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民对亚运会后效应的心理认同研究
2011-12-14韩会君黄瑞敏
韩会君,黄瑞敏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广州市民对亚运会后效应的心理认同研究
韩会君,黄瑞敏
(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
通过对广州市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市民对广州亚运会的关注与参与情况,分析市民对第16届亚运会给广州城市发展的影响、体育环境的改善、个体体育价值取向的变化等问题的认同感,同时,进一步了解市民对后亚运效应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市民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特征,进而为更多的广州市民在后亚运效应的影响下自觉地投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让“幸福广州”号召下的广州市民变的更幸福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思路。
亚运会;幸福广州;心理认同;体育意识;城市发展
2010年,广州成功举办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16届亚运会,这次盛会给每一位广州市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且成功的向世界宣传了广州,对羊城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后亚运效应。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对于举办城市来讲,无论是奥运会还是区域性的运动会(如亚运会),其后续的影响无外乎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本地的基础设施,增强人们的体育意识以及对整体体育事业的影响等。那么,第16届亚运会到底给广州市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和市民留下了哪些宝贵的财富?广州市民到底能从亚运会中受益多少?亚运会后,广州市民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有哪些变化?这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本文力求通过对广州市民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市民对广州亚运会的参与情况和亚运会之后人们对体育环境变化及自身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变化的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未来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对策,让市民在更为持久的“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环境下身心更为健康,在“幸福广州”的建设过程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根据市民对广州亚运会的参与情况以及后亚运时期市民对城市的发展、体育环境的变化、自身体育意识与行为变化等要素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运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对500名广州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89份,有效回收率为97.8%。问卷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其有效性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被调查人群的结构特征为:男性为53.8%,女性为46.2%;25岁以下为48.3%,26~35岁为38.5%,36~50岁为14.1%,51~60岁为2.2%,61岁以上为1.8%。在学历方面,高中以下的被调查者占9.2%,高中、中专占24.3%,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6.5%。职业涵盖了学生、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等。
统计数据显示,本次调查在性别,学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群占被调查者的66.5%,这部分人群认知水平较高,所述观点能够客观的说明问题,并且符合调查目的的需要。
1.2 访谈法
在调查过程中,随机对一些市民进行无结构性访谈,了解他们对亚运会的看法及亚运参与情况,了解后亚运时期市民对广州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等。
1.3 文献资料法
通过谷歌和百度等网站查阅有关广州亚运会的相关报道,收集相关的研究成果,以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研究。
1.4 数理统计法
本文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州市民对亚运会的参与情况分析
亚运期间,人们以各种形式关注与关心广州亚运会,最为壮观的是广州市民和学校的学生积极加入亚运会的志愿者队伍之中。如今,通过亚运会志愿者的影响和宣传,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广州的新时尚,“志愿者情结”与其他许多的优良传统一起,共同构成新时代的“广州人精神”,愈发彰显广州的城市文明形象。[1]为了领略亚运文化,丰富自身的业余生活,很多市民置身体育比赛的现场进行观看或通过电视等媒体了解和观赏亚运会有关信息和比赛实况。见图1。
图1 亚运会期间市民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人群中经常和偶尔到现场观看比赛的人数达到56.6%,没有到现场观看过任何比赛的人数达到了43.4%。可见,亚运期间过半数的市民不同程度的到现场观看了体育比赛。这其中26%的人观看了篮球项目的比赛,16%的人观看了足球项目的比赛,12.1%的人观看了田径项目的比赛,15.1%的人观看了体操项目的比赛,9.4%的人观看了排球或沙滩排球项目的比赛,3.7%的人观看了体育舞蹈的比赛,16.6%的人观看了游泳或龙舟项目的比赛,31.3%的市民观看了羽毛球或乒乓球项目的比赛,7.6%的市民观看了跆拳道或武术项目的比赛,另外还有5.5%的市民观看了其他项目的比赛。没有到现场观看比赛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缺乏兴趣、买不到自己心仪比赛项目的门票、花钱看比赛不值、看不懂、没有时间、当时不在本地等原因而不愿或没能去观看比赛。
