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的双重功能

2011-12-10张凌杰

关键词:对象化手稿异化

张凌杰

(兰州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在马克思1843年移居巴黎之后的第二年写下的,故又称《巴黎手稿》。作者在世时并未公诸于世,直到1932年才首次全文发表①1932年,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院长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编辑出版的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附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章》为题全文发表了这部手稿。同年,两位德国社会民主党作家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在他们编辑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集》中发表了手稿的另一德文版本。。《手稿》是一部不完整的文献,有的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亡佚,有的部分从逻辑上看则是不完整、未完成的。

《手稿》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学、哲学,还包括社会理想等方面的内容。而“异化”一词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中文版②参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文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共使用汉语词汇“异化”186次;英文版③参见MEGA1(第三卷)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1961年的英文译本:ECONOMICANDPHILOSOPHICMANUSCRIPTSOF1844,译者为 T.B.Bottmore。中主要使用的alienation(异化、疏远)和estranged(与某事物疏远的,脱离的)则更能说明问题,其中使用alien44次、alienate5次、alienated34次、alienating3次、alienation55次,以及 estrange5次、estranged60次、estranging3次、estrangement85次。而异化的说法由来已久,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前,体现不同异化思想的概念,有一个从神学范畴,到哲学范畴的演变过程。马克思著作中所用“异化”一词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用以表示异化的德文词是一样的④异化的德文名词为Entfremdung,动词为Entfremden。,但马克思的异化论述在本质上是不同于前两者的。

马克思异化论述的作用与地位自《手稿》公开发表之后引起了广泛地争论。有学者认为它是马克思唯一最重要的著作,指出“异化”具有核心地位;而有的人则表示坚决的反对,他们执着地认为早期文献在内容和作者的思考上并不完善。但不论持什么样的立场或视角,将《手稿》中的异化及相关论述加以梳理分析,比笼统地是非高下之争论更具意义。

一、《手稿》中关于异化的论述

《手稿》中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论述,言辞流畅有力,其论说主要对社会异化(劳动)的“形式”“层次”“特点”进行了讨论:

(一)劳动者同他的生产对象的(异化)关系

即从工人对他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个方面,考察工人的异化。《手稿》中马克思指出,“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52商品被创造的越多,创造它的人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可谓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领域的贬值成正比。人的自身劳动的产品,反而成为了一种非人的存在物,它不依赖于创造者的力量,反而与生产劳动相对立;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的关系成为了他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劳动者把自己外化在他的产品中,这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它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本身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他相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灌注到对象中去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

(二)劳动者与劳动“行为”“过程”的异化

“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生产本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1]54这说明,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过程中。

“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是不属于他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1]54因为,工人在其中并未自由发挥出人的肉体与精神之力量,却反而受到这个行为过程的破坏。劳动之外的人感到自由兴奋,而一旦让其劳动,他则想方设法的逃避抵制它,并在劳动时感到烦躁不安。

对劳动者来说,这样的劳动并不属于他,他在劳动过程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别人;劳动者的活动也同样如此。它们都是劳动者自身的丧失。从而,人只有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机能时,亦即作为饮食男女或沉迷于酒色财气的刺激时,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而在执行自己作为人类本有的机能时,即本应是自在劳动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和人的“机能”因此发生了颠倒。

(三)人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根据对异化劳动的两个规定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人是类存在物”,他当时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的全部特征就在于他能自由活动、劳动和生产。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但由于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存在,就使人同他的类本质相异化,从而使人不能完全占有自己的本质,成为残缺不全的畸形发展的人。

当时的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有规定的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但异化劳动使自然界和人本身,使他自己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对人来说,人的生产的对象被异化劳动夺走,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即劳动本作为人的精妙的生命活动,却“沦为”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了。异化劳动把人这自由独特的品质贬低了,而这种手段反而被作为了人的生活的本身。

(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从上述分析的三种规定中推演出第四个规定时指出,前三个规定性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这里所讲的人与人之间相异化的范围很广泛。而且,人对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折射”“关联”到他人的关系时才得到实现和展现。

马克思又分析了对“我”来说是异己的,作为异己力量而面对着我的劳动产品。它究竟属于谁?是否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马克思认为这并不是神与自然界,因为他们从来不单独为劳动之主人。只有“人”才能成为统治人、扭曲人本身的“异己力量”。正像“他”把自己的生产变成对自己的惩罚一样;正像“他”失掉自己的“所属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一样,因此,异化劳动生产出不进行劳动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他”也使另一些人占有非属于他们自身的活动。

