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金康:“磨”出真本领

2011-12-15傅维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验光师镜架三联

蓝金康:“磨”出真本领

知名视光专家蓝金康

著名验光配镜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入行30多年来,他获得的奖励和荣誉称号,比如先进工作者、技能大赛大奖获得者、科技攻关项目带头人……不计其数,由他推动和主导的科技攻关项目也获得了不少国家专利。蓝金康,1954年出生,为人低调谦和,目前仍然是上海三联视光技术指导专家和研发带头人之一,几届连任上海市医学会视光学会副主任委员。面对这样的成绩,他感慨,一路走过来,确实很不容易。谈及成功的种种因素,他说其中最关键的是环境,他坦言要是没有特殊的环境,是不可能获得今天的成绩的。他说的环境,就是百联和三联公司这个平台。他为什么反复强调三联这个平台,把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集团公司紧紧联系起来?那么集团公司到底为蓝金康等一批三联技术专家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呢?蓝金康又是怎样从一名镜片研磨工磨练成为我国视光领域知名专家的呢?带着上述问题,记者对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专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蓝老师,您好!我们新开了一个栏目,叫《淡泊——眼镜人生》,就是写眼镜行业中的比较有特色有格调的人物,可以是公司老总,也可以是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我好几年前就想给蓝老师好好写一篇专访,这次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您是我们这个栏目的第一位受访者。请您谈谈一路走来的心路旅程。

蓝金康(以下简称蓝):如果说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那也是与环境紧密联系的,关键是百联和三联给我提供了一个好平台。我是1979年9月25号入行的,入行就进入三联集团。三联集团包括茂昌、吴良材、精益(那时候还有上海精益眼镜公司)。在此前,我在安徽原天长县当了7年知青 。我们在农村还是比较注重学习。我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71届高中毕业。本来想参军,但是家里成份不好,政审不合格,就下乡当知青。在插队的这7年中,我种过地,做过仓库保管员、生产队的记工员等工作,同时没有放弃学习,利用空余时间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1979年返城后,遇到全上海一次招工,就通过考试进入了黄浦区钟表眼镜公司(现在三联集团的前身)下属的精益眼镜公司,最初的工作就是做磨片工。当时的磨片工作还是蛮辛苦的,但是比起当时在农村的知青生活,这份工作已经很不错了。我从1979年~1982年一直在车间从事研磨工作,对镜片研磨的技术问题,基本上都能够掌握,虽然那些技术现在不一样了,但是光学性能以及光学基本原理与现在是差不多的,除了那时还没有非球面及渐进多焦镜,其他很多原理都是相通的。作为验光师,首先要懂得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当初的镜片研磨工作对我后来的验光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我们那时候做双光,母片和子片都是在自己车间里加工的,当时加工近视度数最高到3000度,散光最高到800度。我对技术有着一股钻研精神,因此在多次操作比赛中脱颖而出。后来公司有培养验光师的机会,1982年春节我就开始学习验光。当时的精益眼镜公司在南京路上,那时全上海大约总共有近40家眼镜店,三联只有5家店,茂昌、吴良材各有一家分店,精益眼镜没有分店。因此当时对培养验光师要求比较高,包括技术、为人、形象、谈吐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培养一名验光师需要很长的时间。

记:您做验光师,什么时候开始上手或者觉得比较顺当了?

蓝:做验光师靠平时的日积月累。验光看似简单,其实学问很大。刚刚掌握了初步的技术,接着又遇到新的难题。回过头来看,路是不好走的。只能说,还是很用功的,没有准时下班的时候,别人下班后,我仍然在暗室里练习。光是看模拟眼就要看3个月。过去又没有电脑验光仪,全靠检影验光。模拟眼是一种工具,模拟人眼的各种屈光状态,模拟眼要掌握得很好了,才能看真人的眼睛。从车间到门市学验光,是上升了一个台阶,自己也很努力,很珍惜这个机会。3个月内,要求25度散光轴向的细微变化都能分辨出来,这对验光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

记:那就必须要练成相当扎实的功夫才行,才有把握给顾客验光。

蓝:是的,十拿九稳都不行,必须十拿十稳才行。人眼毕竟是活体,变化更加复杂,练习模拟眼要3个月后才能看真人,慢慢习惯看人眼的过程也需要3个月。

记:那加起来要半年后才能开始尝试验光?

