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亚运会”理念形成、验证和升华的研究
2011-12-11许惠玲何稀翎
许惠玲,何稀翎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2.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50)
“泛亚运会”理念形成、验证和升华的研究
许惠玲1,何稀翎2
(1.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00;2.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1450)
为认识和研究广州亚运会长远的综合效益,用系统分析综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该会的前期、赛期和后期的时段延伸和由主、分赛区构成六个区的空间地域扩展,而拟构成“泛亚运会场区”的新概念。随之亚运会渗透各社会领域,并与体育促社会发展的新生综合功能相互诱导,该概念便升级为“泛亚运会”的理念。它经亚运会的实践验证,又升华为“国际体育大赛效应”。该时空泛化的多重演变具有深远而普遍的意义。
“泛珠三角”;亚运会;“泛亚运会场区”概念;“泛亚运会”理念;“国际体育赛事效应”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体育领域的主要问题则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体育社会需求与体育的社会服务不足的矛盾。围绕这一发展主题和主要问题,中国——广东·广州近期涌现了震撼亚洲的三件大喜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广州于2010年11月举办第16届亚运会、2008年国务院出台了《珠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我国经济与体育领域的三大盛事表现出的相关性,将对我国南部经济、第三产业、体育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这将是当前体育社会学工作者的热门研究课题。
1 “泛珠三角经济圈”理念引发的启迪
2004年3月18日“泛珠三角”城市投资促进机构共同发表《合作宣言》[1]——“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区域合作、共同发展”,这一共识的统一理念,不仅今后将成为尝试建立合作机制的指导原则,而且为办好2010年亚运会提供重要的启迪。
国务院发布了《珠江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近期第一次由国家层面制定和下发的、惠及泛珠江地区的规划纲要。它的战略层次更高、更具岭南——广东特色,也更注重具体性,实用性、又更全面、长短兼顾、更解放思想、高瞻远瞩、强调先行后试。因此,标志珠江三角地区新起步的《纲要》的宝贵精神是本文遵循的主要基本思路。为此,要紧紧捕捉这一重要机遇,本项研究拟用广泛文献资料法作先导,取量化调查材料作研究客观依据,去粗取精,以视野宽、思路新、层次高、特色鲜明的整体谋划,构建分区分时段发展、讲究实效、注重民生、市场开发、社会参与、服务民间、立足地区、面向亚洲的现代大型赛事办会模式。
首先是“泛珠三角”《合作宣言》中“优势互补”的理念,为办会扩大各方面的结合点与面,把运动会传统的竞技与交流机制推向高层面、放大时空,提供重要的引发。近在眼前的“泛珠三角”发展区域合作在人力、技术、资本、制度,尤其是理念方面,将为办好亚运会提供借鉴。
其次,“泛珠三角”《合作宣言》中的“区域合作”理念,也是办好亚运的重要启迪。办好亚运有区域合作的方面,更重要、更多的应是“部门合作”的问题。办好亚运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子系统、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例如体制优势始终如一;办会目标上下一致;经济支撑后盾坚实,基础设施各硬件有优势;绿色环保整体规划;文化品牌东西兼备;场馆设备确保一流;体育优势亚洲驰名;宣传媒体争创一流;办会组织经验丰富;公关接待加紧培训;安保与环卫确保大会祥和等等。上述纵横交错的方方面面,不仅已在亚运会现场赛区体现了高度合作,而且在会后将显示“泛珠三角”大区域的密切协调。
2 “泛亚运会场区”新概念的初拟
“泛亚运会场区”新概念的界定是,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断扩展的热潮为背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以42个大项的广州12个区县和佛山、东莞、汕尾3个分赛区的竞赛现场为中心环节,作最大的时空推移的、波及场区范围最广的、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社会活动[2]。
“泛亚运会场区”包含的空间加时间内涵与外延的泛化是多重扩展的大概念[3]。这一瞻前拉后的时间扩展把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前后近10年看作一个大概念;在空间上由主、分赛区扩展到六个区,把一个专业性的组团活动扩展到全社会筹备与动员的大型社会活动,并涉及到珠江三角地区(详见图)。因此这一概念在初期是偏重于视觉等感官的感性认识阶段。随着办会的中后期则是认识的升级。