除了到现场观看体育比赛以外,部分市民还通过电视转播来观看亚运会体育比赛实况。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市民通过电视观看比赛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和偶尔通过电视观看亚运会体育比赛的占91.6%,绝大多数的人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亚运会活动之中。但仍有43%的市民没能到现场感受百年不遇的体育盛会,这从某种角度说明市民的体育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一点通过对亚运口号“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关注程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见表2。
表2 对亚运会口号的记忆情况
2.2 亚运会对广州市民的体育认知和行为影响情况分析
2.2.1 市民对后亚运效应的认知情况分析
大型的城市活动特别是大型的体育赛事在塑造城市形象和扩大影响力方面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在国外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推动城市形象发展的著名案例,如巴塞罗那奥运会体育赛事的成功结合使该城市一举成为国际知名城市,国内如上海的网球大师赛、F1,青岛、大连的足球,这些体育赛事活动无不推动着城整体形象的传播。[2]那么,广州市市民是如何看待广州承办第16届亚运会的呢?如何看待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呢?本研究就此类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3-6。
表3 市民对广州市承办第16届亚运会意义的认识
表4 市民对亚运会改变羊城面貌的认同
表5 市民对亚运会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认同
表6 市民对广州亚运会后“天更蓝,水更清,房更靓,城更美”这句话的认同
第16届亚运会已经成为过去,但这一盛会留给举办城市的宝贵财富却是深远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市民对亚运会在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持肯定、积极的态度的,认为广州承办第16届亚运会是有意义的。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彰显了广州综合发展实力、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也是顺应民意的,市民也在此项综合性的体育赛事中得到了实惠。
2.2.2 亚运会对市民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影响分析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广州市民加入到全民健身的活动中来,“生活要小康,身体要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已成为大多数广州人的共识,广州市体育人口已接近60%。相信,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样,作为体育的载体,传播着人文体育精神。通过亚运会,体育将进一步深入到广州市的居民生活之中,并在“健康城市”、“幸福广州”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2 亚运会对市民体育了解的促进
图3 亚运会对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
图4 亚运会后通过现场或电视观看比赛的情况
图5 亚运会对广州市民体育知识增量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35.4% 的被调查者同意亚运会促进了自己对体育的了解,51.3%的持一般态度。19.8%的市民认为自己在亚运会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加了。24.1%的市民认为自己在亚运会后通过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的时间增加了,对体育信息的报道的关心程度提高了。71.2%的居民认为体育知识有较大幅度和略有增加,30.1%的人在亚运会后偶尔或经常进入亚运场馆进行锻炼和休闲。以上数据表明:亚运会改变了人们的体育生活,提升了市民体育生活的质量。但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参与度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全民健身工作仍需在“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上进行深入的思考。
2.3 广州市民对亚运会综合效能的认知分析
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举行,是广州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向全世界展示广州城市形象的难得机遇,是全世界关注广州,了解广州的一座桥梁,为把广州打造成世界名城提供了机会。为了从社会主体认识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本文就问卷调查中的21项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
表7 KMO值和BARTLETT’S TEST
统计结果表明,KMO值为0.904.大于0.6。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得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零假设,适合因子分析的基本要求。
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基本原则,本研究确定了4个主因子。第一主因子命名为体育意识与行为因子;第二主因子为市民生活因子;第三主因子为城市发展因子;第四因子为负面认识因子。因子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市民对广州承办第16届亚运会持着支持认可的态度。认为亚运会提高了广州的国际知名度,促进了广州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居住环境,提高了人们的体育意识,促进了人们的体育参与。但也极少部分市民认为用巨额资金办一个体育赛事不值得,亚运会也会给市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
通过访谈了解到,亚运会之后,市民更为关心亚运场馆的使用问题,普遍认为,亚运场馆应惠及广大市民,体现其公益性。
3 后亚运时期实现广州市全民健身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意见
3.1 巩固亚运会的成果,让亚运效应源远流长