蓝:是的,但那时候一天验光的机会很多,锻炼机会也很多。虽然很累,但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当于医生积累了大量临床案例。验光快慢,全靠一把检影镜。刚开始验光的时候,眼睛看得比较少,要逐步体会,不像现在电脑验光仪一测就出来了。检影验光做到熟练了以后甚至比电脑验光仪还准确。

记:那时平均每给一位顾客验光需要多少时间?

蓝:那个时候眼镜店和验光师较少,顾客比较多。当时全上海加起来眼镜店就40家左右,其中有很多店只能配一些简单的眼镜,要配复杂一点的眼镜,还是要到南京路上的专业眼镜店来。遇到寒暑假顾客最多的时候,熟练的验光师一小时能验10个左右,甚至更多一点。

记:验光时,对于疑难杂症的诊断也包括在里面吗?

蓝:都包括在里面,也是凭自己的经验,检影技术好的话,跟电脑验光仪测试的差不多。

记:当时验光需要预约吗?

蓝:不需要的,就是早晨要排队。一天至少要验50人次,多的时候要验到80人次。一天做下来,虽然很累,但也积累了大量案例。例如:白内障、角膜炎、玻璃体混浊等不少眼疾都能遇到。当然,那时候验光要求不像现在这么精细,验光准确与速度取决于检影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后来,1984年电脑验光仪问世了,但还很粗糙,主观性较强,只能作为一种参考工具,总体来说还是要靠验光师的临床经验。后来随着综合验光仪的诞生,验光更先进、更精确了。过去验光师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要产生飞跃肯定有一个积累过程。特别是碰到不能解释的问题,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多思考、多推敲。比如说,一副戴了二三十年(当时许多人一副眼镜戴二三十年并不稀奇)完全变形的眼镜,镜角距、倾斜角都完全不像样子,他已经适应了,要配副新眼镜,强行修正他的戴镜习惯,相当困难。戴上新配的眼镜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产生散光的变化以及近视、远视的变化等,所以,戴上新眼镜以后,他肯定会说没有以前的好。那时候,屈光理论方面的书籍很少,记得有一个叫毕华德的一位老专家写的屈光方面的论著,可能是解放后出版的最好的一本,在当时是一本很好的指导书籍。这本书中涉及到很多屈光不正的问题,比如镜架的前倾角变化会产生球镜跟柱镜;镜眼距变了,也会产生球镜跟柱镜的变化。类似的相关问题都介绍得很清楚,结合书上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让我有很大的收获。

记:那么,原来的用眼习惯和新眼镜之间适应的问题怎么才能解决呢?

蓝:这个确实很难,当时也是困惑行业的问题。镜架的角度也只有通过时间一点点改过来。

记:那您是通过镜片改,还是镜架也要改?

蓝:球镜、柱镜、镜架三方面的改变和适应要结合,才能达到清晰、舒适的效果。有的是镜片的问题,有的是镜架的问题,都需要结合起来,尤其是镜架的校配相当重要。当顾客取镜后有不舒服的感觉时,验光师要做全面的分析,进行综合考虑,要自己动手解决一些疑难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积累,有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同时,也可以逐渐摸索出一套方法,在验光时就可以消除因验光引起不适的相关问题。

记:后来您致力于镜片研发,是自己的兴趣,还是公司的工作安排?

