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理通胀没有灵丹妙药

2011-12-13苏培科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物价涨价管制

◎ 苏培科

治理通胀没有灵丹妙药

◎ 苏培科

开栏语苏培科,现任CCTV证券资讯频道新闻主编、制片人、财经评论员,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从本期开始,“培科视界”将带领我们以全新视角冷眼观财经,客观察天下。

面对沸腾的物价和焦躁的通胀之虎,中国央行开始“逆大势”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防通胀”定为当前的首要目标。同时,国务院也密集部署“物价维稳”的各种措施,表示:“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

从国务院启动的“临时性价格干预”举措来看,目前中国的通胀趋势不容乐观,需要紧急措施来遏制物价的快速上涨。

别指望用“干预”彻底解决通胀

自2010年11月12日起,国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其中棉花跌幅最大,达23.6%。小麦、玉米、籼稻等农产品价格跌幅平均为6%左右。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国务院调控物价和干预物价起了作用,似乎“临时性价格干预”政策在抑制通胀时立竿见影,但笔者认为还不宜过度乐观,尤其不能指望“临时性价格干预”来彻底解决通胀。

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和商品期货市场的下跌,首先是由于前期涨幅太大,一些资金趁机获利回吐,在技术面上有修复的要求;其次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调整;另外,宏观干预政策确实起到了一些效果,但这只是短期的,治标不治本,因为引起通胀的诸多因素并未因宏观“干预”而消失。

从中国2008年初执行的临时性价格干预情形来看,2008年4月份的CPI开始从8.5%逐步回落,似乎“干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并非主要因素。上一轮物价回落除了中国的货币政策大幅紧缩之外,主要是由于当时爆发了次贷危机,欧、美在华资金纷纷回流救主,全球市场出现了间隙性的流动性不足,从而促使大宗商品和流动性推动的资产价格大幅回落。但这一次与上次截然不同,这一次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迫使各国央行竞争性发行货币,显然不能指望大宗商品的价格再像上次那样迅速大跌。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输入型通胀让我们很难找到一剂灵丹妙药来解决“综合通胀”。

治理中国通胀的路径选择

从以往西方国家治理通胀的经验来看,无非就是紧缩货币、紧缩财政,实施总需求管理;或者实行总供给管理,通过提高生产率、减税等措施来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加产出的方式来平衡过多的货币供给量;要么就以收入管制的方法来稳定物价,比如强制性控制职工货币工资增长要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一致;另外是价格管制,通过反垄断法来制止定价过高和哄抬物价的价格操控行为。

对于日益膨胀的物价,我们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措施?

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紧”?这显然不符合中国经济当前的形势。于是,有人建议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1年应定调为“松财政、紧货币”,让财政来承担保增长和保稳定。但如果紧缩了货币,会让国内的民营、实体经济更加困难,而财政挤出的“国进民退”现象会更加严重。况且,紧缩货币抑制通胀是建立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基础之上,现在的实际情形是产能过剩、需求不足、流动性泛滥和输入型通胀共存的局面,简单依靠紧缩货币的方式根本解决不了通胀。在全球量化宽松的大环境下我们采取逆势紧缩的货币政策,会让中国沦为全球套利资金的“热钱池子”,而巨额增长的外汇占款又迫使央行发行更多的基础货币来对冲,中国紧缩的结果就成了“内紧外松”,会“紧”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同时让股市、楼市等资产领域的价格泡沫越来越大。

在中国实施全社会的工资管制也未必有效,因为中国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少量人拥有大量的财富,实施工资管制只会让工薪阶层在通胀中更痛苦。况且,“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居民收入要与经济增长同步,显然收入管制有悖于中央的精神。而且通过压榨低收入者也根本解决不了通胀问题。面对通账,反而要对低收入者给予通胀补贴,同时要尽快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尽早理顺工资与价格的市场关系。

对于中国这个行政执行力比较强的国家来说,实施“价格管制”可能效果会比较明显,但这治标不治本,只能起到短期抑制价格的作用,而造成价格上涨的因素并未消失,同时也会损害市场运行机制,会给日后留下诸多后遗症,如果拿捏不当将有可能会“把聋子治成哑巴”。

当然中国此次选择“临时性价格干预”,是在确保供应、实施补贴与价格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强监管市场秩序等综合措施下进行的,而且“价格干预”是以“临时性”身份出现,所以我们不用过度担忧会回到计划管制时代。但笔者希望,“临时性价格干预”在干预的过程中不要走形,防止沦为权力寻租的新工具。因此,在“干预”的过程中应该慎之又慎,要有针对性地干预过度、过快的不合理涨价行为,不宜大面积“管制”,一旦价格恢复合理速度就应该立即解除干预。但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农产品价格炒作,尤其是那些恶意囤积、串通涨价和欺行霸市的非正常涨价行为一定要严厉打击,否则此起彼伏的农产品价格暴涨现象很难避免。希望“临时性价格干预”能够对于那些不合理的涨价行为起到震慑作用,而不仅仅是为了降低CPI。

■ 摄影/董年龙

价格干预无损农民利益

对农产品价格实施“干预”,也有很多人不赞成。他们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可以惠农和补贴农民收益。但据笔者观察和调研,对于农产品价格暴涨,农民不但拿不到太多的好处,反而有可能会成为“价格幻觉”下的受害者。现在很多炒作农产品的财团已经控制了上游和下游渠道,他们事先低价囤积(比如大蒜、绿豆等可储藏的农产品),然后通过舆论渲染通胀、故意减少市场供给量和采取批发对敲等“做市”手法制造“稀缺”,从而哄抬价格。很明显,在这个涨价过程中,只有“坐庄”的人得到好处,而农民在涨价中很难得到好处,反而在虚幻的价格指示下,农民又开始大面积、盲目地增加种植“高价格”的农作物,结果在第二年会制造更多的产能过剩,价格又会出现大跌。显然农民是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真正受害者,当然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也是通胀和物价快速上涨的受害者。

当务之急除了给低收入者实施消费和价格补贴之外,打击和严惩农产品价格的炒作、垄断也迫在眉睫,否则农民的利益会受到更大的损失。

除此之外,调整CPI的权重构成也迫在眉睫,否则不合理的CPI会诱导全社会涨价。目前食品类权重在我们的CPI构成中占大头,但这种结构已经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家庭支出。应该降低食品类权重,适当地提高居住类、医疗保健类、娱乐教育文化类价格的权重,以更有效地体现全社会的物价总水平,避免误导宏观决策部门和商家们,防止不具代表性的CPI成为商家们涨价的依据。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

猜你喜欢

物价涨价管制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尿素涨价坐实的两个必要条件
共享单车涨价只能是权宜之计
管制硅谷的呼声越来越大
唉,又涨价了
放松管制
市场物价
药价管制: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2012,物价的期盼
不同地区开发商群体的囤地行为机理及其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