二、《手稿》中异化论述为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铺垫”功能

在《手稿》中马克思并不满意经济学研究中肤浅的思维方式,认为仅仅停留在对表象的研究上是不够的。国民经济学家们“没有给劳动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1]62而马克思在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并不是为了给这样的制度修修补补、粉饰繁荣,恰是要“批判”、“革命”和“扬弃创生”这样的旧制度。他反对国民经济学不去理解运动的联系,而只是将问题模糊遮蔽起来的做法。马克思则从国民经济学家们研究的虚构和静滞状态中突破出来,将“劳动”、“生产”等理解为“变化”的关系,他认为国名经济学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是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导致的。而“异化论述”扮演了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初始阶段的重要角色。马克思希望“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例如商业、竞争、资本、货币,不过是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而已。”[1]63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论证始基,才有了其后面的分析。

“商品二重性中体现劳动二重性”、“劳动力成为商品”以及“剩余价值规律”等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进程的“理论地标”。每一个理论性发现都是阶段的产物,而非某一突然发现之结果。因此在《手稿》中可以发现某些“为后来理论作的预告”。在《手稿》笔记本Ⅱ中,马克思谈到“资本是完全失去自身的人这种情况在工人身上主观地存在着,正像劳动是失去自身的人这种情况在资本身上客观地存在着一样。但是工人不幸而成为一种活的、因而是贫困的资本,这种资本只要一瞬间不劳动便失去了自己的利息,从而也失去自己的生存条件=作为资本”,“工人生产资本,资本生产工人,因而工人生产自身,而且人作为工人、作为商品就是整个运动的产物。人只不过是工人,对作为工人的人,他的人的特性只有在这些特性对异己的资本来说是存在的时候才存在。”[1]65可以看出,这里在谈论“工人”与“资本”之间的某种关系。“生产不仅把人当做商品、当做商品人、当做具有商品的规定的人生产出来;它依照这个规定把人当做既在精神上又在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生产出来。”[1]66马克思此处已经将“工人”作为“商品”的现实性归纳出来了。而在笔记本II的结尾部分,马克思则更加明确的指明:“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1]72劳动与资本不仅是直接或间接的统一与对立,二者又各自与自身相对立。“劳动是资本的要素,是资本的费用。因而工资是资本的牺牲。劳动分解为自身和工资。工人本身是资本、商品。敌对性的相互对立。”[1]72由此,不难看出的是,马克思在研究“异化”的基础之上,已经开始探索工人与商品、资本与劳动、工人与资本的关系了。所以,不能将《手稿》和后来著作割裂开,可以得出的是“劳动二重性”“劳动力成为商品”等一些重要理论发现在《手稿》中已经有了萌芽。

需提及马克思还讨论了货币、信贷与“人的异化”的问题。“货币,因为它具有购买一切东西的特性,因为它具有占有一切对象的特性,是最突出的对象。”[1]140虽然《手稿》是残缺的,但仍可看出这与前面的论述是相关联的,马克思继续说道“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质颠倒和混淆,货币的这种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质中,即包含在人的异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类本质中。”[1]144他认为信贷只是增加了货币的“非人力量”,在信贷活动中的人——代替了金属或纸币——作为交换的媒介,人则作为某种资本和利息而发挥作用。而个人的存在被异化,人的肉体和血液、社会美德和声誉却成为了货币的构成。作为非人化力量的货币把一切事物都混淆和替换了,这就形成了一种颠倒了的世界。

因此,并不难发现马克思在《手稿》异化论述及相关经济研究基础之上,逐渐向纵深展开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英国肯特大学教授麦克莱伦在《马克思传》中归结到,“手稿整体上是一部较大著作系列草稿的第一部分。这部著作的一部分经过很多修改,1867年以《资本论》问世。”[2]95他还认为,《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的宝贵出发点“……一种对要采纳的思想的原初的、丰富的表现,手稿在随后的经济学著作中得到发展,尤其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得到进一步发挥。在后来的这些著作中,毫无疑问是更系统、更细致、在极为纯粹的经济的历史的背景之下探索了《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2]114《手稿》之后马克思的探索没有停止,在1849年《雇佣劳动与私有制》中,已经有了“剩余价值学说”的萌芽,但还未完全形成;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从商品分析入手,铺开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宏观框架(体系);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则把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学)的批判“成果”集中地、系统地加以了总结和论证。

三、《手稿》中异化论述所“开启”的哲学“变革”方向

《手稿》既由于其本身的结构零散和内容亡佚导致的欠体系性、欠完善性,又由于作者用近代之术语①马克思早期著作中大量使用诸如“对象性”、“感性活动”、“异化”、“劳动”、“实践”、“社会”等词汇。来言说“超近代”“批近代”之意,使得其中的宝贵思想需要较长时间和更深入地“挖掘”才能为人们所知。但笔者认为,《手稿》中的异化论述其实已经站在了“逐渐展开”的哲思平台之上。

