区的庭院式建筑等,发展到今天,这些建筑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和环境相容,别具风情。不但成为了都市人民向往的原生态,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2 地域性民居建筑能促进本地区的文化精髓得以继承和发扬
民居建筑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最好载体。各地区的民俗民情及宗教信仰,留存至今的文化元素,都可以在民居建筑中有淋漓尽致的体现:四合院的建筑结构布局表达了中国传统的伦理尊卑关系;客家土楼城堡式住宅具有着群居性和抵御性的特征;藏民建筑无论在形体结构上、色彩上、材料使用上以及内部功能布置上都有着鲜明的民族宗教思想意识;徽州的民居建筑无论在选址还是结构造型处处体现了儒家的文化思想。因此,地域性民居建筑是一段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2.3 地域性民居建筑与自然生态资源系统关系密切
传统的民居建筑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例如木质建筑、竹制建筑、石头建筑、土木结合的建筑以及蒙古包等,都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人类的居住环境质量与建筑材料、改造自然的程度、对环境的利用息息相关。人类在使用资源的同事,需要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士,这样既可以满足现在人的需要,又能给子孙留下宝贵的资源。
因此,在遍布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城镇建筑当中,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更需要发展,这是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一种传承。
3地域性民居建筑的表达形式
地域性民居建筑的表达形式主要是从建筑的体量、形态、结构、材料、布局等等各方面着手,并且这些形式表达着与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等密切相关。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可以从构成建筑的主要要素进行如下分析:
3.1 建筑功能方面
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要不断的完善建筑结构空间的布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3.2 建筑技术方面
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应该利用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与当地材料资源相结合,在民居建筑的建设中广泛采用环保、低碳、节能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措施,让当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使当地民居更具特色。
3.3 建筑形象方面
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结构体型、内外空间组合、立面构图、细部与重点装饰处理、材料的质感与色彩、光影变化等方面,需要充分运用地域文化的思想和元素,以便塑造地域性民居建筑的新形象。
4结束语
地域性的民居建筑在建筑历史以及社会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人类进步的缩影。因此发展地域性民居建筑是对传统居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但是民居建筑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建筑师们精心的设计,只有这样,地域性的民居建筑才能做到与时共进,与自然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05).
[3]戴志坚.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特征—以闽台传统民居为例[J].建筑师,20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