概念的内涵是指某一概念被应用的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的总体。广州亚运会的内涵主要是将其理念(合作、竞赛与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精神[4](追求和平与友谊,团结与进步,光明正大,公正竞赛的精神)[4]通过亚运各项目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组委们在赛内、外的协同合力去体现,通过高水平的体力和智力竞赛,达到更强、更高、更快的目标。概念的外延是指该概念被应用的事物、现象所延伸的范围、所有这类事物和现象的总揽。广州亚运会的外延将在时间上是泛指为半个月的竞赛期而准备的筹备期和会后的效益利用期;在空间上是泛指为运动员和现场观众以及媒体观众服务的、延伸的6区范围。
“泛亚运会场区”的新概念在时空上冲破了“运动会”的传统观念束缚,脱颖而出新理念。在现代社会里,纵观国内国际的大型运动会,不再限定于一日或多日的运动会赛场,不限于体育领域里的局部,而拓展成为打造区域知名度,提升城市品位契机的一项综合性社会活动,即办赛事与办社会的有机结合。
这一新概念将向深层演化的最终目标,是广州借助亚运会契机加快城市发展,2010年将通过亚运会向世界呈现一个真真正正国际大都市的形象[5]。把亚运会泛化到以广州为国家中心城市、引擎9个省(区)和两个特区的中国南部,把亚洲体育盛会变成南国城市群一项社会与经济大活动;并把广州泛亚运优化在泛珠三角、中国和亚洲的发展定位上作深层次的研究。
3 “泛亚运会场区”的扩展性泛化
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的日益扩展,现代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尤其体育的文化娱乐、经济和政治功能的愈加凸现,使亚运会从时间与空间上向社会领域不断“泛化”性的扩展与延伸。
3.1 “泛亚运会场区”时间方面的时段扩展性泛化
“泛亚运会场区”的新理念将广州亚运会时段向更为广阔的时间泛化为前期、赛期、后期:
3.1.1 大会前期
“泛亚运会场区”的新概念在时间上定格为将亚奥理事会授权广州举办亚运会之日延续到2010年亚运会召开之前设定为大会前期。这是至关重要的关键筹备期。无论是在亚运硬件(比赛场馆、综合环境等)建设,还是亚运软件(志愿者、民众素质等)建设,乃至展示亚洲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相关设施(广州亚运会开闭式的海心沙岛等场地)建设,都必须有计划、有步骤保质按时完成。
3.1.2 大会赛期
从2010年11月下旬亚运会开幕式到闭幕式全部比赛完毕的竞赛项目,界定为“泛亚运会场区”的大会竞赛期。这16天的高潮期,赛场内极大地弘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凸显竞技体育的风采;场外是彰显亚洲文化、岭南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大舞台,洋溢着羊城民众喜迎盛会的激情。
3.1.3 大会后期
该期界定精彩绝伦的第16届亚运会闭幕后2-3年为后续效益利用与拓展期,也是最终对亚运会所产生的较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的总检测与总评估期。这时期的“后亚运”场地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是推进幸福广州更上一层楼的新亮点。
3.2 泛亚运会场区的地域空间方面扩展性泛化
3.2.1 第16届亚运会以广州为中心的亚运主、分赛区
这是全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9704名运动员和4750随队官员云集献技的区域,它对其它区域起龙头和牵引作用,是本次亚运会对珠三角区(8个市)、泛珠三角区,以至中国、亚洲和全球作现场直播的策源地和放送中心。图中的五角星所示地区是亚运会的中心地区。
3.2.2 距亚运会现场赛区半小时左右车程的亚运村为生活区
这是上万运动员、官员和有关人员住宿、饮食、文化、娱乐、宗教活动的聚集区,将是与会人员用刷卡消费最多的区域,也是直接服务亚运会的后勤保障区域,因而是保证开好亚运会的第二个关键区域。
3.2.3 以广州为中心,一、二小时内到达的休闲·旅游区
亚运会运动员们于赛后的恢复期、赛前准备期作短期逗留的休闲·旅游区,这些地域是“泛亚运会场区”间接服务区。与亚运会组委会的相应部门参股的建立业务联系的旅游公司除整顿服务实施,加强卫生安全管理外,还要增添恢复期的恢复手段与器材。
3.2.4 “泛珠三角区”范围内的物质供应区。
为保障大型国际竞赛所需的大量而多品种的物质供应,在“泛珠三角区”的11个省、区内建立平等互利,保质保量的物质调运——供应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显示以“泛珠三角为依托”的广州组办亚运既有实力,又有丰富资源的强大后盾。
3.2.5 媒体观赏区
“泛珠三角区”周边的泛珠三角及其周边地区是亚运媒体传播和收视的最佳地区。广州亚运会业已确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韩国和朝鲜、中东地区等四个地区特权转播商[6],其版权费用已超多哈亚运,它们将为泛珠三角、中国、以至东南亚地区带来良好的收视效果,倍受观众、居民的热切关注。
4 由“泛亚运会场区”概念的升级泛化到“泛亚运会”理念的形成
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扭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它是主观性与客观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亚运前期构思的泛亚运会的三时段、六端区,代表初期研究的思维活动的观点,属有待转化的中性词语,而后来的理念则代表正确的观点,可作为道理的理性判别。