先看《手稿》中对劳动的对象化的论述:“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之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1]52异化则是意味着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对象化有了另外的表现,劳动的对象化在异化过程中,失去了原本的对象化意义与形式,劳动者反而创造出一个独立的、与自己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对异化(劳动)与劳动的对象化做的界定,表明了一种人与劳动所具有的“天然”“常真”关联。

但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是直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猛烈批判,其理论思想中所蕴含的更是有对近代哲学中处于“癫狂”状态的形而上学及其思维方式的“决裂和斗争”。黑格尔作为近代理性主义的核心人物,以其体系化的理论为代表的形而上学,穷尽了其能穷尽的一切可能性。他曾说过,“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3]12他将世界的主宰论证为“绝对精神”,把人“真正的本质”归结于精神。人的感性生命的地位被遮蔽,抽象精神的绝对权威被推向至上之境。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存在之全部意义仅在于必须佐证这种根本上是“先天之置”的“绝对精神”的“至上逻辑”。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异化是指那些以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方式存在且与之对立的性质或形式。所以有学者认为,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之形而上学,就是表现在思想中的资本社会的异化。[4]

马克思无畏地批判了这种观点和其背后的思维方式,他先指出黑格尔在异化问题上的错误有二:一为他把异化看成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全部外化历史和外化的全部消除,不过是抽象的、绝对的思维的生产史,即逻辑的思辨的思维的生产史”。[1]99似乎这与人们的生命、生活毫无关系;二为黑格尔认为异化只存在,则必存在扬弃异化之必然要求。他把异化与任何类型的对象性等同,因为他认为对象化也是异化,扬弃异化则必定包含着扬弃对象化。而马克思指出,“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成为理论家。感觉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但这物本身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人的关系;反过来也是这样……因此,需要和享受失去了自己的利己主义性质,而自然界失去了自己的纯粹的有用性,因为效用成了人的效用。”[1]86“全部历史都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发展的历史)。①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90这里的感性其实已根本有别于近代唯理主义认识论范畴的“感性”了:它已经超越了先行设定主客对峙的哲学特征;不再是理性精神作为人的主体本质前提下,感性作为(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作为主体“把握”客体的最初机制了;也不是由理性所规定和限制“好”了的“感性”了。而陈旧的观点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5]54近代哲学视野下,“绝对精神”获得了作为存在的真理的可能性和必须性之地位,在这种情形下,感性是理性的奴仆,甚至可以讲,相应地存在本身也就遭到“驱逐”。

在《手稿》中,马克思又把人和动物作了如下论说:“动物是和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具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说来是对象。”[1]57马克思这里讲的“意识”,不是那种具有以先验性特点的理性为其本质的意识,它不作为逻辑形式化之产物的“纯思”;也不是生命活动之自然属性的意志,否则马克思为何要将动物和人加以区分。而指的是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当作对象的意识和意志,因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6]11所以,这种意识和意志是突破“绝对精神”的“逻辑”“理性”的,也是真正的人自己具有的。这种“意识领悟”不是人作为一般存在者而“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而是力图使自身融入存在中去的“生存”状态。

把目光从抽象的脱离了实际的人的虚幻天空回到人的感性存在,将现实生活世界之力量得以发现并展示出来,才能终结“自负专横”的形上之思。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的“对象性的活动”加以肯定的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意义。更重要的是,这一思想还为哲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他十分明确地把历史的、具体的人的现实感性生活(过程)作为自己探讨和研究对象,勾勒出一条能够洞察并终结理性形而上学思辨虚妄性的哲学路向。已经可以看出一种新的存在论“境域”的初步原则,也会后来哲学的“演绎”塑成了某种“起始”或“转向”之“点”。又这个“原则”、“点”则作为其与近代哲学的分界,从而展现了马克思哲学“革命”“变革”的方向。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者在此处作的注为:手稿中“发展的历史”写在“做准备的历史”的上方。

而这种方向先明确体现在《手稿》中关于未来社会图景的论述中,那种社会①即《手稿》中使用的“共产主义”一词。“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81

本文探讨《手稿》中的异化,但无意将马克思的思想归结为“异化论”,也非是将早期文献作为马克思思想的绝对的“统领导向”,更没有将异化理论作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与基础之目的。而是为了把《手稿》中异化论述的“功能”与意义加以尽可能明确,尝试将马克思思想变化的脉络予以梳理。因为马克思的理论研究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故要从“过程”的视角来研究其思想体系。这对我们认识马克思早期作品的理论价值还是全面了解马克思的思想(过程)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李庆霞.现代性批判的先声[J].哲学研究,2004(6):12-1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德]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对象化手稿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作家手稿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作家手稿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开端与基石
丢失的手稿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探究视听艺术中的美学体现
手稿