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辛亥时期高等教育变革及其启示

2011-12-20罗枭囡袁本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学制大学发展

罗枭囡 袁本文

编者按: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在中国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属于民主政治范畴的共和国。这使一切依附于封建政体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失去了主体,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改革和近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民国初期实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复兴又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客观的条件,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后期以来所诞生的中国近代教育及其后来走向。可以说,辛亥革命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1年正值辛亥革命百年,本刊特选登《辛亥时期高等教育变革及其启示》和《辛亥革命与人才培养》两篇文章,借此缅怀百年前的辛亥首义并总结其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影响和启示,探讨百年后的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及改进措施,并特此纪念辛亥革命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辛亥时期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奠基时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变革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推动作用,反思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带来的启示,无疑有利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辛亥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

(一)武昌首义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状况

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1896年,京师同文馆首任管学大臣孙家鼐在所呈奏的《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明确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作为高等教育宗旨。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其撰写的《劝学篇》中,将“中体西用”系统化,对“中学”和“西学”做了明确界定,奠定了“中体西用”的理论基础。清末,清政府实行新政,先后颁行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1902年为农历壬寅年)和“癸卯学制”(1904年为农历癸卯年),这一思想终在“癸卯学制”中被确定。

清末新政将“中体西用”作为教育宗旨,其主要表现是在对各科目的设置上:在经学、文科中,中学的分量要更多;在政法、医科、工、商、农等科目中,西学的分量要更为突出。1906年,清政府公布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这一教育宗旨可以说是对“中体西用”的概括体现。

除教育宗旨外,“癸卯学制”将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只设中学堂(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年~4年)和通儒院(5年)。其中,高等教育还包括与高等学堂并行的师范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和译学馆及方言学堂。

“癸卯学制”颁布实施后,全国掀起了废科举、弃书院、兴办高等学校的热潮。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不断受到近代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教育思想以及腐朽没落的政治体制的阻碍,这种转变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进一步坚定了有识的革命教育家对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信念,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又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二)武昌首义后的教育改革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政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下简称“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12年~1913年,为全面改革旧的封建教育制度,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给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

教育改革摒弃了封建教育的政治伦理,主张对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加以修正,确立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以完成其道德” [1]的教育宗旨。蔡元培明确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培养顺从的臣民,而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这种“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成为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教育遗产。

作为这次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蔡元培在出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领导废除了清朝的各种带有封建主义内容的教育法规和制度,制定了具有近代进步意义的新的教育法令和章程,如在学制上以“壬子癸丑学制”取代了清政府颁布实施的“癸卯学制”,废止了读经尊孔,学制年限上缩短了3年左右;将女子教育正式纳入学制中,开创了男女同校的先河。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并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2]这样的教育思想,对新式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主持起草了《大学令》,规定大学要建立评议会、教授会,并对它们的权限做了明确的界定,成为国内主张学术思想自由、民主办校、提倡教授治校的第一人。

为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管理,全面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临时政府分别为大学、专门学校以及与高等教育平行的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制定了相关的法令、法规。

1.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

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合称“壬子癸丑学制”。新学制将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3个系统,其中,普通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需要17年~18年;高等教育设大学和专门学校。1912年10月24日,教育部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设文、理、法、商、医、农、工等科”;[3]专门学校本科三年毕业(医科四年)、预科一年,“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设法政、医、药、农、工、商、美术、音乐、商船、外语等科”。[4]在学校组织机构和管理方面,《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校长1人,总辖大学全部事务,各科设学长1人,主持1科事务;教师队伍包括教授、助教授、讲师3种,各科讲座由教授担任,教授不足可由助教授担任,必要时可延聘讲师;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大学校长为议长,评议会负责评议学校有关学术方面的各种事项,各科设教授会,审议学科课程、学术实验事项、学生成绩等。《大学令》还规定了私人或私法人可以设立大学。

从《大学令》的内容上来看,较之清末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如废除了旧的教育宗旨;明确了文、理为主的学科设置;设定了大学的学制年限;规定了大学设立由教授组成的评议会负责学术方面的事宜;各科设教授会负责教学管理等。这些规定为后来的高等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2.关于教育改革的成效

在清末教育变革的基础上,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清晰。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大学令》提出:“大学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这清楚地规定了大学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有高深学问的人才,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定了发展思路和办学目标。

第二,新式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学生17岁入大学,学习6年~7年,其中,预科3年,本科3年~4年(法科和医科药学3年,文、理、商、农、医、工等科4年),23岁~24岁大学毕业。高等师范学校包括预科1年、本科3年(医科4年)、研究科等阶段。专门学校分预科、本科和研究科等阶段。