蓝老师的部分荣誉和获奖证书

蓝:应该说,只有在三联这样的公司里才有这样的机制培养全面的验光师,集团领导王兆岗总经理给予了很大的鼓励与支持,建立了促进研发的机制。同时,我结合自己的工作搞了一些研发。比如说,1979年刚进单位时,我发现当时镜架的焊接是先把镜架烧红以后,再焊接,结果造成镜架发黑,电镀层也没有了,焊好的眼镜很难看。这蛮可惜的,心里就一直在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到2005年,我才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当时给公司领导提出建议,领导很支持,最后用激光技术解决了焊接问题。这在其他公司是很难完成的。再说去毛复新,上世纪90年代树脂镜片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比较贵,最起码要100多元,贵的要上千元,在当时消费者的眼中是比较贵的。树脂片发毛以后,要换镜片,对消费者经济压力比较大。我对这个问题很上心,因为曾经在车间做过,对镜片的加工过程很了解,觉得树脂镜片寿命是有可能延长的。这个项目作为售后服务的延伸,对生意应该是有帮助的。消费者说,我玻璃镜片戴10年没问题,你这个树脂镜片3年就不行了,这种状况对推广树脂片不利。我把想法汇报给公司以后,公司领导很支持。我们有一个世界级的先进车间,我们有加工镜片的优势,通过车间技术人员上千次的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个难关。这项成果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而且拿到了上海市科技成果奖。

记:您从做车间研磨工到做验光师,那时候有没有一种资格认证体系?

蓝:有的,上海商委可以发证。我第一次拿证是1983年。1982年,技能大赛中我拿过上海第一名。1983年,我拿到了验光及磨片三级证。当时分为五级,参加比赛得奖就有资格拿到这个证,我拿到的级数还算是比较高的。

记:那时候还没有首席验光师的说法吧?

蓝:没有,那时候很多老“法师”,个个都有绝活的,有的检影好,有的校配好。

记:他们愿意把技术传授给您吗?

蓝:有的老“法师”要面临退休了,还是愿意教的。其实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留心观察,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要把道理想明白,想明白了就是你自己的,要善于动脑筋。

记:您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在技术上比较成熟了?

蓝:1992年,我从精益调到茂昌,何志聪做茂昌副总经理,我调到门市负责验光这一块儿,这算是公司对我的一种认可吧。

蓝:按上海人的说法,您也算老“法师”了吧?

蓝:那还不能这样说吧。1992年,上海搞了一次技能大赛,就是老“法师”考我们,我得了第一名。

记:从1982年到1992年,这10年中,您感受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蓝:具体倒是谈不上什么,这段时间就是在积累。从研磨到验光,再到检验、校配,把这些融合在一起,这个融汇贯通的工作需要漫长的时间。

记:您觉得这种重复性的工作有时候会让人烦吗?

蓝:这项工作的确重复性很强,但重复也是熟悉了解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可以在技术上有新的提升,比如一件事情,别人做不好,自己能做好了。既然做了就得用心去做,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对技术的热爱,我热爱这项工作。

记:在工作中是否有新的挑战出现?

蓝:到现在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技术没有到尽头的时候。打个比方说,就说非球面镜片,有的人戴着舒服,有的戴着不舒服,原因是什么?消费者个体化差异很大,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只要遇到什么症状,就要考虑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光学镜片自身的反应还是验光校配没做好?眼镜验配是没有很多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套用的。

记:行业发展很快,由原来的玻璃片转变为树脂镜片,镜片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了,不但有球面、非球面,还有抗辐射镜片、抗疲劳镜片、变色片等等。您这样的专业权威人士,也是要经常遇到挑战——新的潮流、趋势。

蓝:说到发展趋势,是一定要瞪大眼镜看着,细心观察着。1993年,我们就初次引进了渐进片。

记:那时配渐进片的产品和技术是从哪里来的?

蓝:是从国外引进的,从镜片到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主要用的是苏拿和日本豪雅的镜片和设备。

蓝老师的部分荣誉和获奖证书

记:是树脂的渐进片还是玻璃的渐进片?

