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2011-12-20任禹臣
任禹臣
内容提要:“世界体系理论”是沃勒斯坦对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现状及深层次原因研究的重要贡献。该理论认为不能在个别国家内部的生产方式、分配和分工关系这一狭窄的范围理解资本主义,强调从世界分工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
关键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 发展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他的激进主义思想和对资本主义大胆而有力的批判使他成为诸多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旗帜性人物。由于其著述的主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显而易见的渊源,并且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量术语,如资本、生产关系、阶级等,因此,沃勒斯坦又被西方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世界体系理论”是沃勒斯坦对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政治经济现状及深层次原因研究的重要贡献。该理论认为不能在个别国家内部的生产方式、分配和分工关系这一狭窄的范围理解资本主义,强调从世界分工的角度解释资本主义。他的多卷本专著《现代世界体系》集中讨论了三个主题,即: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及基本趋向,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新范式。
一、“世界体系”理论:概念与理论渊源
什么是世界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具有广泛劳动分工的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 判断社会体系的标准有两个:一是这个体系内的生活是独立自足的;二是这个体系发展的原动力是内在的。国家、民族、种族集团都不是完整的体系。依照这个判断标准,迄今为止,只存在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世界帝国和世界经济体。世界帝国是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而世界经济正好相反,它只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没有统一的政治中心。帝国是五千年来世界舞台的恒久特征,政治集权既是它得以形成的原因,也是其最终消亡的根源。因为:政治集权能凭借暴力(贡品和赋税)来保证经济从边缘向中心流动;但是,这种政治结构所必需的官僚制度吸取了过多的利润,尤其当压迫和剥削引起反抗从而扩大了军事开支的时候。当现代世界的社会成就、技术进步、生产方式的发展消除了过于累赘的政治上层建筑的“浪费”,从而大大增加了剩余价值从低阶层向高阶层、从边缘到中心、从多数人向少数人的流量时,世界帝国的历史使命就宣告终结,现代世界经济体系的序幕在16世纪拉开了。沃勒斯坦的研究就由此處展开。其逻辑假设是: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体系,它有周期性,趋向是衰退。
世界体系思想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发展理论当中的依附论,该理论主要分析了在拉美等欠发达地区,国内工业化如何与不断加深的经济非国有化并存;经济的持续增长如何建立在社会不平等之上;以及城市化及教育普及如何加速了社会两极分化的全过程。另一个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没有专注于世界贸易与世界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但马克思提出了商品的活动范畴,表明商品是在贸易的背景下出现的,表明它只要是一个部落间、社区间、国际间的现象。所以,当马克思把这个范畴作为一定的经济体系——这里指的是资本主义体系——的构成因素时,他是把这个体系放在比当地单位更大的方位之内来讨论的。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剥削,避免了资本主义最后危机的产生。罗莎•卢森堡于1913年在《资本积累》一书中描写了19世纪资本主义通过国际贷款渗透到埃及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及其后果,指出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以损害埃及经济利益来为欧洲财产积累服务的。土耳其、俄国、印度及北非的经济发展都处于这种状况,卢森堡称这类地区为资本主义的“物质供应区”。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与现代世界体系论最接近的是尼古拉•布哈林的论点,他指出“从前,‘城乡的分离与‘这种对立的运动,只局限于一国范围内,而现在这一过程在规模大得多的基础上重新表现出来。从这一观点看,整个国家变成了‘城市,即工业国,而整个农业地区变成了‘乡村。”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列宁、卢森堡和布哈林的等人论点实际上体现了世界体系论的主要思想,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世界体系”论的基本观点
世界体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以世界体系为基本分析单位。沃勒斯坦认为,人类历史虽然包含着各个不同的部落、种族、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历史,但这些历史从来不是孤立地发展的,总是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体系”。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以后日益扩展,“直至覆盖了全球” ,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超然于世外。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沃勒斯坦常常用“世界体系”代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即“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有两个构成成分: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是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这种分工中,世界经济体的不同区域(中心、边缘、半边缘)被派定承担特定的经济角色,发展出不同的阶级结构,因而使用不同的劳动控制方式,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转中获利也就不平等。 三种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独立国家的形成以及国家体系的出现,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以前具有单一政治结构的世界帝国之间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在劳动分工和资本积累的作用下,出现了世界经济中心区的强国和世界经济边缘区的弱国,强国之间相互竞争便形成了历史上的霸权国家,弱国对强国的不满便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的“反体系运动”。从16世纪到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共出现了三个霸权国家:16世纪中叶的荷兰、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中叶的美国。“问题在于,称霸是短暂的,一个国家一旦成为霸权国,它也就开始衰落。” 因此,整个世界格局总是处于一系列巨变之中。
(二)世界体系的结构
根据资本积累、技术以及劳动分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存在三重结构:中心、边缘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边缘。中心国家是那些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依靠先进技术和工业产品控制支配其他国家的国家;边缘国家指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而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种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国家的国家。
沃勒斯坦的三级结构说是在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结构模型基础上,创造性的填充进一个“半边缘”结构而形成的。因为,从现实来看,中心——边缘两极结构模型不符合存在大量中间形态国家的现实状况;从理论体系来看,两极结构也必然导致大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危及体系的稳定性。
(三)世界体系理论的国家观
首先,世界体系决定国家发展。沃勒斯坦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在世界体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时和如何升降,除自身努力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世界体系的发展周期决定的。每到世界经济向上和向下运动交替的时期,边缘、半边缘国家就有了升迁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体系的金字塔型的三级结构是固定的,即一些国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随着另外一些国家地位的下降,所有国家同时发展以及个别国家和社会的单独发展阶段都是不存在的。其次,国家对世界体系也有影响。一方面,国家是世界体系的载体,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要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后,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势力为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国家。中心地区的君主们通过建立官僚制、发展军事力量、建构合法性、促进国民的一体化等途径极大的强化了国家机器,使国家在资本积累和管理剩余价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国家行为影响世界经济体系的微观布局。国家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概念,国家机器、政体结构以及各种政治运行机制实际都是围绕特定经济目标设置的,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干预市场运行来促进资本积累,影响收入分配。因此,国家不是守夜人,而是参与者,它直接介入经济领域,协助资产阶级进行剥削。
参考书目:
1、【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尤来寅、路爱国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历史资本主义》(路爱国、丁浩金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3、许嘉:《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 北京•实时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