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看待西方削减对华援助
2011-12-18邵峰
中国周刊 2011年4期
随着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放出削减甚至叫停对华援助的风声。3月1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停止向中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和4个联合国机构提供财政援助。3月2日,时任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已向外务省下达指示,要求大幅削减对中国的政府开发援助方案,也就是ODA方案。实际上,这种论调和政策并不新鲜,在前几年已经初露端倪,只是目前看来相关的削减动作会更大一些。对此动向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应对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首先,我们完全可以以平静的心态来理解相关国家的削减对华援助的做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里程碑事件被媒体热炒,西方国家认为没有必要再维持原来的对华援助规模。而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西方国家普遍复苏乏力,财政紧缩,甚至出现大规模削减国防开支和社会福利开支的现象。如果继续进行对华援助,在国内会受到很大的压力,因此削减乃至停止对华援助也就在情理之中。当然,此举多少掺杂了一些复杂的政治情绪。比如,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存有疑虑,去年9月钓鱼岛发生撞船事件后,日本国内舆论对华态度趋于强硬,该决定多少也与此有关。总之,削减对华援助只是这些国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状况做出的局部政策性微调,并不能说明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战略、政策和态度发生了特别值得注意的实质性变化。
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西方国家对华援助的历史作用,既要怀有感谢之心,又不可盲目夸大。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资金、技术紧缺和能源供应紧张、基础产业落后等问题。当时,日本的援助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能源和资金紧张的局面。日本对中国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而是有条件有目的的,日本对华贷款的同时也不断从中国对其的经济优惠政策中得到实惠,而这种所得远远超出了其付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政治上的目的性日益明显,日本政府动辄就以冻结贷款作为政治上的要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本对华贷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日益减弱。
另外,2006年,英国国际发展部启动了《2006年—2011年对华援助计划》,在5年时间里对华提供发展援助为1.05亿英镑。这样的规模与我国庞大的GDP、吸收外国投资额、外汇储备额相比,比例是非常小的。因此,我们对待西方援助的态度是:有则锦上添花,没有也无伤大雅。
最后,中国不仅不需要那些不情愿的ODA,而且有能力开展自己的ODA计划。仅就经济方面而言,中国拥有超过2.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可以参考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官方发展援助(ODA)做法(包括三种形式:无偿贷款、低息贷款和技术援助),拿出1%来就是280亿美元的规模,来搞一个中国的国际发展援助计划。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少采取无偿援助的方式,而以低息贷款和技术援助为主,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这样做对我们自己的好处也很多:其一,为庞大的外汇储备找到一个出口和发挥作用的空间,从长期来看,这样做远比消极持有美国国债、因美元持续贬值而遭受实际损失更具战略眼光;其二,政治上可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回旋空间;其三,从全盘经济谋划的视野看,可以扩大中国在受援国的市场份额和获取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为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此举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合作共赢。
事实上,尽管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但是中国一直在尽其所能为全球减贫发展作贡献。我们应该把这项工作机制化和长期化,制定出明确的章程和操作程序,加强透明性和有关的宣传工作,并逐渐扩展援助的范围和影响力,为中国外交推动“和谐周边”、“和谐世界”的事业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