蓝:两样都有,开始我们对渐进片性能不了解。其实,对于渐进片,验光跟普通验光不一样,配镜也不一样,校配也很讲究,镜架也有特殊要求。后来我们做得蛮好的,在全国也是做得最好的。

记:当时遇到阻力困难没有?比如投诉、难以克服的难点等等。

蓝:当然是有的了。渐进片那时设计是比较原始的,应该属于第二代产品。加工程序是设计好的,一般我们不能动的。多焦点下面要加老花,比如上面近视500度,下面老花200度,就是上面厚下面薄,做出来很难看,一般没到车间做过的人是不会有具体体验的。因此减薄程序怎么做就是个问题,老花度数深的人,戴上去头会很晕的。我自己也戴过一副,要两三个月才慢慢习惯。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生产渐进片为了使镜片美观,镜片的上下厚薄一致,就需要加减薄棱镜,但减薄棱镜的量太大就可能会造成移位量大,不少人戴上去会头晕。我们是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我就这个问题与车间人员探讨,有没有办法改动程序——是指加工的程序,而不是设计程序。经过认真讨论,稍微改动以后,我们就处理得很好了。这样我们的渐进多焦镜推出后就很顺利,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我们的渐进配镜量有了不断的提升,消费者的满意率达到了99%以上。

记:现在对青少年渐进片有争议,有人认为青少年戴渐进片未必好。

蓝:配青少年渐进片的关键是在验配环节,要按照规范去做。必须要分清什么人适合戴,什么人不适合戴,要把适应人群分清楚,这是最重要的。有人担心青少年戴渐进片会引起斜视,实际上,我公司从1996年就开始验配渐进片,至今已验配上万次。10多年来通过跟踪还没有发现因戴渐进片发生斜视。提出这些观点的人是以调节与集合作为依据,认为减少调节会影响集合从而诱发斜视。但他们并不了解戴单焦点近视镜片近用时的瞳距要小于看远瞳距,看近双眼会受到底向内的棱镜效应,近视度数越深视近距离越短,棱镜效应就越大。如近视500度瞳距62毫米,在33厘米的阅读距离就会产生2.5△底向内棱镜,在25厘米的阅读距离就会产生3△底向内棱镜。正常的AC/A值约3△/D左右,如果渐进片ADD为+150度,实际产生的调节集合基本接近平衡了。就如一个学生有50度~75度近视暂不需要配镜效果差不多,或者看近不需要戴镜一样。因此看问题要结合光学镜片的特点作客观的分析。

记:听说三联又引进了不少加工镜片的设备,是否如此?

蓝:我们三联集团有一个世界一流水平的光学研磨车间,这些年我们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引进了VISIONIX渐进多焦分析检测仪和VFT自由曲面铣磨机。我们引进第一代的自由曲面的内渐进,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改进和提升。现在我们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的自由曲面渐进镜。这些产品可以与一些著名的品牌媲美。所以说技术发展是无止尽的,我们要有不断创新的意识,以保持我们公司的特色。

记:您是否可以具体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蓝:我们有营业场所和车间,两样结合起来,就会做出很多东西。这也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举个例子,上海东航有个机长,60岁,还有5年退休,他们半年要去北京体检一次,他要求看远看近都要达到1.0。为此,他在外面配了副渐进片,可是却达不到这个效果,于是找到我们公司。原镜下加度数300度,看远时两眼一个0.9,另一个只有0.8,调节后看远时两个勉强达到1.0,看近只能达到0.7和0.8,这样是无法通过体检的。通过我们帮他重新验光后,为他定制了一副渐进镜片,老花度数下面加到400度(其他公司最多只能做到350度),这样看远看近都能达到1.0了。我想说的是,下加度数400度只有我们才能做得到,我们的渐进多焦下加度数最高可以做到450度,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平台,才能支持我们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记:您从专家角度看,现在怎样才能使消费者在追求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也能够进行时尚消费的组合,从而扩大消费需求?

蓝:除了传统渐进多焦眼镜的优势以外,我们还开发了系列产品,有办公渐进镜、休闲用的渐进片、白领放松镜等等,同时,还可以配太阳镜的渐进片。现在我们大力推荐的还是变色渐进眼镜,并且已有小部分消费者逐渐接受这个产品了。我过去喜欢戴太阳镜,现在则更习惯于戴变色渐进片。对太阳渐进多焦眼镜目前很多消费者还不了解。很多眼镜店对于渐进片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就更不用说推荐太阳渐进片了。太阳渐进镜要结合时尚消费。只要消费者有需求,我们就根据市场来调整我们的生产技术模式,以适应广大顾客的需求。

蓝老师的部分荣誉和获奖证书

记:现在潮流已经到了个性化定制化时代,就是专为消费者度身定制,茂昌在这方面做得怎样?