当进入广州亚运会竞赛期,即步入16天的竞赛高潮的同时,泛亚运会场馆的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和泛化转入高潮后,随即而来的是“泛亚运会场区”的两个升级泛化:泛亚运会向各社会领域的推移与渗透;泛亚运会与体育新生综合功能的相互诱惑。这便是“泛亚运会场区”概念第一重次扩展到“泛亚运会”理念第二重次扩展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4.1 泛亚运会的社会领域方面扩展性泛化
在广州市委、市政府支持和组织的“亚组委”的布署下,第16届亚运会的组织工作涉及和扩展到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商贸、交通、通信、环卫、公安等各个社会领域,体现了全社会总动员的办会方针,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主要特征之四: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广州地区以及珠三角地区的各行各业都按照“跳出体育看体育,立足全局办赛事,社会动员抓体育”的理念,表现了最大的扩展性泛化和极大的投入亚运热情。
4.2 泛亚运会与体育功能的相互诱导扩展及升华
“泛亚运会场馆”概念大大地激活了体育功能,两者的相互诱导,使其为之升华。体育最早形成的原生的健身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衍生的次要功能,或称非本质功能逐渐多元化,如文化、教育、政治、国防和调节社会感情功能等。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北京奥运、广州亚运“巨涨落”(即耗散结构论的有序运动)的驱动下,平常时期的体育本质与非本质功能得到扩展和深化,新时期所有这些多功能汇合而成的体育及其影响力大大提高了在其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演进成“体育促社会发展”的综合功能。
从研究与认识上述两项“泛亚运场馆”概念的升级泛化,即由感性认识,进一步到理想认识,逐步形成“泛亚运会”理念。它就是亚运会的空间场区和时间前后推移,以及涉及各社会领域,并产生经济社会综合效应的综合概念。
总而言之,广州亚运绝不仅仅意味着16天“亚运进行时”的盛世华彩,而是近10年长时间“前亚运”和“后亚运”的时段和广阔空间的城市综合治理、弘扬文明风尚、其基点持续惠民、交汇点为民造福祉。
5 “泛亚运会理念”的实例验证
5.1 “亚运经济”理论及其效益得到广泛认同
广州亚运成功借鉴近期历届国际大赛(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验,会后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例如:北京对奥运会的总投入将达到2800亿元人民币[7]。其中还有可信度和可行性的几个大项的细分财政预算:体育设施建设170亿元,运营预算支出130亿元。广州亚运经济账也表明:拉动了广州GDP增长5%[8]。该会总投资1200亿元,其中1090亿属于包括地铁、城市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和环卫工程等[9];据广州社科院专家预算亚运会将给广州带来8000亿元的GDP增长[10]。最后的详细账本尚待公布。因此就上述数字表明,广州亚运经济理论及效益,尽管相关概念尚有争议,但总体上得到广泛确认。
5.2 亚运拉动GDP增长 铸造广东经济发展的新里程碑
成功地实现了办亚运会与发展经济“两促进,双丰收”的目标;通过筹办亚运,竞赛期的同年前三季度,广州全市生产总值高达7654.28亿元,同比增长13.5%,全年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我国第三个上万亿元台阶的城市[11]。这一历史性的大跨越充分证明了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亚运会经济理论的实现性与可靠性。
5.3 为广州发展提速10年显著提升城市品位
在亚运会的筹备期,当亚运会作为第一任务的时候,许多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只要和亚运会“牵上手”,资金就来得迅速,工程进展顺利。广州亚运会总投资中的1090亿元使广州城建、环卫出现大变化,加快了8~10年的城市发展进程。这一切证明亚运会对广州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广州市民提前享受城市现代化成果;提前建设幸福家园,使市民幸福感倍增。
5.4 再塑新广州加快重追世界名城步伐
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高了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大大扩充广州对环珠三角的辐射力与带动力;在国际上极大地提升了广州知名度和美誉度。
5.5 促进体育与文艺大联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在亚运会的竞赛期间同步引进了数百台凝聚亚洲和世界精粹的文艺演出;亚运会、残运会的开、闭幕式是体育与文艺的大结合、大联袂;同时通过9200多名中外注册记者的辛勤劳动广泛地宣传亚运盛会、亚洲各国的民俗、民情、宗教与风情文化,让广大市民饱览和品味之时,自身文化素养也得到提高。
5.6 打造光彩夺目新景观扩展旅游开发市场