与旧学制中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蔡元培主持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中的教育体系更为完善、明确,近代化色彩更为浓厚:废除了旧式教育中尊孔读经方面的课程,取消了清王朝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堂,废除了封建特权和等级限制;高等师范学校及各类实业学校均可招收女生,拓展了女子受教育的机会。

第三,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化。为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管理,1912年~1913年,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各级各类的学校令,对学校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科系设置、学校设备、办学宗旨、领导管理体制等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教育部下设专门教育司、普通教育司等部门。专门教育司管理大学科、专门科、留学科;普通教育司管理师范科和实业科。关于教育经费方面,规定国立大学经费由国家资助,私立大学由创办人筹措。

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赋予了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教育以新的使命和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符合时代需求,也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近代教育特征的因素大量出现,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有力地促进了这一时期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思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影响,我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由于国情的特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3.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割裂了传统教育与近代教育的关系。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不是由传统教育的内在需求自然演化而来的,而是在革命等外力的作用下强行生成的;西方近代高等教育是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不断充实完善之后,以一个比较健全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人民面前。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存在着将中国传统教育推倒重来的问题,没有同已有的教育传统很好地衔接,割裂了教育的传承关系,对后世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二,救亡图存的历史负担过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但受当时落后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客观因素掣肘,而且也一直肩负着救亡图存、改变社会现状的历史重任。这显然不是单靠教育能够完成的任务,更不是仅靠高等教育能够完成的任务:“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的是分担晚清中国社会落后的政治、经济、军事责任,担当促使中国社会完成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政治责任,自诞生之日起,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就被套上了沉重的政治盔甲,显然超越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承受力”。[5]

第三,难以摆脱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虽然留给了后人骄傲和自豪的资本,但在面对新生事物时,人们总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抗拒和矛盾心理。此外,已经形成的民族气质和思维习惯也影响人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和接受能力。比如,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经过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发展,古代读书人狭隘的价值观得以延续下来,导致了许多人把接受高等教育当作成功的唯一途径。过于重视成绩,既不利于受教育者的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第四,缺乏足够的社会和经济支持。教育的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足够的经费支持。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两个条件都不能满足。当时虽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中国却并没有真正统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又掀起了封建复古逆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近代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启示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虽然历经曲折且存在诸多的问题,但仍给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留下了不少的重要启示。

(一)正确对待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不仅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而且要服务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因此把高等教育当作社会政治经济的附属品。高等教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要确保其发展遵循本身的规律,不能将改变历史发展方向的重任加之于高等教育本身。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作为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的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正确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中国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中国文化传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也是隐性的。譬如,我国延续了1,000多年的古代书院,虽然于1901年被作为历史的垃圾而抛弃了,但书院精神和书院制度对现代大学建设显然不无益处。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同时,需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充分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和环境。

(三)树立明确的办学宗旨和良好的校风

蔡元培在1912年就提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社会需求的不平衡等,使得某些高校不重视制定科学的、长期的发展规划,忽视自身的内涵建设,只着眼于眼前暂时的利益,导致学术研究薄弱、师生关系扭曲、不正之风充斥着象牙塔,培养出的一些学生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等,不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难以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长此以往,我国高等教育必将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我们应该正视现实,勇于迎接挑战,防微杜渐,使得高校成为真真正正的“研究高深学问之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越来越多的合格人才。

(四)善于借鉴“教授治校”的方略

1912年的《大学令》已明确提出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其用意在于让真正了解学术的人来参与管理学校,推动学校发展。这一原则的实施,有力地改变了京师大学堂时期唯总监督马首是瞻的衙门作风,提高了办学效率,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再看我国现在的高校,却是官员治校、行政命令治校盛行。行政权力过分强调“管理”“控制”,忽略了其最重要的职能是“服务”“引导”,这是造成新中国成立后的高校难以出现大师级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培养出既有学术专业素养,又有服务社会理念的人才,就需要汲取“专家治校,民主管理”治校方略的积极因素,将其应用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推动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化、现代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在重视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引导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的发展,在建设科教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发挥高校应有的作用。

注释:

[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第229页.

[2]蔡元培.蔡元培全集: 第2 卷[M] .北京: 中华书局,1988,第135页.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第232页.

[4]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第232页.

[5]刘少雪.中国大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第10页.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蔡桂兰实习编辑:祖 迪]

猜你喜欢

学制大学发展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至善
五行真经
学理与法理:中小学学制变革的依据
区域发展篇
学制不缩短,那要怎么改?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