亚运会之后,业界把广州摸得着的变化归纳为五个方面:“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如果说这几个方面的变化体现在硬件方面的话,那么软的方面应该主要体现在广州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大拇指旗帜的飘扬、体育意识的变化、体育知识的丰富等。只有这些变化得以延续才能让市民更为深刻理解广州承办第16届亚运会的历史意义,才能更为积极的关注体育、参与体育,进而趁亚运之风实现广州城市发展和市民幸福的持续稳定,做到不是让市民享受20天而是享受20年甚至更久。
表8 因子分析结果
3.2 亚运场馆开放要实现公益性,使其为民所用
被访谈的市民普遍反映体育场馆对市民的开放程度不够,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公益性远没有满足市民体育健身与休闲需求。其实公益性和免费开放是不同的概念,公益性开放允许收取相应的费用。如果亚运会场馆能够实现公益性和商业化的结合,不仅能够在全民健身运动等社会效益中发挥作用,而且能够在经济效益方面减轻财政的压力。亚运场馆在运营方面可以参考中体产业公司一位负责同志的管理思路,“日常开放是基础,赛事活动是亮点,无形资产开发是提升,商业开发是补充”。
3.3 趁亚运之风,建亚运名城,提升城市品质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底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广州有提升城市品位的潜质与基础。岭南文化通过广东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具有岭南特色的传统体育也在不断的向东南亚,乃至整个世界传播,如舞龙、舞狮、南拳、龙舟等。亚运会之后,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的广州应在国家文化强国的号令下,对体育品牌在内的城市形象文化进行包装、丰富、创新,以进一步增强对外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在操作上,以传统文化为基准点,以亚运为契机,发展城市体育旅游业,发展文化名城,提升城市品质。
3.4 传统与改革并存,定位国家或世界中心城市,提高广州国际地位
毋庸置疑,亚运会成功的宣传了广州形象,而且亚运盛会之后,无论是城市面貌,还是其主人的精神面貌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亚运会之后,广州应以岭南文化为背景,保持与改革并存,吸收更多的具有国际品位的活动或盛会,加强广州的国际宣传。另外,以亚运会为背景,举办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以亚运场馆为阵地,加强品牌体育赛事的运营,努力打造国际体育名城。事实上,以“弘扬亚运精神,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主题的2011年全国联赛在广州举办等一系列的活动,都在无形中提升了城市品位,传播了岭南文化。
3.5 以提高国民体质为契机,宣传体育精神
“幸福广州”的调查结果显示,身体健康是市民幸福的首要标准。通过本次调查也可以看出,亚运会影响了市民的体育态度,很多市民在亚运会后增进了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并且参与体育健身与休闲的时间也有所增加。为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工作力度,顺应亚运潮流并且在全民健身运动的号召下让亚运成果为民所用。应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加强亚运精神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宣传工作,让市民自觉的投入到体育健身与休闲活动中来,并在其活动过程中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从体育生活的角度去提高广州市民的幸福感。
4 结束语
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增加投资,扩大宣传以及提高城市国际知名度的“金字招牌”。作为综合性文化盛会的第16届亚运会,无疑为广州城市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也证明了大型体育赛事是传播城市形象的有效手段。广州亚运会不但起到了增进市民对体育的了解、体育兴趣的提高、体育活动空间的扩大的作用,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宣传了广州,提升了城市的品味,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等。后亚运时期,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综合利用广州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科教文化、建筑景观、整体风貌等多方面的要素,为广州城市发展更加和谐,为市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搭建良好的体育公共服务平台而统筹规划。
[1]梁伟,徐成立.以城市事件触媒的视角探析2010年亚运会对广州文化软实力的影响[J].体育学 刊,2011,1
[2]刘海唤.人文体育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关系— —以广州举办亚运会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5
[3]宋劲松.解读广州城市发展[J].广东档案,2011,1
[4]陈雁杨,关文明.广州申办亚运会的历史回顾[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2)
Research of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Asian Effect”of Guangzhou Citizens
HAN Hui-jun,HUANG Rui-min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of Guangzhou Citizen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 of the 16 th A-sian Games on Guangzhou.It aims to urge more and more Guangzhou citizens to take part in the popular fitness activities and proposes the new thinking of developing the call of“Happiness Guangzhou”.
Asian Games;Guangzhou;Psychological identity;Sports consciousness;city development.
G812.6
A
1007-323X(2011)06-0001-05
2011-10-26
韩会君(1963-),男,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