亚运会给广州带来靓丽的风景线:广州塔标志建筑的巍然耸立、海心沙岛的美轮美奂、花城广场的秀丽风景、亚运场馆的气势宏伟,反映岭南文化风情为主导的新建筑分布在羊城各区域,这些新增加的大批人造景观,大大丰富与扩展了旅游资源,扩充了旅游市场。
5.7 推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优化城市的经济结构
广州亚运会的准备和竞赛期,为兑现向国际社会的的承诺,直接推进了广州中心城区的产业转移,促进了服务、金融、体育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着力加强了国际经贸中心的建设,加快了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大优化城市旅游的经济结构。方兴未艾的体育产业亚运会后更上一层楼,由2007、200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106.4亿元、122.63亿元,占全市GDP的1.3%、1.48%,到“后亚运时代”,力争 2015 年其增加值超过300亿元,占广州GDP比重达2.5%左右”[12],居全国前茅,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广州借助亚运会契机将由现在第三产业比重的60%以上,提高到80%以上的西方发达国家水平[13]。
5.8 亚运提幸福指数展新姿民众乐享新幸福广州城
广州亚运会以利民、惠民的民生工程为目标[14],一月成名于世界,这使广州人更自信更自豪。据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舆论研究中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常住居民“乐意一直在广州居住”,91.75%居民赞同亚运会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15],承载着生活在该城市更强的幸福感、自豪感,因亚运创造的新生活,让民众长期享受。
5.9 极大改善水文环境呼吸低碳环保清新味
围绕广州办会对亚奥理事会所承诺的环卫目标,广州市“一号治水工程极大地改变了广州的水环境,”河涌质量、人居环境、饮用水质量都达到近十几年的最好水平。历时6、7年的广州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使广州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优质的低碳环境让广州市民,成为享受亚运会遗产的受益者。
5.10 广州人精神于亚运中升华 文化遗产于盛会中繁硕
16天盛会使广大市民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摸到的、体验到的大量的物质文明,极大地增强和升华广州人精神[16]:敢想会干为人民,和谐包容共分享;尤其是提升了年轻一代志愿者们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59万志愿者奉献亚运,主人翁意识更强。因此,广州以至广东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留下大量和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6 “泛亚运会”理念的启迪与升华
从上述空间上的横观“泛亚运会场区”的六个场区,即影响“泛珠江三角”到扩展至中国南部地区;以及时间上的纵观,即三个时期约十年左右的时间(筹备期6年,热闹非凡的竞赛期半年,后续利用期3年以上的若干年),形成世纪的一个年代。再从16天的竞赛期亚运会的10个方面实践检验证明,广州以至珠三角地区的城建投资、规划对接、环境共建共享、产业协作、社会事业合作、交通一体、旅游合作等方面的办亚运的大系统工程圆满完成。通过会后的回眸与总结获得最大的启迪是:开拓“泛亚运经济”是科学和可行的;“泛亚运会”理念是正确和确信的。在开拓“泛亚运经济”的过程中要理性定位于:牢牢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紧紧结合自身的长远规划行事;时时借竞赛推动体育消费,不搞“一阵风”、“一时热”;处处扩散体育消费的区域和群体范围,那么借力亚运,“泛亚运经济”将会兴旺发达,有关亚运的有形与无形资产将得到大力开发与扩大经营,21世纪一十年代前后,以广州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珠三角经济和周边社会的经济社会将从亚运效益中获益匪浅。
由特殊到普遍,由个别到一般。由“泛亚运会”理念到国际体育赛事效应第三层次扩展是该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广州承办亚运从已举办过亚运会的10个国内外城市(新德里、马尼拉、曼谷、东京、雅加达、汉城、北京、广岛、釜山和多哈)吸取国内外的正反方的经验,认识到近30年来连串的许许多多国际体育大赛总是紧密地联系看当地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这种联系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将会升华到一般的带普遍性的近似正确的规律。要认识和运用这类事物发展的规律,必须具体地认识它所依存的各种经济、物质和社会的不断变化的条件。因而,“国际体育大赛效应”理念也将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和完善。