蓝:这就是我们三联的长项嘛,只要有消费者提出要求,我们就可以做到。比如散光,一般超过600度就没有办法做了,我们最高可以做到1200度散光;近视我们可以做到3000度以上;远视可以做到1800度,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记:在三联取得的研发成果中,您对哪几项比较有成就感?

蓝:所有专利成果的获得,都是我们团队共同努力得来的。只是我个人荣誉获得比较多一些。我们毕竟不是专门研发的单位,所有研发都必须围绕我们的销售展开。不同的成果在不同时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比如去毛复新、激光焊接,本身并不产生利润,但是大大丰富和加强了我们的服务项目,能够使公司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对此,我都引以为荣。

记:蓝老师应该是技术专长突出同时又熟悉经营销售的复合型人才。

蓝:我跟我们的吴平经理配合得很好,我主要在技术方面投入更多。作为企业,关键是走的路要准,要预测到什么时候走什么路,这个很重要。比如上世纪90年代,我给领导建言,渐进多焦是发展方向,是公司未来的增长点。那时候,王兆岗总经理听了以后很重视,在当时市场条件下,要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勇气的。我分析说,改革开放很多年了,人们的观念在变化,中国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渐进片一定有市场,我们做好这项工作,20年都不会落后。王总很支持,一直作为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来抓。当时有人有顾虑,认为配两副单光眼镜,比一副渐进片赚的钱多,而且渐进片风险大。但是我认为一定要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次碰到外资企业的一位翻译,这位女士因为已经有老光了,她希望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能让外国人看出自己的实际年龄,所以让我一定为她解决这个难题。后来我为她配了渐进片,问题解决了,她很高兴。这就是时代的趋势。如今,年轻化已经成为消费者的普遍追求,为了年轻,他们可以做整容、染发、拉皮、去眼袋——60岁的人,看上去可以年轻到45岁。但是老花是瞒不过去的,老花镜一会儿戴上一会儿脱下很难看,所以渐进片是一定有市场的。

记:从未来看,渐进多焦镜还有哪些发展空间?在光学领域会遇到瓶颈吗?

蓝:前天车房中心经理打电话给我,说在报纸上看见美国发明了一种渐进多焦镜,是液晶变焦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肯定会有新的突破,也会有新的产品出现,就像过去的光学相机发展到现在的数码相机,这有一个转变的过程。至于现在的渐进多焦镜的设计,有的厂家已设计出3D产品,有的厂家提出了终极设计版,这说明现在渐进多焦镜的技术再要有重要突破难度已相当高了。我认为将来这种镜片的变化趋势就是镜片的材质设计或在微型电子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医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记:从研磨镜片,到凡事爱琢磨,蓝老师在视光领域能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获得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超越,真是磨出来的真本领啊!

吴平(上海三联集团茂昌总店经理):是啊,像我们蓝老师这样,能够不断吸纳行业新技术、新经验,对现代消费理念和未来前瞻性的消费趋势有深刻感悟,同时又有精湛专业技术的人士,在我们整个行业里是为数不多的,在我们公司里也顶多只有1至2人。他的渐进镜验配成功率是100%。比如十几万元一副的镜片,验配要求很高,要做到万无一失,蓝老师已接待过不少这类超高端的顾客。这些顾客对蓝老师的技术都十分满意。同时,在售后服务中遇到棘手的疑难问题,经他手处理后,都能做到“手到病除”。这就是蓝老师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验光师镜架三联
难不倒我
Meet Truffles
凝望
中西医结合治疗毛囊闭锁三联征2例
镜架材料:国外ECP怎么看
陈旧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伴关节僵硬的手术治疗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
你真的适合戴“无鼻托镜架” 吗?
验光师技术决定配镜效果好坏
眼镜与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