综上所述,“泛亚运会”理念的多重扩展的深层次意义,首先在于推动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並成为被多次大型国际盛事所证实的带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律。其次,该理念的第二个深远意义是,从“泛亚运会”理念的扩展观点,大大有利于就更深层次上认识亚运会的各项成功(增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信心;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广州城市品位;提高广东的国际竞争力;改善民众生活环境等),并全面总结亚运会的多项宝贵遗产。再次,从“泛亚运会”理念的放大价值观,就系统论的长远的整体观点,全面认识“亚运账”最为切实与可信。那种怀疑“花一千多亿办亚运值不值?”“为少数运动员16天竞技花销过大呀!”之类的议论,则有概念模糊,或有偷换概念之嫌。因此,“泛亚运理念”第三个深远和广泛的意义是,便于正确认识亚运前后投入与产出的经费和效益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1]梁文,穗宣.泛珠三角城市投资促进机构发表联合宣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N].南方日报,2004-03-19
[2]刘睿,何稀翎.“泛亚运会场区时段推移与各经济路径的相关影响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2)
[3]许惠玲.“泛亚运会”新概念及其多重扩展意义[G].2010年广州亚运会科学报告会论文集
[4]许仲槐.体育集(中学生丛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1):36
[5]江小川,李桂文,唐慧杰.把国际大都市形象推向世界[N].广州日报,2004-06-30:A1、4
[6]引自 hwgz2010cm/官方网站:2009.05.07
[7]杨章怀,刘春瑞.审计暑.北京奥运会赚了10亿多[N].南方都市报,2004-06-20A17版
[8][10]引自广州日报 2010.11.17:A10
[9]孙嘉辉,李斌,杨敏.预算早已公布不辩自明[N].广州日报,2011-02-25:A12
[11]张广宁.亚运会亚残会为广州发展提速十年[N].广州日报,2011-11-13:A1-2
[12]引自 http//sports.sinn.com.cn,2010 -03 -25 大洋网广州日报;新华网2011-01-01电C(记者贾文军,乌梦达)
[13]引自广州日报,2010-11-17:A10
[14][16]罗知峰,王燕.亚运给广州留下九大财富[N].广州日报,2010-11-29:A1
[15]刘海健,刘晓星.亚运第二大财富提升广州人自豪感[N].广州日报,2010-11-29:A1
Research of the Information,Validation,and Sublimation of“Pan Asian Games”Concept
XU Hui- ling1,HE Xi- ling2
(1.Guangzhou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zhou 510500;
2.Dep.of P.E.,Guangdong Female Vocat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1450,China)
In order to learn and research the long-term comprehensive benefits of Guangzhou Asian Game,with the system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method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eriod extended in the prepares and late prophase of the games and the extension of the six area spatial region which were constituted by two divisions,it constitutes the“Pan Asian area”new concepts.With the Asian games permeat each social fields,and sports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this conceptwas upgraded to“Pan Asian games”idea.Itwas proved by the Asian games,and sublimated“international sports contest effect”.Themultiple evolution of this spatio-temporal generalization has a popular sense.
“Pan - pearl river delta”;Asian games;“Pan Asian area concept”“Pan Asian games”concept;“international sport effect”
G811.6
A
1007-323X(2011)03-0050-06
2011-03-23
许惠玲(1960-)女,湖南资兴人,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体育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